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

茶有道 禪無門

喜歡泡茶、喫茶、分享茶的繼程法師,
從茶妙解禪宗十牛圖,
開展出深具法味的「茶.禪之旅」,
本期邀您一起來品嘗。

■ 釋繼程(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

茶,由解毒、療病之藥,而解渴、去暑之飲,而品嘗、享用之藝,而修心、養性之道,而見性、開悟之禪。

在源遠流長的茶史之旅中,茶,本身已完成了此漫長、漸次進化之生命圓滿的境界,並完整地、透徹地呈現出來。

對茶人而言,茶,此一圓滿的生命境界之完成,乃由長遠以來,代代茶人修行而成的。完整的體系既已完成,故可將之系統化而成人人可行、人人可成的茶禪之旅。

歷代茶人,或許未曾刻意經營,使茶之生命之旅在漸次中完成,但既然經歷了此種種過程與提昇,終而完成了此一茶由藥而飲、而藝、而道、而禪之旅,自有其漸次修行之系統,有待後代的茶人去行之、成之、悟之。

尋牛、見牛:引發興趣

茶禪之旅必先始於茶,即須先有品茶之內在動機,或興趣,此從心的嚮往,或好奇,新鮮感出發,須發自內心的力量,若由他人的誘發,或鼓勵,也許只引發一時興趣,終不易長久持續,除非由外緣而引動內心的動機。

此乃為「尋(牛)」之階段,對茶起興趣。

不論由自心內在嚮往,或由外緣引發,自心之興趣漸次濃厚,便會進一步想學習泡茶、品茶。此乃進入「見」之階段,或「見跡」,或已「見牛」,此時即已在泡茶,也許因初入,只是隨意,或隨興,或隨便地泡。雖也有想急於入茶藝,或會在茶、泡,及工具中下工夫,但因所識不足,因緣不具,只能憑己之所知、所識之茶,所喜所好而泡,泡出的茶味,或不理想,或只是平平,或偶爾亦能泡出好味。

此時雖尚多改進,但對茶、對泡之興趣已濃而穩,並有泡茶的習慣,品茶嗜好的養成,心自有一種持續下去的力量,因已「見(牛)茶」也。

得牛、牧牛:找茶品茶

漸漸地,對茶的品類、味道、特色,已有較廣的接觸、較多的認識、較深的品嘗,對茶品的要求提高,不再喝一般或品質較差的茶,而找品質較優,或特級上品好茶來泡來品。也許開始找上品茶時,因尚有品工不足,認識不夠之處,常會以價格來衡量,從品牌去設準,但漸漸會發覺,原來並不完全如此。

品質優的茶,未必一定很貴,或屬於特定品牌。此時乃從茶本身,直接品嘗,直接觀察,依本身的經驗,從味覺、嗅覺、視覺的普遍感受中,去找出好茶,品出好茶。

此乃「得(牛)」之境,因已能品出茶之好,茶質之優,故能找到好茶來泡,而泡「好茶」。

當然這個階段往往也已包含了泡茶的技巧,即已能以泡茶的技藝上著手,找到的茶,不論其品質如何,皆能以適合的方法泡之,俾泡出茶的好味。對茶的品質之優劣,能分辨得出,但仍著重茶的品質。因而味覺、嗅覺等功能及感覺,通過不斷的訓練及觀察,更為精確;泡茶的技藝更是因勤加練習而熟悉;對茶之母,即水的品鑑,對茶之具,如壺、杯、承等講究,要求提高,俾泡茶時,通過技巧的熟悉、茶具的配合,加上水的選擇,使茶的好味、原味,都能發揮出來。

此乃「牧」之工夫,「牧(好)牛」即「泡好」茶也。

騎牛歸家:自成一格

其實在這些階段的泡茶時,並非是界線劃清的,也不只在某一方面著重,而是多方面著手,或學習、或觀察、或訓練,或找質料、或找茶、找水、找茶具等等。若將所泡之茶,及應用之技藝結合起來,不論是泡茶的技巧要求精確,要求高超,茶的品質也一樣求好求佳。泡茶的水更是講究其柔、其清、其甘也。

即是說在茶方面則對種種茶品,已能一一清楚,茶具的應用,即與茶品的配合,也已了了分明,各類的水品,不同地區的水質,也都能掌握,而茶人本身品茶時所需應用的感官,經過訓練及培養,更為敏感,其記憶作用也較深,在品茶時,能用心較專注,茶人之心境也與茶性之謙虛相應。而茶藝之高超,品茶之高明,已達一高水平境界。

