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佛寺之美】

韓國水陸齋——展現藝術文化的宗教儀式

韓國水陸齋別具特色,以東海三和寺最為盛大,
讓大眾透過宗教儀式的聽覺與視覺洗禮,
浸潤宗教氛圍,攝受正法,獲得心理的療癒,
不僅傳承文化遺產,
也讓佛教儀式演化成為韓國的傳統藝術。

■ 文.圖/陳明華(專攻韓國學,任教於弘益大學)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節慶的季節,各地繽紛熱鬧的活動蓄勢待發,人們躍躍欲試,期待分享節慶的歡樂。入秋後佛教也有重要行事,即召開水陸法會,水陸法會在韓國稱水陸齋,是為追薦祖先冥福、普度拔濟六道眾生、祈福國泰民安所設辦的儀式,以舉行日數、規模來說,是佛教最為隆重盛大的儀式。

韓國水陸齋由來久遠,何時自漢地傳入,已無從得知。依文獻上記載,應不晚於高麗初,《高麗史》卷2載,太祖23年(公元940年)修建新興寺,設無遮大會;光宗(949~975年在位)設無遮水陸會於歸法寺,施食供僧;宣宗7年(1090年)派知太史局事崔士謙入宋,求取水陸儀文,興建普濟寺水陸堂等,由此看來,高麗時期水陸齋應已普遍施行。

民間規模最大的薦度亡魂儀式

朝鮮建國後,以耗費國帑,浚民膏血為由,廢除高麗以來盛行的八關齋、燃燈等多種佛教儀式,唯有水陸齋,直到十六世紀被廢之前,仍然受到國家、王室的認可,經常性召開。開國君主李成桂即位不久,於太祖4年(1395年),在三和寺、見巖寺、觀音窟等,設置國行水陸大齋,薦度前朝亡國的恭讓王、戰亡無主孤魂,並令每歲春、冬實施。十六世紀朝廷廢止國行水陸齋後,水陸齋轉向民間,在儒教慎終追遠理念與重視喪祭儀禮的氛圍之下,佛教的「事佛求福」與儒教「報本追遠」相互結合,水陸齋發展成民間規模最大的薦度亡魂儀式。

朝鮮時代因應水陸齋的舉行,刊行不少儀式集,這些儀式集成為考察今日韓國水陸齋的重要資料。從所遺儀文來看,傳入朝鮮半島的水陸儀文,大致上來自兩個系統,一是北宋楊諤編《天地冥陽水陸儀文》(或署名金代仔夔編《天地冥陽水陸儀文》),另一是十三世紀後傳入的北宋志磐編《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這兩類儀式集稱為《仔夔文》和《志磐文》。

然為適應當地實際需要,後便以自漢地傳入的儀式集文本為底本,加以刪補合集出刊,如於十五至十六世紀刊行的《水陸無遮平等齋儀撮要》(又稱《結手文》)、《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真言勸供》、《請文》、《天地冥陽水陸雜文》、《天地冥陽水陸齋儀纂要》(又稱《中禮文》)、《天地冥陽水陸齋儀》、《仔夔刪補文》;十七至十九世紀刊行的《水陸儀文撮要》、清虛休靜編《雲水壇謌詞》、《仔夔文節次條例》、《天地冥陽水陸齋儀梵音刪補集》、《作法節次》、《作法龜鑑》等。其中,《結手文》、《中禮文》、《志磐文》成為朝鮮後期水陸齋使用的教本。

進入二十世紀,日本強占朝鮮,1911年頒布《朝鮮寺剎令》,廢止和請、法鼓舞、鈸鑼舞等梵唄和作法舞,水陸齋一時中斷。1945年光復,教界處於調息整頓期間,無暇顧及,至1962年政府制定《文化財管理法》,1973年指定「靈山齋」為無形文化財第50號(後在2009年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太古宗、法華宗等開始正規傳授水陸齋梵唄作法(註1)。此時期太古宗魚山魚丈松岩(1915~2000年),和活躍於全羅道一帶的李一鷹(1920~2003年),都是梵唄造詣深厚的名僧,後金春明編、德雲寫《水陸儀文》(全北佛教聯合會出版,1988年),即是據李一鷹進行的水陸齋次第編成,為九○年代以後,全國水陸齋常用的儀式文。

傳統水陸齋儀式的活化再生

2013年,政府指定江原道東海市三和寺、首爾津寬寺、南部地區等三處水陸齋,為國家無形文化財。南部地區水陸齋,指慶尚道、全羅道一帶所保存的水陸齋,以昌原市馬山合浦區白雲寺為傳承佛寺。這三處佛寺擔任保存演示水陸齋儀式,以及促進傳統儀式的活化再生。

