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 46

 

【正思惟】——調伏自心
 

◇資料來源:《安身禪》《當和尚遇到鑽石《巧克力吃完了》

     
 

VISA創辦人迪霍克(Dee Hock)曾經從自我認識及自我肯定的管理角度,分享人力資源與終身學習的六大關鍵指標:第一是正直,其次是動力,第三是能力,第四是理解,第五是知識,最後是經驗。

自我實現,是同理心與創造力的相互啟發。理念若不純正,熱情與動力將會造成危險;學習動機薄弱,潛能就難以充分發揮;整合能力不足,理解自然有限;若缺乏敏悟力,知識可能淪為裝飾品;知識、常識匱乏,便只剩盲目的經驗。只要具備其他特質,應用經驗是輕而易舉的事。

生命的內涵,必須深入工作本質去發掘。因此,日本以「一生懸命」形容職人精神,象徵專業與鍊心的一體兩面。西藏的宗喀巴大師,亦將業力法則生活化為:想從人生得到什麼,就得先為別人那麼做。

多數人無法覺察身語意的染淨,必須藉由他人的行為反應,才能建立善業、惡業的認知,並將因果印象植入自己的心識裡。我們的際遇,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價值觀感,以及如何依正思惟調和:自利與利他,自性與習性的衝突、矛盾、對立。

如果常常在決策後又陷入自我懷疑,代表應注意日常言語及思想的傳達,是否有誇大、曲解或誤導人心的傾向;當實事求是、條理分明的正念銘印,從潛意識升至意識層面時,現實世界也會趨向井然有序,人我關係會朝向坦率、互信發展。

達賴喇嘛說:我最大的野心,就是透過利益眾生,解脫成佛。布施與喜捨,是生命轉化的動能,以正向情緒堅守信念,即是超越差別心與隨眠心的無我練習。

 
◎延伸閱讀:【平靜】——精進與無畏
 

資料來源:《禪在哪裡?》《觀呼吸》《與自己停戰的26個練習》

      

德寶法師指導「觀呼吸」時強調:禪修的核心價值,是離開坐墊的一瞬間,是否將靜態修行所培養的正念,自然帶進動態的感官經驗裡,繼續覺照自己的感受、覺受與念頭。

所有的痛苦,源自失控的心,以及對常與無常的無知與誤解。佛陀告訴我們,萬物皆有不變的佛性,而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中。可是對未開悟的凡夫來說,討厭或害怕分離、失敗、受創等焦慮,是主觀而根深柢固的。

平時,我們極少以智慧的方式回應內心深處的渴望,常常躲入虛幻的歸屬感,忙著讓自己表現得更完美或更符合社會期待。但當情緒壓力反覆出現時,就不能只停留在轉移焦點、身心舒壓、平安祈福等層次,必須深入觀察情緒潮浪的慣性,學習在潛伏期或「觸、受、愛、取」階段,認識、辨別煩惱,進而對治煩惱。

佛法注重調心。心的調柔、調順、調伏,立基於「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不再相互抗衡。在五蘊熾盛的當下保持專注與單純,直觀妄念、情緒、記憶……的生滅、流露及交融,不干涉、不認同、不論斷,信任自己具足覺醒、開放、柔和質直的空性,可以承載並穿透情識的染境,容受生命的苦、樂、憂、喜。

平靜,是放捨的作用。信心清淨,則是精進與無畏的動力。當我們依因緣觀如實體會自我的渺小與偉大,就能跳脫毀滅性的受、想、行、識,以慈忍的態度面對一波一波的壓迫感與無力感。如同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說:我們都是世間的小蟲,但我相信自己是會發光的螢火蟲。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3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email protect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