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80期
2023-1-19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參透生命真相的修行寶典

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

聖嚴法師、丹.史蒂文生


從「空」的概念,直入禪修與學佛之道,是理論與實踐並重的現代修行指南。佛陀及歷代禪宗祖師的禪修經驗,都是一場徹底的自我革命……

十牛圖

《十牛圖》是以牛和牧牛人兩個角色為主軸而展開的。但對禪修者來說,牛和牧牛人所象徵的又是什麼呢?顯然,要當好的牧牛人,專注的心是極為重要的。換成是禪宗的脈絡,其意義是不難理解的︰它指出在鍛鍊心的過程中,修行者需要非常專注且堅持不懈。每一次當心偏離了正確的修行道路,或是對當下的活動失去了恰當的專注,修行者就要把它抓住,耐心地把它拉回來。

這樣的人是從來不會灰心的。他不會懊悔過去,不會預期未來,而是無時無刻保持警戒,一旦發現心有所偏離,就把它抓回來,輕輕放回原有的軌道上。事實上,意識到心的遊蕩就表示你的修行是正確的,因為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出現,就等於問題已經獲得了矯正。這就是看牛與駕馭牛。但到底這牛代表的是什麼?誰是牧牛人?他們的回家之路又代表什麼意義?

牧牛人所代表的是修行者,但不是指一般意義下的整個人,而是指想要修行或正在修行的「自我」。他所走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把他帶回到原本的「家」——本具、自覺的佛性,這條正確的道路同時也是修行方法的一部分。

這些意象都是相當容易理解的。然而圖中的牛代表的是什麼,就沒有那麼一目了然了。一般來說,我們可以認為牛代表的是心和心的活動。它是修行者要面對的主要對象,必須努力加以開墾或馴化的。但這裡所謂的「心」,確切的意義又是什麼?在中國,我們常常說心是本覺的,又把「見牛」等同於「見性」。因此,一方面牛可以被視為已覺的佛性,而尋找、發現、馴服和騎牛回家這個過程,就可以視為實證佛性,並已完全融入貫通在生活中的所有層面。

但另一方面,《十牛圖》裡的牛在開始的時候是被刻畫為野性不馴的,若沒有強制的力量,牠就會遊走到路邊去吃欲望和虛妄思想的野草。這樣的刻畫似乎暗示著,牛所象徵的是煩惱心多於開悟心。而想要達到完全的開悟,修行者就必須把牛找到、拴好、加以調伏,然後帶牠回真正的家(到家以後牠就會消失不見)。

對牛的這兩種解讀方式都是可以容許的,因為概念性地說,煩惱心是離不開開悟心的。正如惠能所說的:「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心若險曲,即為眾生;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⑥事實上,煩惱和開悟是互相界定的,沒有其中之一,你就無法知道另一個是什麼意義。

在《十牛圖》的第三圖中,修行者看到了牛,但他並不只是發現了自己的真實本性,也是第一次明白了煩惱的真正意義。接下來的拴牛、馴牛和帶牛回家的用功過程中,在調伏煩惱的當下,同時也是在增進開悟。另外,我們也將會發現,隨著修行過程的往前進,牛、牧牛人與兩者間的關係,都會出現徹底的改變。

在普明的《十牛圖》裡,牛是一步步從黑色變為白色的,到了第十圖裡,人和牛都會一起消失。但廓庵師遠圖裡的牛則自始至終都是一個顏色,在第七圖裡,牛不見了,但牧牛人繼續出現;要到第八圖,人與牛才同時消失。牛與牧牛人的同時消失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究極來說,根本沒有可得的開悟,也沒有尋道之人。牛與人根本是不存在的,它們是虛妄分別。正如禪門中人常說的,根本沒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做的,也沒有什麼是我們需要得到的。然而,人們卻不明白這個最簡單的道理,覺得有必要去弄明白什麼叫「沒有什麼是需要做的」。這就是禪修。

