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
領受佛陀教法

佛教經典從二千五百年前流傳至今,歷久彌新,
直指人生的煩惱根源,提出解脫之道。
讀經就像一把開啟智慧的鑰匙,
讓我們學習諸佛菩薩的悲智願行,
讀後可以活用佛法,指引人生的方向。

■ 邱惠敏

「心無罣礙」、「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聽到或讀到這些句子,您可知道,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正是出於佛教的「經典」。

許多人以為,佛教經典都是文言文,一定很艱澀難懂,或是認為佛經是法會時念經用的書、要消災延壽才需要念經,其實,佛經的影響早已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經典深入生活

不只如此,佛經早已超越宗教界限,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泉源,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如白居易、王維、蘇東坡等人,都喜歡自佛經取材;當代的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更常引用佛經,例如《天龍八部》一書書名就是出自佛經用語,《鹿鼎記》一書中也出現《四十二章經》。

佛經不僅是講述佛法要義,也是優美的文學作品。民初的梁啟超曾讚歎,《華嚴經》、《涅槃經》、《般若經》等佛經,極富文學價值,並認為《儒林外史》很像佛教的《大乘莊嚴論》,甚至還說《水滸傳》與《紅樓夢》的格局與筆觸,也是受了《華嚴經》與《涅槃經》的影響。胡適則推崇《維摩詰經》為大乘佛典中的一部最有文學趣味的小說。

佛經是佛陀弟子結集其教化而成。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遊化恆河兩岸,應機說法,解答人生疑問,消解眾生的煩惱,經典中所記載的,正是佛陀化導眾生的人生智慧。我們今日所見的經典,則是由歷代祖師大德,例如我們所熟知的鳩摩羅什、玄奘等大師所翻譯、傳承下來。例如:《心經》、《金剛經》、《法華經》、〈普門品〉、《阿彌陀經》、《地藏經》、《藥師經》、《維摩詰經》、《華嚴經》與《六祖壇經》等,都是為人所熟知的大乘經典。

讀經開啟智慧

佛經是佛陀留給我們的「法寶」,正如引用自《華嚴經‧淨行品》中的「三皈依文」,其中的「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提醒著我們,要透過經藏,學佛陀的教法,學習以大海般無量的智慧,破除諸多煩惱。尤其每當我們閱讀經典,就如親臨佛陀說法的靈山會上,與現場的會眾一起聽聞佛法,是多麼殊勝啊。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鼓勵人們讀經,《高僧傳》、《續高僧傳》中,皆羅列了「讀經」、「誦經」等科,記載以讀經見長的法師。即使是不重文字的禪宗祖師,也十分重視經典,例如四祖道信即十分推崇《楞伽經》的心法、《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六祖惠能更是在聽聞《金剛經》時開悟,他的言行也為後世留下了一部《六祖壇經》。

近代虛雲老和尚雖致力建設禪宗道場,但仍宣講《阿彌陀經》,鼓勵眾人念佛;事母至孝的弘一大師,每聽聞《地藏經》必落淚,除了自身閱讀,也鼓勵為人子女報父母恩應讀《地藏經》。印順長老、東初老人,以及聖嚴法師除了自身讀經也講經,鼓勵弟子們應要深入經藏,長養智慧。

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提到,佛弟子皈依以後,要「多聞正法」,才能趣入佛道;從經典聞法,就是學佛的下手處。以讀經來修行的聲樂家張杏月就說:「佛經是一把開啟智慧的鑰匙,喚起我們過去早已存在的智慧。」

聖嚴法師曾說,讀經有六大功能,分別是為明心、解義、修定、弘法、護法、超度及祈福。讀經的好處這麼多,但還是有人認為佛經經文那麼難懂,把讀經視為畏途。經常為信眾講解經典的法鼓佛教學院講師常延法師表示,其實只要了解佛經的基本架構,對佛經有初步的認識,就不會對讀經心生抗拒,也有助深入去了解經義。

常延法師表示,佛經如同其他著作都有其格式,內容包含了主題、人、事、地、物,只要懂得佛經的基本架構,讀懂佛經一點也不難。以一般人所熟知的《心經》為例,經中主角為「觀音菩薩」,經文內容講的是「空」的真義。

此外,佛經通常以「如是我聞」起頭,而以「信受奉行」結尾,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分別是交代佛經的真實性與重要性,其中「正宗分」是佛經的主要內容。在「正宗分」中,經常可以看到佛陀善用譬喻、因緣或本生故事的方式,來讓聞法者領受佛法智慧,例如《維摩詰經》就是透過維摩詰居士與文殊菩薩的對答,來闡述在家居士的修持心要,以及大乘菩薩道的思想。

常延法師也建議,讀經要善用佛學工具書,借助印度與中國歷代祖師,乃至現代善知識的註解詮釋是必要的,例如近代的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人、聖嚴法師,都曾講解過多部經典。廣受年輕族群喜愛的插畫家萬歲少女蔣涵玶就分享,她讀《金剛經》時,就是參閱了聖嚴法師的《金剛經講記》,讓她更能領略經中的智慧。

讀經不只是求功德

讀經是「聞、思、修」的第一步「聞」,誦讀佛經之外,還需要了解經義,熏聞正確的知見,學習諸佛菩薩德行,進一步修正自己的行為。否則就會像聖嚴法師所說:「如果不能由於讀經而放下散心入於定境,或藉懇切的虔誠而感應神靈,除了熏習作用的一點功德外,並無多大的意義。」

法師在《金剛經講記》中指出,讀經會出現兩種現象,第一種是從語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望文生義,卻不一定是佛經的真正意思;第二種則是以自己對人生的體驗,以及對佛法的修行來通達、識透文字的內涵,根據實際經驗、證悟層次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認。

就像學科學出身的法鼓佛教學院副校長杜正民,一向理性的他讀到《金剛經》時,覺得經文的語法、排列,就像他所熟悉的方程式,因此也讓他產生更進一步去了解佛經的強烈意圖,當他了解《金剛經》所講述的空義後,更折服於佛陀的智慧,從此愛上讀經的滋味,不僅可以學習佛陀的智慧,也讓人生起宗教情操,對佛法深信不疑。

讀經對生命的啟發

讀經能培養健全的人格,也因此,許多寺院道場紛紛成立兒童、成人讀經班,形成一股讀經風氣。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從小培養女兒楊元寧讀經,在眾多經典,《六祖壇經》中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讓楊元寧有所感悟,並為她開啟禪修之門。

楊元寧認為,讀經啟發了她的生命,給了她生命智慧,也讓她有一顆慈悲的心,並化為實際行動。每年她與弟弟都會利用寒暑假,參與父親楊定一在瓜地馬拉等中南美洲慈善造鎮計畫,幫助貧民蓋環保屋,並提倡閱讀經典,希望用贈書、閱讀、導讀,改變貧童的未來與世界。

打開一部佛經,在經題、經文之前,一定會有〈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擁有難得的人身,又生於佛法資源如此豐富的時代,能聽聞佛法、讀經並修持,是一件多麼有福報的事。就讓我們一起來讀經,領受佛陀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