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佛寺之美】

羅漢豈僅降龍伏虎

在漢地,以降龍伏虎羅漢最廣為人知,
到了朝鮮半島,羅漢造形自由多變,充滿想像力,
尤其羅漢的從獸不僅有龍、虎,
還出現了獅、象、豹、烏龜、鳳凰、水鳥、鶴、貓鼬等,
這些萌樣的從獸除了賦與的宗教涵義,
更觸動內心的是,來自動物溫暖人心的療癒力。

■ 文.圖/陳明華(專攻韓國學,任教於弘益大學)

提起羅漢像,一般會想到大雄寶殿、觀音殿或是羅漢殿內的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像。而在朝鮮半島,羅漢像可見於靈山殿、應真堂、羅漢殿、八相殿、五百殿等,雖有安置於大殿內的例子,但較為少見。羅漢殿作為副殿,規模不大,卻是我最愛的殿閣之一,每次進入,看到造形樸拙、生動有趣的羅漢像,心生歡喜,對我來說,羅漢殿是療癒身心的好地方。

羅漢,梵文稱阿羅漢(arhat),依《翻譯名義集》解釋,字義具有不生、殺賊、應供三義。在小乘或大乘佛教中,羅漢多表果位;小乘中羅漢是修得解脫道最高果位的聖人,而在大乘的菩薩、緣覺、聲聞三乘中,羅漢是初地以上的菩薩,被稱是出世三乘得道的聖賢僧。

羅漢造像自由多變

羅漢信仰在漢地的流傳,肇始於唐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經中譯出十六羅漢尊名,述及佛涅槃時囑咐十六羅漢,在未來佛彌勒下生之前,住世傳法,利益眾生。由於在世間傳法的佛弟子,都是修得羅漢果位的二乘聖眾,因此稱為羅漢、阿羅漢。韓國的十六羅漢像尊名,所依也是《法住記》中揭示的羅漢名號。(註)

羅漢是「內祕菩薩行,外現聲聞相」,一般現比丘相,也就是僧人模樣。依《法住記》云:「現種種形蔽隱聖儀,同常凡眾,密受供具,令諸施主得勝果報。」意即羅漢蔽隱聖儀,多現神變,使供養羅漢的施主可得到更大福報。可知即使是僧人形相,仍富有變化。

自古以來,羅漢像的創作也比其他佛像有較為自由與多樣化的表現。如中國古代羅漢畫畫風,出現《宣和畫譜》卷三評述五代畫家張玄所畫羅漢為「世態之相」,有別於貫休(西元832~912年)骨相奇怪的「脫略世間」風格。而在高麗時代,以夾紵乾漆工法,造出如真人般栩栩如生的《希朗大師坐像》(海印寺藏)。

目前韓國佛寺所供奉羅漢像,大多塑造於朝鮮後期,約存有百餘組。塑像材質有木刻、石雕和泥塑,造像者主要來自僧人主導的藝師團體,如17世紀以印均、無染、守衍等人為首;或是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由敬坦、勝浩、色難、摩日等人領導的團隊,他們穿梭往來於慶尚道和全羅道一帶佛寺,所雕造佛像,各具風格。

「世態百相」的羅漢像

今日遺留的百餘組羅漢像中,除七件為五百羅漢外,餘皆是十六羅漢,可說不見十八羅漢像的組合;約有三分之二的羅漢像分布在慶尚道和全羅道地區,因此這地區佛寺內大多有羅漢殿。通常殿內的安像是中央佛壇以釋迦如來佛為首,左右為彌勒和提和竭羅兩大補處菩薩?侍,代表現在(釋迦佛)、未來(彌勒佛)、過去(提和竭羅,即燃燈佛)三世佛。佛兩旁各列八尊羅漢像,再加上帝釋天、監齋使者、直符使者、童子像等。

羅漢塑像都不大,像高平均約在50至80公分之間,可能與佛殿的空間有關。羅漢多坐於岩石或蓮花台座上,體格精悍短小,就全身比例來看,頭部略大。面貌少見深目高鼻,額頭高突,蓄鬚戴耳飾的梵相造形,而是方頭大耳,氣宇軒昂的年輕尊者,或面頰削瘦,皓髮長眉老者的類世間之相,他們的形貌也許就是依朝鮮僧人的面貌而作。體態表情則各具模樣,各有奇妙,有表現羅漢讀經、說法、禮拜、禪定、應供、寫經、搔背、捻針引線補衲與降龍伏虎等。

朝鮮羅漢像具「世態百相」特徵,從文人權以鎮(1668~1734年)遊清涼山(今慶尚北道奉化郡)後所寫〈遊清涼山記〉,對羅漢殿十六羅漢像的印象,可見一斑:

又轉南至羅漢殿,其庭前有上下二層,皆平廣可喜。殿中有三金佛,皆色鮮。羅漢十六軀,工造特巧。或皴而蹙,不堪其老者、或露一膝按之而似愁者、或側面大笑,巾帽皆欹者、或微笑見矧者、或端坐不睨者、或斜視而若有思者、或瞌眼思睡,童子在傍,拍手以驚之者。皆若活人,真有是模樣者,甚可奇也。

