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

翻轉與超越的智慧

佛教典籍浩如煙海,
《壇經》猶如一盞明燈、一把鑰匙,
幫助我們破除煩惱妄見,超越文字表相,
直探本源,領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許翠谷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唐朝中年,禪宗五祖弘忍準備傳衣缽給下一代,希望弟子們都能將修行心得寫成偈子呈來看看,眾望所歸的大弟子神秀,夜半三更在牆上題了這首偈子。五祖看了,搖搖頭說:「只到門前,尚未得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幾天後,牆上出現了另一段話,而且是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惠能口中說出來的,師兄弟之間群起嘩然。這兩首偈子,字裡行間有什麼差別?為什麼神秀的工夫只到門前?

答案就在《六祖壇經》。這部如同武俠小說般的典籍,記錄了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大梵寺等地的說法,敘事引人入勝之外,六祖所標舉的禪法,更翻轉了佛教自印度以來的禪觀傳統,開展出中國禪宗獨具的手眼,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稱為「經」的祖師著作。

平凡的出身 璀璨的教法


「《壇經》讓我最震撼的,是它的平實無華。」從學生時代就深受《壇經》及禪宗思想啟迪的學者楊惠南分享,《壇經》和一般的佛經很不一樣,既不講神通感應,也沒有繁瑣的教理論述,而是以六祖惠能的生平作為開場白,彷彿六祖就在眼前,說著自己一路求法、得道、剃度出山的經過,如此平凡,如此樸實。

另一個撼動人心的,則是六祖惠能原本是個不識字的樵夫,只因為聽到《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見性。這段經歷顛覆了許多人的認知與想像,包括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在內。

一向以文化人自居、善用文字力量的郝明義驚歎:「一個目不識丁的人,卻能體悟並展現生命的智慧」,這讓他反省,同時更相信:修行不能光是倚賴文字章句,而需要不斷地在體悟與實踐中交互啟發向前,「而且,透過六祖的生命故事,我們看到了『佛性本自具足』的真實寫照。」

大乘佛教強調「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六祖惠能不提佛性而談「自性」。近年在世界各地弘講《壇經》的繼程法師,便曾在演講中說明,佛性普遍存在每個人身上,但別人成佛不代表我們會跟著成佛,所以六祖提出自性清淨,就是讓修行回到每一個人身上,通過自身的努力,證悟自性本然清淨。

此外,六祖還提出了一個很特別的觀念:「前念迷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我們慣性地把一切事物一分為二,好壞、善惡、瞋愛、取捨,分別對立,而所謂的修行,就是把不好的惡的轉化為好的善的,轉煩惱為菩提。但這或許只是從一個籠子鑽到另一個籠子罷了?於是六祖不給我們立足點,他說:「煩惱即菩提。」換句話說,迷與悟就在一念之間。一念悟,一念清淨,一念就是佛。

《壇經》開顯的方法是一條修行捷徑、頓悟法門。煩惱現前正好用功,這給了人們極大的信心,因為我們要做的不是踏破鐵鞋,四處尋覓成佛之道,而是回到當下的身心,反觀自照。

超越傳統 修行不離生活

六祖惠能還打破了「純禪時代」的許多迷思與觀點。例如傳統上認知的修行,就是要離群索居、打坐修定,方法上仍延續印度的禪觀,但是六祖惠能卻另闢蹊徑,他提出定慧不二、即定即慧,主張「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便是一行三昧。

這是將禪法直接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不限於盤腿打坐,突破了世間出世間、坐禪與日常的分野和局限,從此,運水搬柴無一不是修行,舉足下足常在道場,開展出漢傳佛教獨有的修行方法。

「平常心是道、處處萬類都是道,對現代人來說是最實用的。」經常和青年學子一起研讀、討論佛學的楊惠南觀察到,工商社會忙碌繁瑣,加上電腦、手機不離身,常常畫面一個滑過一個,訊息一則賴過一則,陷入迷霧中而不自知。「禪宗給了我們一個方便:『身在哪裡,心在哪裡』,無論遇到什麼境界,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隨時隨地提起方法,這與佛陀時代講的正念、正知,是一脈相承的。」

此外,閱讀《壇經》也像經歷一場又一場的震撼教育,尤其六祖和弟子之間的問答相當精彩,最常被提出的就是「功德與福德的差別」、「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求生何處?」、「諸佛義理,非關文字」等,在在翻轉我們的成見與妄想,而這些機鋒轉語,後來也演變成大量的公案、燈錄流傳於世。

《壇經》展現了禪法的活潑自在、大用無礙,唐宋以後,無論是儒家思想、藝術創作、詩詞、繪畫等,皆深受禪宗啟發,大放異彩。佛教學者張曼濤因而指出,《壇經》不僅是佛教對現代思想界一個最具影響力的活水源頭,也表現了漢傳佛教,甚至中國文化中,一份奇特的生命智慧。

找回自己的關鍵「智」

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
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常自見己過,即與道相當……

「每讀一次《壇經》,都有不同的體會,躍入腦海的關鍵字也會不同。」提起《壇經》眼睛就發亮的果興法師,長年研讀並教授《六祖壇經》,他經常與學生分享,當讀到某一段字句與自己相應時,可能反映了當下的狀況,如果能再深入自心探問,即是練習對生命的一種觀照,直接在心法上用功就是頓修。

每個人的關鍵字或有不同,因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狀況,自己最知道自己需要的關鍵字是什麼,而這個「我知道」就是佛性的顯發。郝明義也說,他的關鍵字隨著人生、事業版圖的轉變,從過去以惠能藏身獵人隊的十五年來自我惕勵,現在則是用「摩訶」兩字,提醒自己涵容的智慧。

《壇經》的文字金句,僅僅是佛性顯發的起手式,接下來的工夫,就是不斷地回到自己的身心上來體驗,體驗佛法,發現自性三寶。也難怪將六祖惠能視為生命導師的作家梁寒衣說,《壇經》的每字每句,都是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提起來好好用功。

古代大德認為,如果能夠悟道的話,看一切經教都叫「推門落臼」,一切現成,所有經教的鑰匙原則上是打開的。展讀《六祖壇經》,鑰匙就在手中。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