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嚮往一個和樂的家,可是現實的家庭生活,往往是拱手讓煩惱當家。原因在於家人互動愈是頻繁,所產生的利害衝突與感情矛盾也就愈多。假使不善於疏理、溝通,經由日積月累地惡性循環,也就常見有人生悶氣「冷戰」,有人發脾氣「宣戰」。只是無論冷戰或者宣戰的一方,通常都會在事過境遷後反思:究竟哪裡出了問題,使得最親密的家人,成為自己最按捺不住情緒的烽火怨家?

常有人向我反應,平時與同事、朋友相處,態度非常和氣,不但會主動關心,還具有幽默感,合作講義氣。可是一回到家,就像影片自動切換了靜音模式,對家人不愛搭理、不想開口。有些人則是不但做不到和顏悅色、輕聲細語地溝通,甚至還把夫妻吵架當成平常事。出門在外與返家進門,判若兩人。

安家也要就業、敬業

身心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的。在職場,一般人基於就業、敬業,經由努力付出,收獲相對的報酬,包括職權及同事情誼,都是一種回饋。相形之下,能夠以「就業、敬業」的心態對待家人,將家人回饋的關懷與尊重,視為自己盡責負責的「報酬」,則顯得少了。

權與責,是一組相對的概念,先有責,後有權。以一個家庭的家長來講,養家、安家是盡責盡分,溫馨和樂的親情,則是家人回饋的無形報酬。在過去的農業社會,養家責任多在男主人身上,現今社會有許多家庭,夫婦雙方各有工作,共同負起養家責任。養家是為了安家,安家則要使家中每個成員都能各盡其力,各守其分。即使工作再忙再累,還是得用心維繫家人親情。假使無法每天撥出時間陪伴家人,退而求其次,至少每週勻出一段家人共處時段,才不致使家人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盡責負責,與家人和敬相待,是佛陀提點在家夫婦的相處之道。其中,丈夫對妻子要以禮相待,態度尊重不輕視,提供衣食無虞的生活,讓妻子可以妝扮自己的儀容,將家庭的經濟生活交由妻子來管理。妻子的相對義務是:照顧先生的生活起居,言語柔和,態度敬順,有預先知道先生想法的體貼默契。

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家庭和睦之道,或許因時空不同,已無法全然適應現代的家庭倫理,但是盡責盡分、相互尊敬,為對方設想,仍是經營親情的要則。如果我們認同事業需要經營,友誼需要經營,那麼家庭關係更需付出時間與心力經營。

多一分禮讓,多一分和諧

至於如何避免對家人口不擇言,傷人又傷己?其實多數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本意並非刁難,只是有時說話不經大腦,心直口快。建議不妨練習:「話到嘴邊先暫停,打個逗點,停頓一下。」想想氣急敗壞說出口的話,真的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嗎?還是被習性綁架了,耍嘴皮子當有趣?

據我了解,家人間的齟齬,多半不是為了什麼緊要之事,只是生活中細瑣的小事。對於小事,實在不必要堅持己見,多一分禮讓,就能多一分和諧。問題就在於很多人往往看不慣、受不了,認為自己的感受最真,自己的想法最好;如果夫婦雙方堅持不下,也就難免自以為是,互相爭論計較。

夫婦相處,意見不同要彼此包容,要報恩不要報復,要講倫理不要論理,要慰問不要質問。有心改變自己的態度最重要,不說情緒性的傷人話語,轉為客觀描述,或以柔和的方式表達,漸漸就能將不好的言語行為調整過來了。

家人之間如果能夠和樂無諍,自然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