讀了此文,再欣賞佛寺的羅漢像,更覺得活靈活現,唯妙唯肖。

充滿想像力的羅漢從獸

而朝鮮羅漢像更讓人驚豔不已的是,以各種動物瑞獸伴隨的造形。關於羅漢的從獸,最為人所熟悉的,該是十八羅漢像中的降龍伏虎羅漢,但在罕見十八羅漢像組合的朝鮮半島,不僅是龍、虎,還出現了許多動物,諸如象、豹、烏龜、鳳凰、水鳥、鶴、貓鼬等,以及從外形不易區別,究竟是狻猊(ㄙㄨㄢ ㄋㄧˊ)、獬豸(ㄒㄧㄝˋㄓˋ)、或是獅子的動物。隨從獸類中,又以形似獅子造形的狻猊、獬豸最多,其次是虎。

這些動物從羅漢裙邊擺或是台座探頭鑽出,表情一愣一愣,帶點傻氣或溫柔地依偎陪伴在羅漢身旁或懷中,撒嬌的模樣討人歡喜。要不,乖巧地蹲趴躺在羅漢跟前,成為羅漢寫字的小書桌,舉止逗趣,令人會心一笑。相較於漢地羅漢像多呈現動態,富有力量感,朝鮮羅漢像因有從獸相隨,憑添不少祥和親切的感覺。

羅漢與從獸的搭配,似乎是隨著作者的想像力興之所至,並不拘泥於經說,或限於哪位羅漢。如朝鮮後期康津郡淨水寺十六羅漢像中,第七尊者和第十六尊者兩手都撫摸著如狻猊的動物;高興郡楞伽寺第二尊者、第十二尊者和第十三尊者都以青色的獬豸搭配;或者完州松廣寺第十四尊者是降龍羅漢,而羅州佛會寺第八尊者也是降龍羅漢,可知此時從獸的搭配似不局限於羅漢像的尊名。

經典文人筆下的羅漢從獸

佛教經籍中有關於羅漢從獸的敘述,以羅漢降龍伏虎的事蹟最多,多在表現羅漢的神通力。降龍者,如《佛祖統紀》卷五述第三尊者商那和修祖師定力降龍;或如《高僧傳》卷五述釋僧朗隱居於金輿谷的伏虎行跡,「此谷中舊多虎災,常執仗結群而行,及朗居之猛獸歸伏。晨行夜往道俗無滯,百姓咨嗟稱善無極。故奉高人至今,猶呼金輿谷為朗公谷也。」或是羅漢以佛法感應猛虎,如《法華經傳記》卷四述晉蜀三賢寺主釋僧生誦經時,有虎前來聽聞佛法,「晝夜誦《法華經》,兼習禪定。於山中誦《法華經》,有虎來蹲其前,誦經竟廼去。後每至諷詠,輒見左右。」

文人文集中,北宋蘇軾(1037~1101年)曾為蜀金水張氏畫十八大阿羅漢作〈十八大阿羅漢頌〉,文中出現的羅漢從獸頗多,例如第三尊者是「白沐猴獻果」、第六尊者「右手支頤,左手拊稚獅子」、第七尊者「臨水側坐,有龍出焉,吐珠其手中」、第十二尊者「正坐入定枯木中,其神騰出於上,有大蟒出其下」、第十三尊者「倚杖垂足側坐。侍者捧函而立,有虎過前,有童子怖匿而竊窺之」、第十七尊者「臨水側坐,仰觀飛鶴」等,所見動物有猿猴、雛猊、龍、蟒蛇、虎、鶴等。大文豪蘇軾作此頌偈,雖是就張氏畫作所言,但勾勒出的羅漢形相,應給後世羅漢的創作帶來不少靈感。朝鮮後期羅漢像所見雛猊、龍、蟒蛇、虎、鶴等從獸,是否受到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影響,倒可加以探究。

眾所周知,動物具有療癒人心的力量,美國知名的科技大公司為紓解員工工作壓力,常舉辦讓員工接近動物的活動。最近韓國也將原來「愛玩動物(애완 동물,意為寵物)」的用語改為「伴侶動物(반려 동물)」,以表達動物與人之間同等的關係。佛教美術中動物的表現,原本都取其所含法義,但朝鮮羅漢像與從獸的造形,給予我的感覺,與其是所賦與的宗教涵義象徵性,更觸動內心的是來自動物溫暖人心的療癒力。從羅漢像這般人性化的動物愛表現,讓我們想像,朝鮮時代的人們應亦如同今人一般,動物也是人們親密的伴侶。


註:依全羅道寶城郡五峯山開興寺1652年刻 《諸般文》中收錄《羅漢禮》,所列十六羅漢名號為:

第一賓頭盧跋羅墮闍尊者、第二迦諾迦跋蹉尊者、第三迦諾迦跋釐墮闍尊者、第四蘇頻陀尊者、第五諾矩羅尊者、第六跋陀羅尊者、第七迦理迦尊者、第八伐闍羅弗多羅尊者、第九戍博迦尊者、第十半託迦尊者、第十一羅怙羅尊者、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第十三因揭羅尊者、第十四伐羅婆斯尊者、第十五阿伐多尊者、第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