此已達茶藝境界,達此境界者為茶藝家,在茶藝之造詣上,已可成家也,有其一定之風格,一定的品味,乃至可成一家之言,開一派之風。此即為「騎牛歸家」,茶藝上是「泡茶成家」也。

忘牛存人:人茶合一

茶人若止於上境,成茶藝家,占一席位,是了不起之成就。多數人盡此一生,皆無法達此。

若從品茶之高明,茶藝之高超時,再進一步了解茶性、人性。見自己雖在茶藝造詣尚有一定之成就,卻仍有不足之處。因而不再對茶的品質、茶的技藝,有深深的執著,漸漸地回到泡茶人的心境、心性去探討。往往這時年歲也漸長,生命歷練加深,知生命之旅,修心養性才是更重要的。故將茶與藝的執著漸漸放下,著重於泡茶的心境,日常生活中的心境,而為茶人的修養工夫。

此時雖已不再執著茶品與茶藝,乃因對此已能熟而生巧,隨手泡茶,皆無藝術表現,隨緣得茶,皆能泡出原味、好味。一切皆能任運自然,不再刻意去求茶的意境,也不刻意地表現什麼。只是借用茶的品嘗與技藝,來達到專心、修心的工夫。

此階段雖需經過茶藝,但未必個個茶藝家皆更上此境,也未必一定成為藝術家才能向上此一境。但茶藝的基本工夫、茶品的鑑定,仍須具有一定水準的把握。而其重點仍回到泡茶人的心境。若泡茶人一味地著重於茶的品味與泡的技藝,盡於此下工夫,流連而忘進,那麼愈高超的茶藝,或許更使茶人不捨,不會提昇。若心仍有探索,知品與藝只是過程,如何藉之而達到修心養性之工夫,便會向上再前了。

若達此茶道之境,茶已成為修養的善巧與方法,不論如何泡茶,皆與心性修養有關,泡茶更是修行工夫,漸能將泡茶的修行工夫,應用於生活之中,心安定、專注、覺照、了了分明。

安住於茶之道時,是應用泡茶的修行方法,並從中提昇為修定的工夫。由於專心於茶,在泡時,以熟練的技巧,將茶泡出原味,品茶時亦是如此,只是單純的泡茶、喫茶,此專注、覺照之心於生活中,即是止的工夫。心自然平靜,修養亦自然日進。

若更在泡茶時,全然入於止的狀態,達到忘茶存人,或人茶合一之定境,茶人與茶,泡茶之心與泡茶之行,皆能統一,即為茶道之致境了。

此為「忘(牛)存人」,或人茶合一,身心統一之境,也即是定境。

人牛俱忘:人茶俱忘

然,縱使於此境,仍有二者合一,或忘一存一之境。仍在定中,故尚有「一」之境,此時若能明一切法空,無自性之理,將此定中之「一」泯除之,達到空的境界,一切法空、人空、茶空、心空、泡空,一片空靈,不掛一絲,萬里晴空,不再有任何執著,不再有任何追求。

剎那間,頓悟茶之禪境,超越一切相、一切事、一切性、一切理,空去一切執著與追求,禪境自然現前。

心一切空,空去一切時。一切煩惱、追求脫落,剎那間,無可名喻,不能言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人品茶,甘苦在心頭。

此乃「人牛俱忘」、「人茶俱忘」之禪境、空境。

入廛垂手:平等施茶

然而這是無住的,悟在剎那間發生,質變過程剎那間成形,心在空去一切後,即已質變為禪悟,因無住而繼續流動,當再現種種相時,心已空而相歷歷在目,隨緣運行。此時必會「返本還源」。回到本源,即回到茶,但此時之回歸,非真有一回歸之實體作用及實體本源,只是因此禪悟之旅乃依茶而行,故禪悟後,自然回到茶,再從茶去延續此悟後之旅。

到了頂峰,分水嶺後的回歸、返本,心已開悟,看茶還是茶,看泡還是泡。此時再泡茶,泡好茶,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但也不是沒有自我,只是放下了自我的執著,捨去了自我的利益,一切仍在自然運作中,單純的泡茶、喫茶,而泡茶、泡好茶是大眾的事、天下人的事,個人的泡茶、泡好茶,品茶、品好茶,與天下人的泡茶、泡好茶,品茶、品好茶,皆為一體,並與大眾分享好茶,而施茶、施好茶。

此時的種種相,高下、優劣、好壞等分別相,已因空及一體而平等平等,平等品、平等泡、平等施!

此乃「入廛垂手」無住生心,任運自然,平等施茶!

茶禪之旅,漸次進修,願天下人,皆品茶禪!

(文中標題為編輯所加,原題名〈茶禪之旅〉,收錄於《頑石點頭》)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