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20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有心深入佛法者不可或缺之鑰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四版)

聖嚴法師


天台學組織嚴密、次第分明、脈絡清晰,尤其是天台大師們所留下來的著作,教義與觀行並重,理論與實修雙運,勘做為佛教未來全人類共同需要的藍本……

三、天台教觀的濫觴

天台學是以《法華經》為根本聖典,其大成者,當然是被尊稱為天台大師及智者大師的智顗禪師,但是在智者大師之前,自西晉時代的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以降,弘揚《法華經》的學者如法雲等,便陸續出現。尤其在東晉時代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其弟子僧叡便奉師命,講此經,立九轍,而被稱為「九轍法師」,並作〈法華經後序〉,此外有慧觀、道生、曇影、劉虬、智藏等,均撰有《法華經》的註疏。

天台教學的形成,是從北齊時代的慧文禪師開始,他研究《大智度論》,見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心中得」的論文,所謂「一心」,是眾生皆可完成的清淨心,所謂「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他又從《中論》〈觀四諦品〉見到一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論偈的空、假、中,本係指的眾因緣生法的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禪師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謂「一心三觀」。這便完成了教理與禪觀結合的雛型,此即形成了解行雙資、教觀兼備的特色。由於慧文禪師不僅重視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視禪觀實踐的禪者,因此將羅什所傳龍樹學的《大智度論》與《中論》的空思想,由消極的實相論,轉化為積極的實相論。

慧文禪師的弟子慧思禪師,稟承乃師的風格,禪慧雙弘,在其所著《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批評散心讀經的法師、亂心多聞的論師、不近善知識不聞正知見的禪師,不是身不證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證言證,以四禪為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師及暗證禪師,命終之後,皆墮地獄。原因便是未能教觀兼備,以致若非輕忽禪定,便是輕慢教法。這種教觀並重的思想,對於此後智者大師開創天台學派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慧思禪師留下的著作,都極精彩,除了上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尚有《隨自意三昧》、《大乘止觀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由其內容可知,他既是飽讀經論的法師,更是重視禪觀的禪師,他的老師慧文禪師,雖從龍樹的二論,啟發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觀的思想,他自己的立足點卻不是中觀哲學,而是如來藏系的《法華經》,也就是實相無相的法門。他有兩書講三昧,一書論止觀,又用《法華經》的四安樂行,說出法華三昧,這對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所明四種三昧,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所謂四種三昧:1.常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七日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即是隨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日為一期的請觀音三昧,三七日為一期的大悲三昧。然於慧思禪師,已經說到半行半坐的法華三昧,非行非坐的隨自意三昧。至於常坐三昧是傳統的禪者們所通用,是依據《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名為一行三昧。常行三昧,是修阿彌陀佛持名念佛法門的行者所用,依據《般舟(佛立)三昧經》。智者大師是將傳自印度的兩種,加上慧思禪師所提出的兩種,整理後合稱四種三昧。特別是其中的隨自意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將禪修的一心三觀之法,用於日常生活,此於中國的大乘禪觀,是一大突破性的新發展,對於此後禪宗所說「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驅思想。

(本文摘自:《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

《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新版上市!
新書上市

以入世的生活型態,過得自由自在.....

精選書摘

平凡的價值

(攝影 / KHsien Lin)

■ 文/寶莉.楊艾森德斯

關懷子女的父母可以對青春期子女傳達一個訊息——特別是有特殊天賦或對文學、數字、體育、機械或動物等學科上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幸福的關鍵在於成為人類社群的一份子,也就是做個平凡的人。在孩子經歷青少年期那段自我意識高漲的痛苦歲月之前,我們提供給幼童的反映自我之鏡,應該要能反映出相互依賴與彼此分享的重要性。

兒童具有的一切技能,應該要在一個他人付出的協助和才能都能獲得同等讚賞的環境中培育出來。當然,我們要鼓勵有才能的學生去教導並幫助他人,或是參加團隊,藉助大家的力量一起迎接挑戰,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期望並且提醒他們,要對那些他們所依賴的、擁有不同專長的人表達一己的感謝。要求孩子做一些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家事與活動(例如做飯、記錄家庭收支或修理壞掉的工具和機器等),有助於讓他們養成謙恭的態度,因為在這些事情中,他們發現自己其實根本不是萬事通。當你在自己的孩子與別人面前提到他的成就時,請記住,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賴的。與其吹噓他所具有的明星特質,而是要著墨於他如何與別人同心協力達成目標,同時也要指出別人所貢獻的心力。一心讓你的孩子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即使他不在現場——這種自我意識(你或是他)將會影響你們的幸福快樂。慶功時,應對一切促使這件事成功的因素心懷感謝,包括你的孩子本身的努力。同樣的道理,當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乞求別人的讚美時,我們可以試著運用一些古老的智慧,不去強調個人之美(「真正的美,乃是行得美善」)、天賦(「你有天賦,更該努力並和更多人合作,這樣你的才能才有意義」)或才智(「這世界上有很多聰明人,你是其中之一,但就這只是這樣而已」)。最重要的是,讓你的孩子清楚知道這些能力是天賦禮物,必須回饋給社會和全體人類,才能讓它們具有真正的價值。要堅持孩子必須誠實、坦白,在提到別人所犯的過失時也要寬容以對,這些都在提醒他們:自己說出的話是有影響力的,還有在提到任何人時都應該用尊重和仁慈的態度。重新找回幼童對他人的覺知,有無限多的可能作法,這些可能性可以針對每個孩子的能力和狀況予以調整。或許最重要的是,透過親身體驗教導孩子——例如和年長者為了團隊目標而肩並肩工作——專精與成功並非一蹴可幾的,而是一段長期的歷程,有賴於一己的誠實與許多洞見,以及他人所提供的大量資源。在孩子最早期的階段,如同我們接下來會看到的,父母必須在孩子心中為良好的品格與慈悲心(對他人與對自己的)奠定穩固的基礎。

(本文摘自:《跨越自尊陷阱:教出自信與慈悲的孩子》)

延伸閱讀:

跨越自尊陷阱:教出自信與慈悲的孩子

寶莉.楊艾森德斯


你對孩子盡心盡力,卻仍為教養問題頭疼嗎?
本書檢視自尊與自信的真義,
為你帶來最具深度與啟發的教養智慧......

當 月 選 書

天台與諸宗之對論


陳英善


《法華經》的妙義為「開權顯實」,究竟「權」為何?「實」為何?天台如何透過辯證彰顯緣起中道實相......

從《金剛經》探討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關係

心定和尚


從《金剛經》與《阿含經》等佛教經論之源流對照,探究大乘佛教與原始佛教之間的關聯......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