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7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87期——【與《心經》相遇】

【本期專題】彼岸不遠──有情眾生的渡船

生命的園丁】那些白髮與皺紋教我的事

【法鼓訊息】走入安和分院 聽講座學人生的加減乘除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87期目錄

本期專題

彼岸不遠──有情眾生的渡船

無論持誦、聆聽、鈔寫《心經》,
重要的是將《心經》的般若空慧融入生活,
淡化自我中心、逐漸消融煩惱,
體驗心無罣礙、遠離顛倒夢想的自在人生。

(施純泰 攝)

■ 文/林珮雯

佛教眾多經典中,《心經》不但廣為人知,且深受歡迎。無論選為修行法門,或作為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心經》總是以各種型態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

今年除夕晚間,日本音樂僧侶「藥師寺寬邦」應邀來臺演出,連同開場曲「般若心經伊呂波歌」在內,單與《心經》有關的曲目就多達五種版本,二十多萬人次觀看網路直播,造成不小的轟動!

《心經》可近性如此高,不僅超越時空隔閡,又能穿越宗教藩籬,不禁讓人好奇這部經典有何獨到之處?

大乘佛法的心要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兩百六十字濃縮《大般若經》六百卷要義,闡述般若思想「緣起性空」的義理。大乘佛法三系:般若系、唯識系、真常唯心系中,以直探真理法則的「般若系」為中心,而《心經》正是般若系的核心,且由於篇幅簡潔、音韻便於持誦,因此流傳甚廣。

「般若」為佛教專有名詞,是洞察人生的智慧,卻不是人世間的聰明才智。般若講述因緣法,以「性空」為核心,主張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而滅,若其中一項因緣改變,結果也隨之變化,現象本身並沒有獨存、不變、具主宰地位的自性。

「波羅蜜多」則是指用般若的觀念度一切苦厄:從追逐表相、持續比較而不得安寧的此岸,藉由緣起性空法則,過渡到理解無常、坦然納受而不再痛苦的彼岸。至此,般若思想可謂道盡宇宙運行法則,雖然不可思議,所幸我們還能藉由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等方式,循序漸進認識「空性」。

然而,古老的般若思想對現代人有何重要性?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愈熟悉因緣法,愈能跳脫「生物的我」:不再受限於感官見聞而煩惱、為了求生存與其他個體產生衝突;也能避免落入「單一性」:不是唯我獨尊,慢心得以消融。

「就像法水流過生命的河岸,把有稜有角的石塊,慢慢地磨圓,也將剛強的個性慢慢地調柔下來。」在《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一書中,寬謙法師回顧遭逢困境時,如何透過一次次持誦、講解修持《心經》,讓自己超越不平等的表面現象,能循著般若智慧的原則——深觀因緣法的平等性,「面對人生的巨浪衝擊,我相信一切因緣都是最好的安排。」

以般若透視表相

回顧我們的生活經驗,很容易隨外境變化起心動念:「幫他做這麼多事,他應該感謝我,卻感謝光說不練的人?」「當選社長了,真開心!」「他居然變心了。」《心經》揭示「照見五蘊皆空」,但沉溺於現象的我們,往往大嘆「理解」與「實踐」相距甚遠:當下的感受如此真實,難道要故作鎮定嗎?

我們相信「眼見為憑」,卻忘了肉眼只能看到一時的現象,看不到因緣交互作用,因此不易體會「諸法空相」的般若思想。學習佛法後,觸事遇境時,不妨練習以佛法看待現象:除了觀察外在的「法相」,更要看見深層的「法性」。

作為般若系經典,《心經》頻繁出現「空」、「不」、「無」等否定式用語,就是藉此破除我們對表相的執著,透視特性──最深的特性就是「性空」,否定單一、不變、實有的自性,看到所有因緣都是平等地存在,並且相互影響,如此漸漸從有相朝無相的方向走,才有機會鬆開自我中心的執著。

「自我中心」是沉重的包袱,導致我們無法爬到更高的角度綜觀全局,總是在現象上看到不平等,久而久之,容易感到氣餒、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因此,佛法認為「自性妄執」是煩惱的根源──不諳因緣法,無法看透現象「無常變化」的本質,也無從看見各項條件其實是交互影響、沒有優劣分別,卻往往認為自己不可取代,也習慣追求永恆不變、厭惡或懼怕改變。

如果在自我中心作祟時有所覺察,時時以因緣法提醒自己,痛苦與煩惱就有機會反轉為成長與同理。不僅對物質現象如此練習,精神層面也這樣鍛鍊:緣生就有緣滅,便可以平心靜氣看待人間萬事。

讀《心經》不厭世,更積極化世

《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髓,般若系經典經常以文殊師利菩薩、須菩提為主角,何以《心經》卻以觀自在菩薩為說法主呢?

