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 60

 

【佛事】——與法相應
 

◇資料來源:《讀經50問》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學佛五講》

      

 

佛事,是覺悟自己、覺悟眾生的般若波羅蜜。

禪宗主張:一切法是佛法,一切事是佛事。對開悟者而言,般若是實證的體驗,也是利他的無漏智慧。但是對初學者來說,修行是以「我相」修「法相」;佛法的觀念和方法,是修道的著力點,一心專注自己主修的法門及融通的教理,其餘萬法皆是放捨的對象,即是趨近無心、無我、解脫的準則。

方東美教授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知見與知識不同,如果法不熏心,就永遠不得真實受用。單純地信佛固然淳良,卻可能分不清楚安逸或安心,難以發覺信仰的生命力。所以,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中特別點出: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還生邪見。

「經」是中國人對聖賢語錄的尊稱,例如:《四庫全書》以經、史、子、集作為分類架構,並立經部為首。佛經在梵文稱為「修多羅」(Sutra),意思是智慧的花串,同時蘊涵真理「一以貫之」的寓意。

閱藏,是善根、福德、因緣深厚的果,也是福慧自在的因。經典的要義可概分為二類:一是心的分析,引導我們認識身、心、世界的運作,明白心隨境轉、境隨心轉的平等性與差別相。二是藉由受持讀誦,讓四聖諦、三法印發揮明鏡作用,積極啟發「善心所法」的無盡潛能,有效降低「煩惱心所法」的負面影響。

任何一部經,任何佛菩薩,都具足無量行願及圓滿功德。若以迷信的態度,隨著季節或世俗目的,不斷更換修持的經典、聖號或咒語,與法相應便遙遙無期。因此,聖嚴法師強調:心有所住,即離無上菩提心,心能降伏,即是無上菩提心。

 
◎延伸閱讀:【平安】——正念的鐘聲
 
◇資料來源:《和好》《當下禪》《斷捨離》《讀經50問》
      

「每次聽到鐘聲,就停止談話,停止思考,放下手邊的事,全心享受呼吸,同時回歸自己。」許多人在禪修營都練習過相似的方法,然而只有極少數人,會在忙碌的日常節奏中,為自己設定正念的鐘聲,讓身心恢復覺醒與和平。

一行禪師說:專注呼吸,可以培養三種能量。第一種是「念」,即是安住當下的寧靜;第二種是「定」,愈能持續覺知地呼吸,愈能從容面對內外境界的變化;第三種是「慧」,經由念與定所鍛鍊的洞察力,便能轉化「集諦」與「苦諦」。

有時候,我們很難明辨心的狀態,究竟是緊張、鬆懈、精進,還是雜亂、飄移、昏睡。例如:長時間開車、閱讀或者使用影音科技,若因此忘失身體、意念的知覺,表示我們沒有完全活著,六根隨業流轉於六塵,早已淪為感官世界的人質。

法國梅村(Plum Village)則藉助正念軟體,定時提醒以數位設備工作的修行人回到呼吸。真正的佛陀,不存在過去或未來,也不存在任何聖地,當念、定、慧如實生起,我們就生活在法義與境教的守護裡。

生命,是由連串的小選擇、小決定所累積而成,乍看之下,微不足道的一言一行及內在意識,將匯流成改變命運的轉捩點。所以,禪者善用時間,不是為了完成更多的任務,相反地,他們掌握了時間管理的精確度與自由度,直捷體驗生滅現象的獨特性及創造力,念念穿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日文「心配」(Shinpai),不僅有擔心、操心、不安之意,還隱含著「心力所及」的慈悲。於是在物質環境貫徹斷、捨、離,就是同步整頓自己的精神領域,導引色、受、想、行、識進入簡約的新關係。清明靜默,便是零極限的觀心空間。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