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行旅】

當古典樂遇上佛法

留法指揮家王子承,總是一派的瀟灑與自在,
看似無拘無束的浪漫派樂家,
不僅曾為西蓮淨苑智諭長老的詩作譜曲,
還參與《夕陽山外山》、《般若》等佛曲專輯的演出與製作,
讓人不禁好奇,什麼原因讓他長期投入佛教音樂的創作?
創作過程又如何影響他的音樂人生?

■ 許翠谷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有情願成佛……

華燈初上,熙來攘往的臺北街頭隱約傳來悠揚的樂音,循著音符來到辦公大樓的地下室;推門而入,大片落地鏡前,樂手們正一個挨著一個練習,半圓弧形的交響樂團像一朵蓮花般綻放,隊伍中央站著一個率性身影,一身白襯衫、水洗丹寧褲,時而低吟時而激越,他是夢蓮花交響樂團的指揮──王子承。

用心,才能打動人心

儘管練習的時間、空間相當局促,對王子承來說,每一次的團練都如同正式登臺一樣重要,而這樣的訓練來自於法國第戎音樂學院。

從小學小提琴的王子承,自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畢業後,前往歐洲深造。留法期間,浸淫在美術、電影、音樂等頂尖藝術生活中,王子承也不斷開發自己的潛能,在取得小提琴文憑後,他改以指揮為主修,在第戎音樂學院遇到了改變一生的老師貝侯(Jean-Sebastien B?reau)。

貝侯在法國音樂界地位相當崇高,一開始對王子承這個半路出家的門外漢並不怎麼搭理,王子承不氣餒,默默地將老師所教授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仔細閱讀、消化,並且在下一次課堂上積極發問、討論,不只是老師傳授的知識,連每一個同學的優缺點,王子承也牢記在心,「看到好的就學起來,壞的就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因為我比別人晚起步,所以更要用心學習。」

王子承的付出,很快地有了成長與收穫。半年後,王子承考入班上前三名,貝侯開始注意到他的存在,一年後他從第戎音樂學院指揮大賽中脫穎而出,獲得評審第一獎,讓貝侯刮目相看!王子承帶著微笑,意蘊深遠地說:「這個過程就像皈依,對老師要有相當信任,如果對老師的話有所懷疑,老師說一套自己做一套,當然無法成就。」

貝侯的指導奠定王子承擔任樂團指揮的基礎,也開闊了他的視野與胸襟。貝侯曾提醒他,就算臺下只有十位聽眾,也要把最好的音樂呈現出來,因為當下的用心,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只要有一個人被感動就成功了;反之,即便聽眾有上千人,卻沒有人被感動或影響,這樣的演奏毫無意義可言。

老師的一番叮嚀,讓王子承反思:除了在音樂專業領域不斷提昇之外,自己能對社會有什麼貢獻與付出?

當演出變成共修

「很幸運的,我遇上了佛法。」王子承回憶2005年他從巴黎返臺,前往三峽西蓮淨苑拜訪大學時代的老師惠敏法師,法師提及西蓮淨苑將為開山老和尚智諭長老製作一系列的紀錄片,希望他能為長老的詩作譜曲,作為紀錄片的配樂。缺乏佛曲創作經驗,王子承原本有點遲疑,但一想起貝侯的話,便決定接下這個任務。

那次的合作,王子承結識了一群同參道侶,其中一位主唱後來在福智僧團出家,2006年福智團體成立夢蓮花交響樂團,便邀請王子承擔任樂團指揮,就這樣展開了佛教音樂生涯。

第一次參與團練時,王子承抱著參加一般室內樂團的心態,研讀樂譜、上臺指揮,直到團練的休息時間,給了王子承一堂震撼教育。

「讓我最訝異的是,休息時間他們都不休息!」科班出身的王子承說,一般古典樂團和合唱團相當重視休息時間,因為要保護嗓音和樂器;但在福智的練習空檔,反而會看到團員三五成群,相互練唱、彼此糾正改進,「那畫面相當動人。對團員來說,音樂就是佛法,團練就是修行。」他說。

一次次團練的過程,讓王子承放下慣有的姿態與思惟,他也逐漸感受到,古典音樂可以陶冶性情、滋養心靈,但佛曲觸動人心之處,不在於澎湃激昂,而是讓人生起對法的嚮往,以及對善知識的恭敬和感恩。