民間和宗團研究機構方面,2010年「魚山作法保存會」成立,2011年曹溪宗宗團負責儀禮的僧眾偕同學界人士,共同運營「韓國佛教儀禮文化研究所」,進行有關梵唄、儀式、道場莊嚴等的研究、改良,並每年舉辦兩次學術研討會。2016年12月,臺灣法鼓山果慨法師、常智法師曾應邀蒞韓參與講座,分享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的成果,掀起極大的回響。

代表韓國水陸齋的三所佛寺,為配合現代人的生活作息,選在每年十月的週末日施行一年一度的水陸齋。頭陀山三和寺是朝鮮最初施行國行水陸大齋的佛寺,對外儀式共三天,第一天為法要式、侍輦、對靈、掛佛移運、造錢點眼、灑水結界、使者壇;第二天為五路壇、上壇、獻茶禮、說法、中壇;第三天為放生、下壇、奉送迴向。

首爾三角山津寬寺國行水陸齋,緣起於1397年朝鮮太祖下令為殞命戰事,無主祀的孤魂,所建追薦祖宗冥福、利益群生的水陸道場(註2),後因近首都漢陽地利之便,成為朝鮮王室薦度先王累七齋的佛寺,因此津寬寺水陸齋傳承的是朝鮮時代傳統七七齋儀式。從入齋開始,初齋(頭七)至七齋(尾七)四十九天,其中七齋最為盛大,分晝夜兩天進行,第一天儀式包括侍輦、對靈、灌浴、神眾作法、掛佛移運、靈山作法、法門(說法);第二天為水陸緣起、使者壇、五路壇、召請上中下三壇、上壇勸供、中壇勸供、下壇施食、奉送迴向等,齋後分送七七斛、水陸果。

從所使用儀文來看,三和寺水陸齋為《中禮文》(《天地冥陽水陸齋儀纂要》),津寬寺和白雲寺屬於《結手文》(《水陸無遮平等齋儀撮要》)系統,儀式結構大同小異,但各有特色。民俗學者洪泰漢指出,津寬寺在設會因由「水陸緣起」部分,講述經說阿難施食餓鬼緣起,強調佛寺奉行水陸齋的正當性;三和寺地緣上濱海,進行「放生」,表達尊重宇宙生命的可貴;白雲寺地域色彩濃厚,吸收多元的民俗文化,屬於普化的民間水陸齋,透過外對靈、靈飯、上祝等節次,契合民眾的心理。

藝術文化的綜合體

水陸齋為莊嚴殊勝的宗教儀式,依筆者個人的觀察,韓國水陸齋可說也是一個融合音樂、舞蹈、工藝、飲食等藝術文化的綜合體。音樂的部分如梵唄、歌詠、傳統樂器演奏;作法舞部分如鈸鑼舞、蝶舞、法鼓舞;工藝部分如僧著服、幡繡、壇位莊嚴、供花、牌位、輦轎、龍船、掛佛等;飲食部分如供齋、茶道、供品物烹煮和陳設等。這些元素透過水陸齋呈現出來,反過來說沒有這些基本組成,水陸齋也無法啟建,這就是為何水陸齋需動員眾多人物力的原因,也因如此,在隆重的宗教氛圍之下,可以感受到深厚的人文底蘊。

特別是韓國水陸齋有別於其他地區,仍保有相當多音樂和舞蹈的作法,能存留至今,要歸功長久以來,佛寺僧人的傳承相授。水陸齋中魚山法師以精湛的梵唄作法,讓大眾透過宗教儀式聽覺、視覺的洗禮,攝受正法,獲得心理的療癒,同時也肩負傳承文化遺產的使命,最終讓佛教儀式作法演化成為韓國的傳統藝術。

註1:目前所傳承梵唄,有首爾京畿一帶的京制梵唄、全羅道的完制梵唄、慶尚道嶺制梵唄等不同流派,梵唄的唱法,各地不同,一般人不易分辨。又,「魚山魚丈」是對梵唄作法僧人,所賦予最高地位的頭銜,目前經曹溪宗任命的「魚山魚丈」有東洲元明、仁默法師,以及法眼、東煥法師等5位「魚山宗匠」。

註2:見高麗.權近(1352~1409年)《陽村集》之〈津寬寺水陸社造成記〉:「又念臣民或死王事,或自殞命,而無主祀,飢餓顛隮於冥冥之中而莫之救,予甚愍焉。欲於古剎,為建水陸道場,歲設以追祖宗冥福,且利群生,爾往相之。越三日丁丑,得芬等與書雲觀臣尚忠,陽建沙門志祥等,相自三角山至道峯山,復命曰:『諸剎不若津寬寺之勝』,於是上令置道場於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