「夢是虛妄的,但對夢裡的人來說,是真實的。」聖嚴法師西方法子吉伯(Gilbert Gutierrez)指出,雖然《心經》揭示空性、無我的智慧,著相眾生感知的仍是有差別相的世界,於是不斷被虛幻的現象迷惑而受苦,彷彿一場醒不過來的惡夢,「行菩薩道,不會眼睜睜看著別人繼續做惡夢,觀自在菩薩就是以大悲心喚醒眾生的人。」在無我的空慧上所體現的慈悲,這就是觀音之所以出現在這部經典的重要性。

在虛實交錯的現代社會,人們焦慮且迷惘,卻又不耐理解深奧的佛教名相或閱讀長篇經文。《心經》正巧以簡明扼要的篇幅提醒我們:從緣起性空的法則觀照現象,就能看透其中的因緣變化,放下執著、消融煩惱,成為通達無礙的觀自在菩薩,自度度人。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7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生命的園丁】

林依瑩(居家照顧服務員、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
那些白髮與皺紋教我的事

離開政壇,她轉換跑道成為照服員,
照顧長者終老,陪伴部落成長,
也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林依瑩創辦照顧學校,希望照服員學到「真工夫」,這樣個案才能得到有品質的照護。(張靜慧 攝)


■ 文/張靜慧

2018年11月24日,臺中市長林佳龍連任失利,時任副市長的林依瑩心想:我接下來要做什麼?一覺醒來,她有了答案:當照顧服務員。

她從小生長在三代同堂的家庭,跟阿嬤很親;結婚生子後,有陣子住娘家,變成四代同堂,加上她曾在老吾老基金會、弘道基金會等單位工作,不論工作或生活,都很習慣跟長輩在一起。擔任副市長時,她已舉家搬到和平區,當地極缺照服員,想想自己向來跟長輩有緣,應該能勝任照服員這個工作。

她熟悉長照界,打了幾通電話給長照服務機構的負責人,沒想到對方聽了大笑,不相信副市長竟然打算親自當照服員,不敢用她。直到第三通電話她才找到願意用她的單位,她便馬上報名照服員課程,完成訓練。

她服務的第一個個案,是一位剛出院、身上插著四根管子的阿嬤,護理師教她怎麼照顧,但照服員需要輪班,不可能只靠一人,她也希望把工作機會留給當地人,便找部落中有照服員資格的人加入。

一開始其他照服員有點猶豫、害怕,但林依瑩鼓勵她們試試看,陪她們一起從做中學,「其實部落的人手作能力很強,照顧技巧學得比我還快。」她笑說。半年後,就有十幾位照服員了。

別叫「副市長」,我是照服員Puyat

從副市長變成第一線照服員,林依瑩對身分轉換沒有什麼不適應,然而大家還是習慣叫她「副市長」,她擔心禮貌成了隔閡,個案會有壓力,婉拒她上門照顧,「很怕自己被退貨。」她笑說。於是她請一位阿嬤幫她取了泰雅名Puyat(部落中一位德高望重且長壽的阿嬤的名字),從此,林依瑩不再是副市長,而是照服員Puyat,是部落的一分子了。

她有次服務一位阿嬤,家裡非常乾淨、整理得井井有條,但阿嬤還是希望她幫忙掃地。她一邊掃地,阿嬤一邊嘆氣,嫌她心不細、手不巧,掃地的方法不對、掃不乾淨。

「我不會難過,也不生氣。我覺得阿嬤好厲害,把家打理得那麼乾淨,這是她幾十年來累積的經驗,也是她的人生。我進到每個個案的家都有不同的體會,很有意思。」她正向思考,不把阿嬤的碎念視為刁難,而當成生命體驗,這個工作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林依瑩曾擔任弘道基金會執行長十餘年,對經營組織經驗豐富,想得多,也想得遠。

