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專欄.讀懂禪門驪珠集】

禪宗以外有「禪師」?
依教修心的五位禪師 (上)

編按:

「在《禪門修證指要》出版之後,就想再編一冊類似的書,用以介紹歷來傑出禪者們的修持過程及其實證的經驗,以之做為後進禪者們的龜鑑。」聖嚴法師於《禪門驪珠集》之〈自序〉道出為何要寫作此書的因緣及出版目的。

從東晉到現代的一千五百多年當中,聖嚴法師選錄110位禪師,介紹其師資傳承、個人行誼及其修證體驗,是認識禪宗思想、修行方法演變的最佳指南。然而,由於法師保留經典原文,未加註釋,也未以語體文譯出,許多人望文卻步,也讓此書成了遺珠,因此本刊邀請長年投入禪宗史研究的果興法師導讀,並補充聖嚴法師於其他著作及禪修開示中的相關紀錄,讓讀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這些禪師在漢傳佛教的代表性與重要性。

■ 釋果興(法鼓山禪堂板首)

在《禪門驪珠集》第一篇〈禪宗以外的禪師〉中,聖嚴法師首先介紹五位「依教修心」的禪師,簡述他們的生命故事與帶來的啟示。這五人代表印度禪初傳到漢地的流變,歷三百年一直到唐代初期時,其與中華禪之間的互動關係。

由於聖嚴法師在前一本著作《禪門修證指要》中說 : 「向來的禪者,以及重視實際修行的佛教徒,大都不重視思想史的演變過程,似乎覺得『禪』的修證方式和觀念,從來不曾有過變化,僅憑以因緣而接觸到的某一種或某一些禪的方法或禪的文獻,做為衡斷及修持的標準。」所以在此書中介紹人物時,聖嚴法師著墨在文化時空上的呈現,與綜合的人設評價(註)。


五世紀的博學高僧

竺道生

聖嚴法師所選的第一位禪師──竺道生,在《梁高僧傳》中被編入「義解」類的高僧,但在漢地歷史上出現的禪師不少,這代表聖嚴法師心中所認可的一代師範,並不是單指修學禪法即可推崇為禪師。

竺道生的父親曾為江蘇廣戚縣令,法師從小就如神童般聰穎,道生跟隨東莞的竺法汰出家後,才十五歲就被推舉為法師,公開地為大眾講經說法;受了具足戒後,先事師廬山慧遠七年,名列「廬山十八賢」,後來又跟從譯經大師鳩摩羅什受學,所以又被稱為「關中四聖」──羅什的四大義解弟子。

道生法師在佛教史上最大的貢獻,是提出過人的見地:「頓悟成佛」、「一闡提皆有佛性」,但是在五世紀初時,漢譯經典還不存在這個說法,因為法顯大師譯出《大般涅槃經》前六卷只說:「除一闡提外,皆有佛性。」因此,就以為道生是邪說,而群情譁然,道生受到舊學僧眾的攻擊,終致被逐出南京僧團。後來曇無讖譯出全本四十卷的《涅槃經》,因有「悉有佛性」之說,即改稱有先見之明的道生法師為「涅槃聖」。

聖嚴法師曾講評道生法師的貢獻,在〈中國佛教的特色──禪與禪宗〉說:「在禪宗大成就的四百年前,道生法師就已經主張頓悟成佛及眾生皆有佛性……四百年之後,懷海創立從事農耕生產的生活方式時,也被時人罵為破戒比丘。對於這兩個突破傳統舊觀念的例子,正代表了佛教中國化的特色。」同時推崇道生法師是中國頓悟禪的開創者。


僧稠禪師

此篇收錄的第二位是僧稠禪師,在《唐高僧傳》中描述,他曾任朝廷的「太學博士」,這表示僧稠禪師還沒學禪之前,已經具備儒學底子。他是少林寺覺賢三藏禪師的第三代弟子,師事在道房禪師門下。但是,僧稠禪師一開始並無禪定經驗,有位學過天台止觀的禪師勉勵他,依《摩訶止觀》卷九上所說︰「《大般涅槃經》記載︰一切欲界眾生都具有體證初禪的因緣。」後來僧稠禪師依照《大般涅槃經.聖行品》所說的四念處法修習,經過十天的攝心努力,終於成就禪定的工夫。

後來,僧稠禪師北上參訪道明禪師,受學十六特勝法,由於在飲食上調適得很好,終於能深入練習禪定三個月。因此回訪少林寺覺賢禪師,請求小參自己證悟的境界。覺賢禪師從天竺罽賓(約在今阿富汗東北)來到中國譯經與指導禪修,讚許他說:「我看中土從最西端帕米爾高原,一直到東海以來,你應該算是禪學中成就最好的人!」因此,供養覺賢禪師的朝廷,便希望僧稠能夠與大家分享,寫作有關禪修心要的書,禪師完成了兩卷《止觀法》。由於止觀禪定的感應,之後在唐《續高僧傳》中,僧稠禪師也留下了很多神異紀載。