王子承分享,聆聽古典樂或熱門音樂會,當下雖然震撼,但那份感動或許只能持續兩、三天,因為情感是高亢、外放的;但對佛法有所體會再傳達出來的音聲,是積極向內探索自我,那份感悟帶來的改變可能是一生的。王子承回憶,有次演出時,音樂一下,便不自覺地淚流滿面,「那是一種直接的共鳴,內心對佛菩薩的感恩、對自己不足的懺悔,有點悲欣交集的感覺。」

「經論比較硬,一般人要契入不容易,但音樂是一種直接的語言,不用說話,詞意和旋律自然可以打動人心。」王子承露出調皮的笑容說,自己對於經論向來有種距離感,反而是佛曲讚頌為他開了一扇方便門。出於自身的體會,讓王子承在教書之餘,更積極嘗試佛教音樂的多樣性與可能性。

突破傳統,讓佛曲更上層樓

2012年,王子承打破一般人對佛樂不離木魚、引磬的刻板印象,出版了《夕陽山外山》音樂專輯,他運用時下的音樂語彙,包括吉他、大提琴、鋼琴及木笛,揉合古典、民謠、爵士等風格,重新詮釋弘一大師的〈送別〉、〈憶兒時〉、〈悲秋〉等作品,並親自擔綱小提琴演出,獲得各界好評。

「小時候聽弘一大師的〈送別〉感觸很深,當時就希望長大後也能製作東西方融合的音樂。」王子承說,弘一大師在民國初年引進西貝流士、貝多芬和西方民謠,填上東方詩詞,意境悠遠,讓人驚豔。這些年,王子承也一直在思索:如何將東西方文化融合,在西方古典樂的基礎上,開展出佛曲的現代性?

2014年王子承結合一群頂尖的音樂家,錄製佛教讚頌專輯《般若》,嘗試以交響樂的形式,試圖將佛教音樂推向另一個高峰。當然,在人力編制及編曲上更不簡單。

樂團與合唱的錄音,一般多採用midi合成,但王子承希望《般若》能呈現樂章活潑、真實的樣貌,因此決定以樂團演出的方式收音,「但麻煩也跟著來了。」王子承解釋,一般錄音會用節拍器,拍子很清楚,但這次由他指揮,音符隨著人的情緒流動,有快有慢,錄合唱時就非常辛苦了。尤其合唱團團員分散在全臺各地,錄音時,團員從各地坐車北上,偶爾一首曲子要錄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即便獨唱的部分,也找了很多人反覆地實驗,希望唱出對的味道。

這張專輯後來獲得第26屆傳統藝術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獎」的肯定;從2012年5月開始錄製,到2014年1月正式發行,王子承以《楞嚴經》的句子為這兩年寫下註解:「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密集的團練、錄音,反覆地修改、磨合,在在讓王子承體會到,專輯所要呈現的「般若空慧」,無非就是「因緣和合」。

觀眾是演出的一部分

這些年,王子承經常帶著樂團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舞臺上,樂團與合唱的搭配也是一堂新的挑戰與學習。王子承舉例說,交響樂團所受的訓練是將聲音穿透全場,但弦樂團一拉琴,往往就聽不到合唱的聲音,因此配唱時,如何取得平衡、表現音樂張力,又是一門學問,「獨唱時當然可以盡情展現自我,但合唱時就必須學習傾聽,配合整體的演出,即便身為樂團指揮也是如此。」

「很多人以為,指揮在舞臺上隨意揮舞指揮棒,其實不然,只要一秒不在音樂上,演出就會失序。」王子承分享,音樂不只是聲音的藝術,還包含視覺、時間、空間、顏色種種,為了掌握樂章的精神,他經常一天看譜十個小時以上,不斷地練習、揣摩,如此一來,演出時才能全神貫注,也才有餘力注意臺上和臺下的狀態。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對人的關心,觀眾也是演出的一部分。」王子承有感而發,當你真誠地想去分享、利益他人的時候,站在舞臺上很自然地會去感受大眾,包括他們的呼吸、律動、整體空間的感覺,彼此是在一個平等的位置,而不是上下對等的關係。從這個角度思惟,不管是音樂創作、指揮,抑或是生活中的任何一件瑣事,體解彼此的立基點是在不同的因緣裡,就會懂得去包容與接納。

就這麼說著走著唱著,《般若》專輯將佛教音樂推向極致的同時,經過這些年的淘洗與磨練,王子承的音樂人生,彷彿也顯得愈加開闊。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