牛代表的是修行者的對象或關注,不論牠象徵的是開悟的智慧心還是煩惱心,又或是兼而有之;牧牛人代表的是修行者的內在聲音或自我感。因為受到一種堅決尋求開悟的衝動驅使,牧牛人用禪修方法來駕馭、鞭策牛。發生在人牛關係上的連續性轉化,道出了一個人在修行的進程上,對於開悟、煩惱、自我與修行愈來愈深的理解。最後,牛非牛而人亦非人。隨著二元的對立分別消失,它們就復歸為一。其實,這種完美的結合也不能稱為「一」。

因此,把圖中的牛嚴格界定為開悟心或分別心都是誤導。另外,我們也不應該太在意在廓庵師遠的版本裡,當人牛都消失後世界會再次出現,而普明的版本裡卻沒有這種情形。因為兩者所致力的同樣都是勾勒禪修之路上,完全證悟的奇妙而不可思議的功能,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所以,我們與其在意兩者間的差異,倒不如多注意在這十幅圖裡,人與牛、自我與對象的關係是怎樣逐漸改變的。

最後要提醒的一點是,切不可太過膨脹這十幅圖的意義,以為它們所描繪的禪修階段是絕對的,是每個修行者都必須逐一經過的。實際上並非如此,每個人對修行的反應,都會因根器與因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人的進步迅速而穩定,有些人則緩慢而時斷時續。同樣的,每個人開悟經驗的方式和情景都是不同的。因此,《十牛圖》或曹洞宗的「君臣五位」架構,雖然可以提供我們禪修道路的方向感和基調,但不應把它們視為是不可更動的。

以下有關《十牛圖》的詮釋,根據的是廓庵師遠的圖和頌,以及外加的序與和詩。

(本文摘自:《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

2023年【法鼓文化國際書展線上展】
新書上市

法鼓書籍與影音任選2件75折,多樣特惠進行中!

精選書摘

敵人的價值:能讓你進步的處境

■ 文/傑佛瑞.霍普金斯

在修練慈心上,「敵人」是我們會遇到的最大問題,在我們邁向無分別的途中,敵人是最頑強的障礙。我們覺得敵人對幸福有害,應該避免,然而,達賴喇嘛卻一再告訴我們,敵人帶來的處境能讓我們進步,我們應該重視敵人。敵人雖沒有幫助你進步的動機,卻提供了讓你進步的處境;世上萬物雖沒有幫助我們的動機,卻提供了我們寶貴的機會。例如:農夫有一畝田,土壤肥沃,收穫豐饒,田地沒有幫助農夫的動機,農夫卻很重視田地;同樣的道理,我也很重視我的手表,悉心加以維護。

達賴喇嘛分享自己的經驗,對重新評價敵人提出了有趣的觀點。他在巡迴演講時談論自己的主張,例如:「唯有牽涉到其他有情眾生,我們才能修練耐心。如果沒人對你生氣,你怎能修練耐心呢?由此可見,敵人的確寶貴。」

我們在生命中遇到困難,就是遇到了修練慈心的機會,讓我們確實評估自己離大愛的距離究竟是近是遠。沒有困境,如何得知自己的修行有多深?在困境中,我們得以一窺本性,了解到目前為止,自己的修行究竟有多淺薄,亦凸顯了此時正是加強修練的機會。

(本文摘自:《真心就自在:改善人我關係的六個步驟》)

延伸閱讀:

真心就自在:改善人我關係的六個步驟

傑佛瑞.霍普金斯


生活中,「人我關係」無所不在——我們不斷嘗試各種方法,以博得他人好感,讓彼此相處更愉快,但為何有時仍免不了兩敗俱傷的場面?......

當 月 選 書

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三版)

聖嚴法師


以「如來藏思想」為主軸,既可滿足哲學思辨以及信仰的雙重要求,又能連接緣起性空的源頭,貫通究竟實在的諸法實相......

器物的象徵: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

柯嘉豪


此部歷久彌新的漢學經典,開啟宏觀視角,淺入深出、一氣呵成,行文雅緻親和、涉獵探索獨特,引領讀者跳脫「常識」與「通識」......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