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82期
2023-3-16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通往覺悟之路的地圖

三十七道品講記

聖嚴法師


自古以來少有禪師講解三十七道品。聖嚴法師嘗試將此次第法門,做為頓悟法門的基礎,以及修行的著手處,希望能利益更多不同根器的學佛者……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內容之一

三十七道品是基本的佛法,是通達涅槃道路的三十七種資糧。《維摩經.佛國品》云「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精進是菩薩淨土」,《自誓三昧經》亦云「三十七品具足佛事」。

三十七菩提分法共分七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要想完成三十七道品,必須從四念處開始,然後經過四正勤,依此類推,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地完成之後,才能夠得解脫道而證涅槃。

三十七道品的基礎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不論是修持戒、修禪定或修智慧,如果沒有四正勤這四種條件,那是無法完成的。四正勤是由四念處而來,而四念處的修行又是從五停心而來,這是從修定而修智慧。如果修五停心觀,那是修「止」,「止」的功能最多是能夠入定,無法產生智慧,但是經過五停心觀,再修四念處,就能生智慧而得解脫。

沒有智慧而只有禪定,或是沒有智慧而只有持戒,都不能得解脫、得涅槃。如何才能有智慧呢?必須修四念處,那是一種「觀」的方法。過去我曾經講過四念處,相關文章諸位可以參考一下。

一、小乘的四念處觀

四念處分小乘與大乘兩類。現在先來介紹小乘的四念處觀。四念處在小乘是修觀慧,次第觀身、受、心、法。

(一)觀身不淨:人們都很喜愛、很執著自己的身體,但是身體其實是不淨的。

(二)觀受是苦:一般人總是在追求自己感官的享受,事實上,所有的覺受沒有一樣能帶來真正的快樂。

(三)觀心無常:人們都認為自己的心是永遠的,其實心是無常的,它的念頭不斷、不斷地在變。

(四)觀法無我:法是指一切所有的現象,如果把法當成我以及我的,這便是顛倒。

一般人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因為有這四種顛倒,所以有煩惱;因為有煩惱,才無法得解脫。為了要除煩惱、得解脫,必須要有智慧。修了四念處後,知道身體是不淨的,就不會那麼執著;知道所接受的是苦,就不會那麼貪戀;知道心是無常的,就不會把自己所追求的當成是永遠的;知道一切的法、一切的現象都是無我的,就不會那麼在乎臧否得失。如果能用四念處觀,將四種顛倒轉變過來,就能開智慧,得解脫、得涅槃。

二、大乘的四念處觀

大乘以四念處修空慧,其觀空的方法是:

(一)觀身,性相同於虛空:觀身體的本性和身體的形象,跟虛空完全相同,當下觀空,當下就得智慧。

(二)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受就是身體跟外在環境的接觸,也就是身體的五根與外在環境的五塵相接觸時,所產生的種種感受。這些感受既不在內也不在外,同時也不在中間。意思是說,身體之內是五根,身體之外是五塵,因此覺受既不在身體之內,也不在身體之外,但也不是在中間。

事實上,如果僅僅是五根,是不可能有受的,一定要有五塵;如果只有五塵,也不可能有受的,必須要有五根。當五根與五塵接觸時,中間產生了受;然而中間是空的,又如何能產生受呢?因此,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當下就是空。

這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詭辯,其實是一種因緣觀,因緣和合才有五根與五塵的接觸,才會有受。因此,受並不是真的存在,只是因緣產生的。所以觀因緣,當下就能觀空,就是智慧。

(三)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所有形容心的名詞,其實都跟心的本質是沒有關係的。也就是說,所有心的活動現象,喜歡的或不喜歡的,包括貪、瞋、嫉妒、懷疑、憂慮、滿足、喜悅等,這都只是人們所賦予的一個名詞,實際上跟心的本身並沒有關係。因為如果真的有一個東西叫作「心」,它應該是不變的,不會現在我喜歡,等一下又不喜歡;現在我愛,過了不久又變成了恨。所以說,心其實不過是一個假名。

