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84期
2023-5-18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以禪法洞察心的運作方式

遊心—佛的零度空間

釋繼程


我們的世界屬於四度空間,是由長、寬、高,加上一個時間維度而成。佛的世界是零度的空間,是超越物理維度的無限空間,可以擴展到任何一度空間……

人生零煩惱

就現實世界來說,所謂的客觀存在的世界,是指物理的現象,是大家共住的空間。佛教唯識學認為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由大家的共業所形成,有共同的心靈層次,因而顯現出這樣的世界。除了共業的共住空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別業,而有自己的空間,只是當內在心靈空間與外在物理空間交融時,會被共業的空間所影響。我們由於自主的能力不足,而難以安住於自己的空間。

我們每天所顯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在展現自己心靈空間的層次,包含淨化的程度、智慧的程度。如果心靈空間的淨化程度和智慧程度都很高,你在大家共聚空間的表現行為,一定自有你的高妙境界。我們對事的判斷力,就是內心的智慧力,我們的智慧在哪種程度,判斷就會落在那種境界裡。

例如有些同學在禪堂坐得不錯,好像穩如泰山,但一回到現實生活就直接被打回原形。禪修當中所體驗的心靈空間,一回到現實就不見了,被外在空間覆蓋了、汙染了。有些人的禪修體驗很深入,能夠安住於禪悅法喜,即使身處於共業顯現的物理空間裡,也不受干擾,甚至還能發揮心的能量,淨化所在的空間。

修行的目的是修繕心靈的空間,提昇心靈的層次。我們的心靈空間愈放大,就愈接近零度空間,能超越所有外相,證悟空性。時時保持正念,面對問題時,就能以正確的佛法觀念回應。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能夠如此,你就知道自己的工夫用上去了。

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對事所做的回應,既顯現了我們的心靈空間,也顯現了智慧層次。智慧層次愈高,愈能與空性相應,心靈空間就愈廣,你待人處事的時候,業力受報的作用將愈輕,對別人的傷害也會愈輕。

我們在傷害別人的同時,必然也傷害到自己,相同程度的傷害會回到自己身上。因果是對等的,不要以為有些人很霸道,殺人放火似乎都沒事,其實最先受傷的是他自己。他們的心麻木不仁了,自己卻不知道。他們愈是這樣,心靈層次便愈拉愈低,招感惡業的果報也愈大。那些人在這種狀態中不斷翻滾,始終跳不出輪迴的圈子,所以才會進入地獄道、餓鬼道的空間。你不用親眼看到地獄世界,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如果動的是感應地獄的心,內心就會感受到地獄的煎熬。

(本文摘自:《遊心—佛的零度空間》)

《佛陀遺教》大字版 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僧俗四眾生活與修行的方針.....

精選書摘

法念處

(攝影 / 吳淑娟)

■ 文/聖嚴法師

佛教中的「法」有兩種涵義:第一種是指所有心理與物質的現象,第二種是指佛陀的教法;「觀法無我」的「法」是第一種,也就是「現象」。確切來說,不只是物質現象,還有心本身的現象,而這包括心理活動、心理過程,以及心念的對象。

佛教認為念頭是存在於心中的現象,在一些佛教典籍裡,我們可以看到非常詳細的說明。譬如在瑜伽或唯識學派的典籍中,廣泛地探討心法,把所有的心理狀態劃分成不同的「法」,包括事件、活動及對象,讓我們對「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另外,阿毘達磨的原典,對「法」也有非常詳細的說明。事實上,這兩類原典皆把世間一切現象分成許多種「法」,其中對「心法」有非常詳細的解說。法念處不僅是要我們覺察內心生起的種種「法」,還要了知它們是如何引發我們的煩惱。因為我們把「法」及其所衍生的煩惱執為是「我」,一旦了解所謂的「我」不過是來自這些負面的心理狀態時,那就是在修習「法念處」了。阿毘達磨和其他原典對於各種「法」都做了詳細的說明,為了讓大家可以簡單地了解,我就只說明「有漏法」與「無漏法」。

「無漏法」是解脫法,是指智慧的心,非緣起法,也就是實證「無我」的法。而「有漏法」是緣起法,包括色法與心法。它們是因緣所生的心理現象,會產生變化、敗壞,是短暫、不長久的。而諸法所生的「漏」,即是煩惱。

凡夫只能了解有漏法,因為那是世間存在的現象,也是我們思考、回憶和體驗事物的方式。所有我們經歷的事物都離不開衰敗、變化與無常的命運。正因為它們是緣起的,所以我們所經驗的每件事都是由有漏法構成的。

你可能看過有人這一分鐘還在笑,下一分鐘卻在哭,小孩子通常都是這樣,參加禪修活動的人也會這樣。有一次,我帶了一盒巧克力來到我要拜訪的人家裡,那家的小女孩很高興,以為巧克力是給她的。當我告訴她這是送給全家的,她就哭起來了。大人也會這樣嗎?會。

所以,哪一個心是你?是快樂的還是難過的?假如那個快樂的心是你,為什麼有時候你會難過?假如你是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而且是難過的,那為什麼有時候你又是快樂的呢?事實上,我們所謂的「我」,是不斷依據自己心裡的狀態而時時在改變,無論在哪裡,都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我。一般人只要檢視自心的運作,就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一切現象裡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透過「心念處」,我們可以了解心的運作,從檢視自己日常的生活中,可以了解所有的「法」都是緣起、幻滅的,並沒有一個固定、永恆的本體,這就是諸法無我的意義了。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將對四念處的領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問:觀無常時,要用理解力還是覺照力?

答:真正要了解無常並不是靠理解,而是要體驗的。「無常」不是某個可以拿來思考的東西,而是需要去實證的。如果想用理智來了解無常,可能還沒生起半點真實智慧就已經累垮了,因為它是要親身體驗的。例如,在痛的當下,你知道痛、體驗到痛,這與腦子中想著:「好!痛是無常,總會過去的。」並不一樣。這是一個從痛的過程中,去體驗、了知痛的無常,而不是腦子想著:「痛會過去的!」也就是說,你是用你整個身心、生命去了解當下所經驗到的事實,根本就是無常的。

(本文摘自:《三十七道品講記》)

延伸閱讀:

三十七道品講記 (二版)

聖嚴法師


自古以來少有禪師講解三十七道品。
聖嚴法師嘗試將此次第法門,
做為頓悟法門的基礎,以及修行的著手處,
希望能利益更多不同根器的學佛者......

當 月 選 書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意義與開展

辜琮瑜


全面探研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學,以期圓滿「實踐大悲心起」的學習系統,使人人都能深探其理,並於日用中學習心靈環保......

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增訂版)

吳宏一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三本代表儒、道、釋思想的經典著作,為我們揭示為人處世之道,是現代人不能不讀的三本「聖經」......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