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改變面貌的印度佛教

第三節 唯識思想史的意義

一、玄奘與唯識學派

(一)玄奘的求法與傳法

印度瑜伽行派的唯識學,經由地論、攝論學派開始將部分學說傳來中國,但是將唯識學有系統傳來的是玄奘(慈恩三藏、大遍覺,六○二-六四)。玄奘是洛州(河南省)人,大業十年(六一四)十三歲時出家,於洛陽學習《涅槃經》、《攝大乘論》。武德元年(六一八)為了逃避戰亂而遷至長安,於次年來到成都,從攝論學派的道基等人學習《攝大乘論》,並於武德五年(六二二)受具足戒。之後,參訪相州、趙州的高僧,並於隔年回到長安,跟隨道岳學習《俱舍論》。由於玄奘對當時唯識的解釋持有存疑,故為求得《瑜伽師地論》,於貞觀元年(六二七)出發前往印度。

玄奘在高昌(吐魯番)受到麴文泰的援助,越過葱嶺(帕米爾高原)、雪山(興都庫什山脈)來到印度,其於巡禮佛陀遺跡的同時,亦前往各地參學。玄奘以兩年的時間,於喀什米爾隨說一切有部的僧稱(Saṃghakīrti)學習《俱舍論》等;在那爛陀隨瑜伽行派的戒賢(Śīlabhadra,五二九-六四五)學習《瑜伽師地論》等五年;又向勝軍(Jayasena)學習《唯識決擇論》等兩年。玄奘在歸途中受到戒日王的幫助,終於在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回到長 安。此段長達十九年的西天取經之旅,詳細地記錄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等書中。

玄奘歸國後,獲得太宗、高宗的應允,於弘福寺、大慈恩寺、西明寺、玉華寺等佛寺翻譯了《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唯識經論;《俱舍論》、《大毘婆沙論》等阿毘達磨論書;以及《般若心經》、《大般若經》等般若經典,總計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佛典,其數量大約相當於歷代漢譯經典的四分之一,而其譯文忠於原文,成為日後翻譯的典範,並稱玄奘以前為舊譯,其後為新譯。

玄奘門下俊才輩出,尤以窺基、圓測為首,並風行唯識、俱舍、因明之學。故本節稱玄奘門人為「唯識學派」。

(二)基

基(窺基、慈恩大師,六三二-八二)是長安人,祖先為康居人(撒馬爾罕 Samar-kand),十七歲時出家師事玄奘,顯慶元年(六五六)二十五歲時參與玄奘的譯場。其於顯慶四年(六五九)翻譯《成唯識論》時,擔任筆受一職,著有《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並確立其解釋。另外,他還著作了《大乘法苑義林章》、《法華玄贊》、《說無垢稱經疏》、《瑜伽略纂》、《唯識二十論述記》、《辯中邊論述記》、《因明入正理門論疏 》等眾多註釋書,有「百本疏主」之稱。其弟子有慧沼等人,窺基一派後來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被稱為「唯識宗」或「慈恩宗」。

(三)慧沼

慧沼(淄州大師,六四八-七一四)十五歲出家,初侍於玄奘,後師事窺基學習唯識。其著述《成唯識論了義燈》,內容係彰顯窺基學說,而批判圓測學說。另外,亦著有《大乘法苑義林章補闕》、《能顯中邊慧日論》、《勸發菩提心集》、《因明論義纂要》、《金光明最勝王經疏》等。慧沼活躍於淄州(山東省)的大雲寺,但也參與義淨和菩提流志等人的譯場。弟子有智周、義忠、道邑、道獻等人。其中,義忠著有《成唯識論纂要》、《大乘百法明 門論疏》;道邑著有《成唯識論述記義蘊》,但都未流傳下來。

(四)智周

智周(撲揚大師,六六八-七二三)十九歲出家,二十三歲時隨慧沼學習唯識。之後,活躍於撲揚(河南省)報城寺。著有《成唯識論演祕》、《成唯識論了義燈記》、《因明論疏前記》與《後記》等。其弟子如理,著有《成唯識論演祕釋》、《成唯識論疏義演》。

(五)圓測

圓測(六一三-九六)係新羅王族,十五歲出家入唐。最初學習攝論學派,後來從玄奘學習唯識。之後,住於西明寺,並於地婆訶羅(六一二-八七)的譯場擔任證義。圓測現存的著作有《解深密經疏》與《仁王經疏》等,其中《解深密經疏》還被翻譯成藏文。至於其所著述之《成唯識論疏》則已散逸。慧沼於著述中,批判圓測的學說,將圓測及其一派視為異端,但這評論有失公允。圓測實媲美窺基,同為玄奘的高徒,所以更貼切的說法,反倒應是其 學說較忠於玄裝的解釋。一般稱呼圓測一派為西明學派,其弟子有新羅出身的道證、勝莊等人,道證著有《成唯識論要集》、《中邊論疏》;勝莊著有《成唯識論決》、《瑜伽論疏》,但皆未流傳下來。

(六)其他的弟子

玄奘在進行譯業之時,也講授新翻譯的經論,故譯場中輩出俊才。其中,道倫(遁倫,新羅人)著有《瑜伽論記》,這是唯一註釋整部《瑜伽師地論》的著書,收錄了大量玄奘一派初期的學說。神泰(新羅人)在譯場擔任證義,著有《十輪經疏》、《成唯識論要集》、《種性差別章》等。嘉尚同樣為證義,之後於地婆訶羅的譯場亦擔任證義。普光在譯場則多是擔任筆受,其著有《俱舍論疏》。玄奘門下,也盛行研究《俱舍論》,神泰和法寶著有《俱舍 論疏》。一般將普光、神泰及法寶稱為俱舍三大家。另外,靖邁著有《譯經圖記》;玄應著有《一切經音義》。而著作《大唐西域記》的辯機和著作《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慧立、彥悰等人,也是玄奘的弟子。

參與譯場的,亦有其他學派的人,如:南山律宗的道宣,擔任筆受和潤文等。東塔律宗的懷素,亦是玄奘的弟子。還有靈潤和法寶等人,皆從學於攝論、涅槃學派,其在玄奘譯場,對新譯唯識說係採批判的態度。

(七)傳播到日本

唯識經由留學僧傳播至新羅和日本等地。道昭於六五三年從日本入唐,師事玄奘;智通、智達於六五八年入唐,師事玄奘、窺基。另外,於七○三年入唐的智鳳、智鸞、智雄,以及於七一六年入唐的玄昉等人,則從學於智周。在日本稱唯識一派為「法相宗」,其尊崇窺基、慧沼、智周為法相三祖,並稱《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成唯識論了義燈》、《成唯識論演祕》為唯識三疏,與《成唯識論述記》受到同樣的重視。

二、唯識學派的教義

(一)三時教判

唯識主張總合小乘與大乘為一切乘的立場。釋尊在世時曾三轉法輪,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解深密經》的三轉法輪說。在第一時,對聲聞乘闡述四諦等有的教義(阿含、阿毘達磨等)。第二時,為大乘闡述無自性空的教義(般若等)。第三時,為了普及一切乘,而闡述有空中道的無自性性(唯識等)的教義。在中國認為這是唯識的教相判釋,稱呼為三時教判。

窺基於《法華玄贊》立三教八宗之判,所謂八宗,就是我法俱有宗(犢子部等)、有法無我宗(薩婆多部等)、法無去來宗(大眾部等)、現通假實宗(說假部等)、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等)、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等)、勝義皆空宗(《般若》、《中論》、 《百論》等)、應理圓實宗(《華嚴》、《深密》、《法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