更進一步說,凡是有心,都是煩惱心,跟煩惱相應的,都是壞心;因此,真正的好心是無心。如果能夠當下觀心,知道真正的心是無心,那就是智慧,就不會有煩惱而得解脫了。

(四)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心法是心的活動,色法是心外一切生理和物質的現象。既然心法是假的名字,色法如虛空,哪還有什麼善與不善呢?無非只是在形容你的心。既是無心,此時看一切法,無善無不善,當下就是空,就是智慧。如果還有善、惡的分別,都稱不上是智慧。

修大乘的四念處,不論遇到什麼都說它是空的,看起來似乎很容易,真正遇到考驗,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上佛學課程時談到「空」,並教大家觀空,才能有智慧。課後有人拿了一份鐘點費給他,一旁的人突然一把搶走,上課的老師急著說:「嘿!豈有此理,錢是人家給我的,你怎麼拿走了?」那人說:「既然我是空的,錢自然也是空的,什麼都是空的,那你還要它做什麼?」老師說:「什麼都是空的,不過錢是我的,沒有空,所以我還是要。」那人一邊將錢還給他,一邊說:「我只是跟你開個玩笑。看起來,什麼都是空,只有錢是不空的!」

事實上,什麼都可以空,但是對金錢與愛情,要做到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當擁有的時候,不要執著,不要貪心,要知道那是空的,這才是智慧。

我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有一位學者發表論文談「空」,會後我們一起吃飯時,大家說:「你講空講得真好,你既然是研究空的,那你今天中午不准吃飯,反正都是空的。」這位年輕學者回答得很妙,他說:「一切都是空,現在我的胃是空的,食物也是空的,把空放到空之中,還是等於空啊!」

(本文摘自:《三十七道品講記》)

《平安的人間》新版上市!
新書上市

將平安的種子,撒在每個人的心田.....

精選書摘

心經的無我觀

■ 文/東初老和尚

五蘊,是身心組合要素的分類。五蘊的色,屬物質的——肉體,受、想、行、識,屬精神的——心。就中第五識蘊,是統一精神與物質,構成色心不二的要素。婆羅門教主張色、心、靈魂是各別的,而佛教正是相反。世間人所說的自我,就是指五蘊身心的和合體。要說五蘊為自我,應有多種意義的我:第一、識蘊為本質的自我,第二、行、想二蘊為心的自我,第三、受蘊為感覺的自我,第四、色蘊為肉體的自我。若一一是我,則有多我。一我尚不可得,何況多我呢?依色心的關係說:心向外表現,就有肉體;肉體向內,就有心。在外表看,就是肉體,從內觀之則為心。究竟是以心為自我?抑或是以肉體為自我?今從第四意義的自我次第到第一意義的自我,即是從肉體到靈魂。第一意義的自我漸向第四意義的自我,即從心到色的過程,在和合的狀態下,色心表裡靈肉是不二的。

前說的五蘊,雖為心理及生理現象的分類,但佛陀不是以分解說明為目的,五蘊的分類,也不是專為研究心理現象的設計。佛陀要吾人明白自己的身體,是依五蘊的要素因緣和合,由眾緣結合的關係,是假合的存在。這猶如所造的一棟房子,當其和合的因緣盡了,房子就塌了,或被拆了;五蘊和合的因緣如果盡了,則一期生命也告死亡。這中間,沒有永久不滅的生命,因為識蘊也是假因緣而生滅,不是常住的,乃至色蘊也非不變的,無論何處都沒有如外道所說的實我的存在。凡是五蘊都是無常,故人間沒有不滅的實我。因為世人不了解「無我」,才有常住不滅的靈魂迷妄,故佛說「五蘊無我」,以破其迷妄。

(本文摘自:《般若心經思想史》)

延伸閱讀:

般若心經思想史(二版)

東初老和尚


《心經》的表現法,
是消極的、否定的、破壞的,
但是在其言語裡頭,
卻是積極的、肯定的、努力的建設......

當 月 選 書

心經集註



靈源老和尚


老和尚認為《心經》為學佛最要之典。若能讀懂這本書,就等同得到三世諸佛的心靈指南......

楞嚴咒詳解:佛門早課第一咒,摧毀內心魔障,清除覺悟障礙的咒中之王

張宏實


誦完此咒,等同於下載了諸佛菩薩的智慧能量,讓修行者能勇猛地前進智慧道路......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