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反聞自心】

有板有眼發菩提

出家前不曾接觸過法器的果旭法師,
出家後從頭學起,
跟著板眼敲出一聲聲節奏的當下,
在身心安定中,體會到禪味法喜;
從自我練習、參與法會到帶領大眾,
以發菩提心,修行步步踏實。

■ 釋果旭(法鼓山安和分院監院)

出家前,我樂於當義工,從來沒有接觸過禪修和法會,不知道何謂法會,也不認識法器。準備出家時,在法師建議下,才第一次參加念佛共修。當燈光暗下來,空間裡響起陣陣佛號,我跟著大家出位繞佛,聆聽梵唄音聲,雖然不會唱誦,一種「找到家」的感覺卻油然而生,頓時讓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安心。

住進農禪寺成為行者不久,正好即將舉行《梁皇寶懺》法會,看見法師們練習法器,我同樣不知道什麼是《梁皇寶懺》法會,但僅聽到法器的聲音,便雀躍不已。法會期間,上午,我排除萬難提早完成大寮工作,下午就去參加法會,拜得歡喜攝心。這兩次接觸法器的經驗,讓我印象深刻。


執掌法器,學會活在當下

進入僧團第一年,身為行者,依當時的學習安排,尚未能學習法器,每天跟著早晚課誦,只需專注地熟練唱誦,唱到能夠背起來,譬如早晚課誦、〈普賢十大願王〉等,要能不看板眼也不唱錯,才能通過驗收。第二年之後,大家才開始練習法器。第三、第四年,按照個人強項,勤加練習與精進。

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我利用零碎時間練習,讓自己可以很快地上手,尤其練習鐘鼓的時候,每天趁著吃完早齋,坐在位置上等候結齋的片刻,手就在桌子底下練習八十八佛後半段的節奏,以訓練左右手的平衡度。

後來,我到法鼓文化領執,負責做資料整理工作,將文字、音聲、影像數位化,並建檔管理。每天從農禪寺騎腳踏車到法鼓文化途中,便邊練習唱誦,例如〈爐香讚〉,我會將文字及唱腔背起來,邊唱邊練習打鐘鼓的節奏。此外,我的執事內容也讓我有機會一遍一遍地聆聽各種法會的梵唄。整整兩年時間,梵唄與法器幾乎成為我的法門,內心非常安定。

然而,一個人獨修容易,跟一堂人合作才是真正的考驗。在法會上,我會對照著板眼,當發現有人因緊張而打錯時,腦中容易冒出:「這個人打錯了」、「又打錯了」的想法,結果其他人專心在參與法會,反倒是自己在起心動念。換自己打錯時,卻是想:「我不是故意的!」然後,為了彌補打錯之處,又再補打了一下,導致後面節奏整個亂掉。後來才體會,修行正是如此,人都難免犯錯。

曾經聽聞一位法師分享,當看到一個人因為緊張打錯板眼,這時候要為他祝福,希望他得到佛力加持,不再緊張。從此,我於是開始練習,從執掌法器到人際互動中,包含有人拿麥克風講話,或是做任何事情緊張出錯,我便提起祝福的心念。同時,透過打錯的經驗,練習錯了就錯了,錯誤已經過去,如果想再彌補,又會錯第二下,應馬上接受錯誤,每個當下都是新的,拋開過去的好或不好,時時活在當下、把握當下。


結合禪修,發菩提心

有一次,在擔任晚課悅眾時,由於一整天工作下來,精神恍惚,連路都走不穩,感覺體力快要用盡。進入禪堂後,我自然而然地運用禪修的放鬆、專注、清楚,身體站好、法器拿好,抱著「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的心念,定睛看著八十八佛的板眼,耳朵專注地聽著悅眾們的唱誦,一邊執掌著鐘鼓。

經過一段時間,精神急湧而來,鐘鼓愈配愈好,全身感覺相當舒暢,甚至生起了「就是這樣!」的念頭。這段體驗很深刻,不僅讓我知道一場佛事有佛菩薩加持,龍天護法護持,還有,梵唄有板有眼,一板一眼,絕不能掉以輕心,否則會荒腔走板。執掌法器時,需如法、合儀、專注,以謹慎的心態自我警惕,避免擾眾。

執掌法器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敲擊當下隨時觀照和覺照。執掌法器的身心狀況,影響打得好壞,自我身心愈放鬆,聲音愈悅耳。觀照自己更要觀照他人,一場佛事並非獨角戲,每個人都非常重要,注意彼此合和狀況,假設遇到他人不能合自己,我就合他;假如遇到新手,便觀照、護念他,陪伴他學習成長。

對出家人來說,梵唄是一門絕對不可缺的功課,一天當中,寺院起板、打板,早晚課五堂功課,都離不開生活作息,技術面固然要熟能生巧,不過更重要的是,發起菩提心,擁有一顆願意服務、利益大眾的心,就會想辦法把法器學好,這正是我常鼓勵僧大學僧的。

出家21年,在法會上,我依然習慣將板眼放在面前,不怕別人跟我說:「你怎麼這麼菜,現在還看板眼。」也許一整場法會到最後,可能都用不上,但為何這麼做?以防自己閃神,以防他人閃失。如果別人打錯,我便能馬上回到板眼,順利地圓滿法會,即使不完美也能欣賞以對。

梵唄是自利利他的修行,大眾學習起腔、接腔、執掌法器的姿勢、練習看板眼、掌握節拍速度、音調高低、與換氣的時間點的互相配合等。同時,還要注重威儀、觀照細行,無一不是用心處。(林貞均採訪整理)


BOX:音聲表現,體現修行工夫

多年來,向僧團、法師、居士學習,深感「道在平常日用中」,尤其梵唄最為明顯,從一個人執掌法器的表現觀察身心與修行,便可知曉端倪。

1.性情穩定度:剛執掌法器時,聲音忽大忽小,多練習即可克服,可是性情不穩定的人,則會不在意聲音忽大忽小。

2.安定度:從中聽得出來,個人狀態是緊張,或者是安定,或者是疲累,這些都聽得出來的。

3.配合度:在法器上不能配合他人的人,通常在工作、人際互動上也不能跟人配合。

4.謙和度:法會悅眾有時你合我,有時我合你,有時你合他,悅眾和大眾也要和合,不求自我表現,用恭敬心供養諸佛,以合眾消融自我。

5.靈活度:一個反應、學習力快的人,執掌不同法器的機會較多,即便是修行也要靈活度,不遲鈍,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又要做到八風吹不動。

6.清楚度:清楚自己、他人與環境。

7.熟練度:特別是花鼓、鐘鼓、地鐘,要用到雙手的法器,愈熟愈靈活,無論敲擊或是唱誦都能和諧舒服。

8.放鬆度:「鬆」才能悅耳,「鬆」才能使得聲音有持續力。

9.專注度:專注才不容易犯錯,特別是執掌木魚,通常兩個小時以上,相當考驗毅力、耐力和持續力。(釋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