她是因為認同原住民的實驗教育而搬到和平區,但是當地沒有國中,未來三個孩子都從小學畢業後,必須去外地讀書,很可能會搬家,如果因為她離開,長照服務就受到影響,太可惜了。「幫部落發展一個組織」的想法在她心中萌芽。

合作社結餘共享,培力部落

冥冥中,上天自有安排,她大學時讀合作經濟系,合作社是她認為理想的組織型態,社員共同經營、付出勞力,結餘依勞動力付出的比例分配,也就是做愈多領愈多,而不像一般公司是老闆拿最多,也不像基金會或協會需仰賴捐款。在她的推動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成立,照顧服務慢慢在部落扎根。

一開始大家不太了解合作社的理念及運作,心想:不就是有一份工作嗎?不過等第一年結束,大家都分配到了結餘,就對合作社的優點很有感了。

現在合作社的業務負責人是一位泰雅族阿嬤級的照服員,她非常認真,還去讀社工系。其實這也是林依瑩成立合作社的初衷:empower(譯為「賦權」或「培力」)部落居民,讓他們有能力持續工作,收入穩定,長輩也得到照顧。

目前伯拉罕已經可以提供二十四小時的照顧服務,從一般的照顧、重症到臨終,個案都不用再往返醫院,真正做到在地、在家終老。

伯拉罕運作漸上軌道,也吸引年輕人返鄉工作,成家立業,一年就有十三個新生兒,為部落注入活力。「最近又有兩個人懷孕,現在部落最大的困難是租不到房子。」她笑說。

突破年齡局限,一樣上山下海

親身當照服員,才知道哪裡不足。她曾去幫一位帶著尿袋的個案洗澡,當下才發現,照服員訓練沒有教過怎麼幫有尿袋的病人站著沖澡;還有口腔癌病人,臉頰、下顎有個大洞,要怎麼幫他洗澡?

「國外的照服員訓練需要上兩年、八千七百個小時,臺灣的照服員訓練只有一百個小時,上完就上場服務,完全不夠。」她決定結合志同道合的同行,一起創辦「照顧學校」,培育長照人才。

「照顧學校的核心理念是『真工夫』,不只是單純聽課,更重視實作。比如日常生活照顧中的移位、洗澡、換尿布等動作,一般照服員的訓練只上兩、三小時,我們這裡上一百個小時。」她相信照服員學到真正技巧,個案才能得到有品質的照護。

從小與長輩生活,長大後又從事老人福利、長照工作多年,她也在這過程中體驗與準備自己的老去。

第一步就是不染髮。「頭髮變灰、變白都很好看啊!」剛滿五十歲、頭髮略顯灰白的她笑說:「我是真心喜歡老,但是當然維持身心健康很重要。」

她也帶著爸爸預備老化、突破年齡的局限,父女一起去爬大霸尖山,爸爸還準備參加「不老水手」活動,七十五歲一樣上山下海,一樣活得精彩。

【採訪後記】

放下「我」,自利利他

幾年前知道林依瑩去當臺中市副市長,有點意外,因為她一直在長照社福界工作,很難把她跟「政治人物」聯想在一起;後來聽說她去當照服員,雖然意外,但更多的是佩服,佩服她的行動力,「與其說,不如做」,尤其是第一線照顧長輩的照服員,實際接觸才知道年長者的需求,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其實,她不是不按牌理出牌,而是隨順因緣,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場域、以不同的身分實踐理念、關懷長者;不只為自己的發展,更是為老化的臺灣。放下了心中的「我」,不是先盤算「我」能得到什麼好處,她每一天在做的,都是利他的事。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7期

法 鼓 訊 息
走入安和分院 聽講座學人生的加減乘除

適逢30週年,法鼓山安和分院推出「幸福30系列講座」,聽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常寬法師,如何巧妙地從數學的加減計算,說到佛法的加減人生,分享生活中的佛法;鞋子兒童劇團游乾桂顧問則與大眾分享如何解憂除煩,尋找人生希望之光......


法鼓山社大新春迎賓 祈願茶首亮相

開春第一走!法鼓山三芝戶外教室於農曆春節過後新增「穿山甲打卡景點」,日前也捕捉到穿山甲在戶外教室活動的可愛畫面。昨(3/2)在細雨綿綿的週六,金山環保生命園區38位義工至三芝戶外教室參訪,當日另有近30位的義工及各校專職前來學習服務......

2024法鼓文化國際書展線上展
新書上市

2024法鼓文化國際書展線上書展,多樣特惠進行中!......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