至於僧稠禪師的禪法特色,根據1984年聖嚴法師在美國紐約東初禪寺禪坐會開示的〈稠禪師意〉,主要是依五停心、四念住的次第禪法來修「止、觀」,一定要有了這打坐基礎之後,才能再修大乘禪的「安心法門」,於一切境界無心可安,才是真正的安心之目的。在安心時,向內觀,而看不到一個真實的我存在;向內心聽,也聽不到有一個能聽的主體,其實最終就是要主體、客體皆不存在,才是真安心。「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不離此行;惟當漸漸寬廣,漸漸易成,畢竟歸空。」所以真正的菩薩萬行,目標是實證佛心,實無一物可得。

這兩位禪師都先有深厚的學養後,再投入禪法的修行。道生法師是首先體驗到「頓悟」的禪學;僧稠禪師的時代相當於菩提達摩抵達中土的時間,在〈稠禪師意〉中提出「無心可安」的說法,但要有基礎的禪定工夫。


初唐的禪客

接下來介紹三位是偏於純禪修的禪客。

法聰禪師

他也是與僧稠禪師同時代的修行人,八歲就出家了,很有善根,知道要培福,曾供養手抄經典三千卷,後來到襄陽傘蓋山修行,《續高僧傳》中記載他有降龍、伏虎、訓鳥、救豬、祈雨等傳說。

比較特別的是,晉安王曾三度前來請法,前兩次騎馬去,但是馬走到一半就不敢走了,其實是馬比較敏感嗅到老虎的味道,自然不敢走入傘蓋山。第三次晉安王先齋戒沐浴後,自己走路去參見法聰禪師,但是到蘭若禪室外,先是看到起大火接著又淹大水,等水火不見,禪室才出現,就在晉安王以為大事不妙,急著探問法聰禪師下落時,才知道當時禪師正在修觀水火三昧。

最特別的是,法聰禪師有十七個徒弟,這些徒弟居然是受了三皈依的「老虎」,晉安王就應法聰禪師之請,為老虎打素齋,這也是另類的「伏虎羅漢」。為什麼人與虎可以和平相處?聖嚴法師曾說修到內外統一就可以,靈源老和尚則說:「物我兩平等,聖凡同一義。」

曇倫禪師

進入初唐的禪法,以曇倫禪師作為代表,他即是《六祖壇經》中的臥輪禪師。

曇倫最初是以呼吸著力的次第禪觀,但是不讀經也不禮佛,後來只用「離念心」作為修行的方法,有人來找他也不理,依然打坐、睡覺,所以就有「臥倫」的綽號。由於有一些神異傳說,所以「臥倫」在京城裡很有名。

但是他的事蹟經過一百年後,有人來請教六祖惠能,臥輪禪師有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便問惠能是否能依此修「離念心」,惠能回說:「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另作一偈子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這個故事表示:禪宗重視現前的智慧,而不鼓勵遠離人間的禪定修行。

衡岳善伏

最後一位衡岳善伏,是過目不忘的神童。但是善伏禪師好遊山水,到處參訪聽經談論,聽過天台禪法、淨土觀行、禪宗入道方便,似一位廣學多聞的馬溜子。他本人在禪定之上加修四無量心,故以「虎豹為同侶,食蚊虻為私行。」這類似吳猛以身餵蚊的二十四孝行,而善伏禪師則是在收未來的徒弟。在《傳法寶記》中,就有記錄四祖道信對他的評語「道信曰:『善伏辟支根機,竟未堪聞大道。』」意謂善伏禪師是小乘的性格,學不到大乘禪法,真可惜。


結語

禪宗以外的禪師,多依從印度傳來的戒定慧三學修行,早期流行禪經都是譯經大師所流傳,但譯經與義解的法師,並不是傳授禪修的專家;直到五世紀罽賓系的禪師,在實修上才影響力比較大,如僧稠禪師的《止觀法》,而僧稠的第四代??道宣,後轉入律宗,著有《續高僧傳》。在眾多依經教修次第禪法的禪者中,從最初的譯經慧悟、義解高僧,再到持戒頭陀、修定神變的高僧,最終留下有智慧之禪悟傳紀者卻不多。

從西元355年竺道生出生,直到衡岳善伏660年入滅,為什麼在惠能之前三百年之間,已經有很多人從事於禪修,但聖嚴法師只選五個人來介紹?筆者認為就是「與本土化的佛教作一比對」,在中國佛教內能夠將印度佛教重新統合整理,而提出本土化全新觀念的禪師,聖嚴法師另選出五個人來,那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天台宗與華嚴宗。

註:若讀者對讀《禪門驪珠集》中的文言文,不易解讀其生平介紹,可參考常耀法師的《禪門驪珠集》語體文(以第一、二篇為範圍)。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