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 65

 

【反照】——心光常護
 

資料來源:《讀經50問》《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禪與悟》

 

 

平常心即是慧心,是一切眾生的本來面目,也是宇宙成、住、壞、空的原理。

《戰國策》中有一則譬喻色彩濃厚的寓言。某隻在森林裡覓食的狐狸,驚覺自己成為老虎鎖定的目標,情急智生的狐狸告訴百獸之王:我身上有神光,動物見了我都會迴避,盡快打消你的邪念吧!為了求證,半信半疑的老虎緊緊跟隨著,並不知道大家懼怕的其實是狐狸背後的自己,也不敢冒犯不可測的天意,於是決定更換新獵物。

佛性常在人性中。然而,只有少數人能夠自己醒悟,並且精進發掘,多數人在無常迫近的瞬間,曾經靈光乍現,之後就隱沒在習以為常的五欲六塵裡。心境一如的眾生,所見的世間是諸法寂靜的清涼相,心境對立的眾生,則迷惑在自我的妄想、分別、執著中,同時將悲智潛能質變成煩惱與情緒的波動。

平等心,是大地莊嚴的業因。初學者可以透過平等慈或平等捨的練習,體驗心量廣大的淨土妙用。最實用的方法就是雙手合掌,收攝眼神順著中指指尖向下看,保持專注約30秒至1分鐘,思緒就會沉澱下來。

有禪修基礎的人,能隨時藉由數息、止觀調伏散亂心,使色、受、想、行、識的洞察力,回復清明。念佛人則懂得依名號反觀自照,與諸佛功德相應,即能使自己的信心與願心清淨而堅定。

安忍,是菩薩道的必修課,既是布施、持戒所成就的福德力,也是禪定波羅蜜的前方便。光明與淨土,從來不在心外,轉境的力量,來自個人的行持及十方如來的護念。自力與他力,皆是般若空性的感應。

 
◎ 延伸閱讀:【安住】——正念與正見
 

資料來源:叛逆中年生死習題《佛陀遺教》

      【心靈長假:生命旅行家】主題展
 

龍樹菩薩說:生命是如此脆弱,猶如風中的泡沫。想一想,這是多麼奇妙的事,吐出一口氣,接著又吸進一口氣;睡了一夜,第二天又醒過來。

無常,是無我的切入點。佛陀徹悟的緣起觀,是在客觀的業力論上注入精進的動能,因此,修行固然是一生一世的事,實際上則以一呼一吸為體驗生滅的單位,以一日一夜為自我省察及心靈提昇的時空範圍。

貧窮的年代,有對父子乘著夜色行竊,離開現場時父親問兒子:是否有人發現?年幼的孩子回答:有啊!月亮正看著我們。

多數佛教徒都有「正業」的觀念,但是不由自主地犯錯時,最在乎的往往是社群觀感,或者期望無罪,或者希望不要被察覺。然而,任何眾生的起心動念,不僅諸佛菩薩知道,整個宇宙、法界也同步受到思想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業識對來龍去脈清清楚楚,自欺與攀緣,即是三世流轉的煩惱根源。

「我」蘊藏著一切可能性。如果切割善與惡,生與死也無法連結。所以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強調:寧可當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好人。當我們對惡念充滿不屑、憂慮或恐懼,善良的種子便培植在傲慢、懷疑、偏見的土壤裡,若能如實容納世界的光彩與灰暗,超越二元對立的人性,將從自性平等覺自然顯現。

懺悔與祈願,是正念與正見合一的無畏布施。對於「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體悟得愈深刻,愈能深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猶如僧肇大師指出:直心為萬行之本。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即是凡夫自利利他、初心不退的安住。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
2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