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人生》恆久遠,願心永流傳

■ 釋果賢(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一轉眼,《人生》又一個箭步,邁入了400期。

記得七年多前,2008年夏天的一個下午,聖嚴師父接受《人生》300期專訪時,對著未曾歷經過往的我們,細數《人生》從東初老人創刊以來的歷史,還提到隔年2009年是《人生》發行60週年,希望舉辦國際座談會,站在漢傳佛教的立場,與各界進行交流對話。長年往返東、西方弘法的師父,眼光看得深遠,漢傳佛教要有開創性和未來性,必須走入國際,看見世界,而傳揚佛教文化的《人生》,正是與當代世界接軌的一處重要切入點。

然而,就在《人生》邁入一甲子之際,師父捨報了,國際座談會沒辦成,但師父傳承過去、開創未來的願景,始終在我們弟子心裡,等候著萌芽時刻。

今年初,編輯團隊著手籌備400期特刊,提出舉辦國際座談會、海外採訪報導的企畫,我的內心著實歡喜,在師父捨報將八年之際,因緣終於成熟!

《人生》走過68個年頭,歷經不同時代環境的因緣變遷,幾經停刊、復刊、停刊、又復刊……從恩師東初老人手中,接續《人生》的聖嚴師父,始終堅持創辦的宗旨,振起文字的臂膀,擊大法鼓,將傳統的佛教,轉化為文化的佛教、教育的佛教。

在七年多前那次專訪裡,師父殷殷叮嚀我們:「《人生》一定要繼續辦下去!」我們耳中聽到的,不只是師父對弟子的叮囑,語重心長間,更有著對東初老人的承諾,以及弘揚佛教文化的使命。身為弟子的我們,跟隨師父的腳步,繼續以文字來傳遞佛法的正知正見,回應每個時代的人心需求。

看著400期特刊一疊疊文稿,像是一份厚重的禮物,從中我深刻感受到,推廣佛法最重要的力量,是願心與傳承,特別是辦雜誌、做佛教出版,不但要有願、有緣,還須要團隊整體努力,循著制度化的持續力,不斷前進。

這一趟跨時空之行下來,發現實際的《人生》,其實不只400期,它來自400年前佛教衰頹的觸發,近百年來改革精神的傳承,還有創刊人東初師公、復刊人聖嚴師父,以及法鼓山僧俗弟子,一脈相傳,代代延續著永不澆熄、弘揚佛教文化的使命和熱情。

《人生》,不只400期、500期……人生是恆久遠的。

【編輯台上】

在世界佛教村 看見你、看見我

■ 釋常真(主編)

東西方文明的交會猶如浪潮,向來不是單向傳遞,而是如洋流般迴旋循環,交互影響。當西方佛教的浪潮,也如此這般的拍回東方海岸時,不禁令人好奇,現代的西方佛教,到底已長成什麼模樣?我們又位於世界佛教村的哪一個位置?

因此,這期特刊,我們以「世界400.佛教400.人生400」為題,開出三大主軸:從《人生》在臺灣創辦至今400期為立足點,了解佛法深入常民生活的各種現況,並且往前、往後,各拉開400年的時空視野來觀照--走出去,看看現今世界佛教的樣貌,從中學習,是為「世界400」;往回顧,循著近代佛教的歷史文化發展,了解做為媒體、出版的一環,應該如何規畫出更貼近人心、關懷世間的佛法議題,是為「佛教400」。希望邀請您與我們一起探索現代的佛教樣貌,以此作為對讀者的一份佛法獻禮。

走入世界佛教村

出發之前,我們對於不曾親身接觸的人事物,難免有著許多想像與好奇:中國大陸開放改革後,漢傳佛教有了復興的契機?北美居士佛教普遍盛行,出家僧團不易被接受?正念禪大行其道,是因為現代人只喜歡靈修,求現世安樂,卻不喜歡佛法?……

但是在實地走訪之後,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面向:上海、香港的寺院,書架上擺著各式藏傳、南傳的書籍,似乎正在重新了解佛法;在美國,我們發現,仍有夏斯塔道場的僧侶,發願終生嚴守獨身的出家戒律,樂於清修;也有一群人開工作坊,熱烈的探討佛法到底是宗教,還是非宗教?記得走在博爾德市,經過旁邊的車子裡,有位小男孩向我們合掌微笑的可愛模樣;一個店家的年輕店員看見我們,開心的說:「你們是漢傳法師嗎?我學過佛法,曾經讀過四聖諦與八正道。」讓身處異國的我們,備感親切。

原來,當佛法傳到新的地方,與當地人們初次相遇時,總會因為文化背景、民情特色的不同,產生新的思惟,而在摸索、適應、研究、吸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發展出各種新的樣貌,有些曇花一現,有些歷久不衰,而這也提醒我們,應以寬容、欣賞的心,去接納這種種的現象,同時深化自己的修行,以便接引更多的眾生。

觸摸真實的感動

還記得索諾瑪山禪中心的關寂照老師,總能透過一段詩偈或分享一、兩個小故事,讓在場的人感到溫馨法喜;第二代住持關如是發心住持道場後,看見社會人心的改變,試圖尋找接眾的方式;佛法老師茱蒂.理芙在愛滋病大流行,人人聞之色變的時候,毅然投入臨終關懷,陪伴這一群無助的人,用佛法來為人安心;觀音禪院觀性比丘在老師圓寂後,遵從禪師發菩提心的訓誨,離開山中閉關之處,到美國弘法度眾……

這一張張動人的面孔,讓我看見世界佛教村,因為有你、有我,在各自的角落,努力發揮生命的熱度,讓人們得到佛法的溫暖;也因為我看見了你、你看見了我,才知道這條路上,我們並不孤單,能夠相互鼓勵,一起走得更穩、更遠。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光鮮亮麗的外在成就、那些偉大的事業,而是觸動彼此的每一刻。希望當你翻開這本雜誌,閱讀一頁頁動人的篇章之後,也能走入世間,走入人群,走出人生的希望與光明。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4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