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5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82期──【第三人生正精彩】

【本期專題】聖嚴法師教您打造美好晚年

【北學參學札記①】傳承與改變(上)——夏斯塔修道院參學記

【法鼓訊息】報名青年禪修放輕鬆 給自己一份安定的力量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82期目錄

本期專題

聖嚴法師教您打造美好晚年

因應超高齡社會,引發第三人生話題,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老年可謂第三人生的典範:法師於六十歲開創法鼓山,弘化的足跡遍於全球。七十七歲退位及至八十歲往生前,依然會客、演講、著述不輟,並發起社會關懷運動,不斷地開創生命新局。

關於晚年,法師曾說:「我主動要做的,是發起一些社會運動,這是我很高興、很歡喜做的事,所以做起來很輕鬆;而被動的事,我只是應對而已,不需要花太多心血。……在晚年裡,我所遇到的人,我所經歷的事,都是那麼可愛,如果有些不甚可愛的人、不甚可愛的事讓我遇上了,還是覺得可愛。因此,我的晚年是非常美好的。」

您也希望有個美好晚年嗎?跟著法師傳授的老年之道,一起活出踏實、豐厚、心靈昇華的老後。

(李東陽 攝)         

■ 文/聖嚴法師

問:我們要做什麼樣的準備,來迎接老年的人生呢?

答:對社會上的一般民眾而言,三十歲正值壯年,是個人生涯的巔峰,無論是體能或事業都在衝刺的階段;四、五十歲步入中年以後,體力開始走下坡,雄心壯志漸漸衰退;到了六十歲,老年的氣象就出來了。

因此四十歲以後,就應該開始準備。準備什麼呢?不是準備退休不做事了。現在聯合國規定,人要工作到六十五歲才能退休,因此這裡講的準備,是規畫六十五歲以後要做什麼?這些事要在四十歲的時候開始考慮。

通常,多數人會認為「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現在養兒防不了老,多生孩子也沒有用,因為孩子長大以後不一定會孝養父母。因此有人說,還是存錢吧!多存 一點錢,老了就有保障,但這也是不一定的。因為財富隨時可能不見,也隨時可能會縮水。所以,錢是要有一些,但是適可而止,不是有錢就行了。

至於要做什麼樣的準備以迎接老年生活?第一個準備是要身體健康。健康的身體,需要靠運動、飲食和正常的生活作息。老年時期的健康要從中年時養成,如果中年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生活糜爛、作息不規律,老了之後很可能什麼病都會冒出來。

第二個準備是要養成心理的健康,這非常重要。步入中年以後,最好要有宗教的信仰,如果沒有宗教信仰,會容易徬徨。雖然很多人說:「我不需要宗教,我相信自己不會做壞事,我相信自己能夠立身處世,我自己對生命的價值很清楚。」但這些其實都不夠,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也不是神仙,所以有信仰很重要。

事實上,僅有信仰是不夠的,應該還要有宗教的生活和宗教的修養。宗教信仰是一種思想,除了相信它,還要把它視為人生的歸宿。如果有信仰,就可以隨時準備面對死亡,什麼時候會死?死亡之後會到哪兒去?會做什麼?這都是依靠宗教的歸屬感所賦予的。

當生命有了歸屬感,我們必須付出生命的動力,以轉變成生命的價值。所謂生命的動力,是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必須往哪個方向走;至於生命的價值,則是從動力產生功能而有價值。

因此,我們需要有生活上的修養。如果是宗教徒,則要有宗教的生活和宗教的修養,也就是照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去生活、去實踐,以培養出具有宗教情操的淨化心靈。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問:我們該如何看待老年時的生命價值?

答: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生命價值觀,而且每個人的層次及素質也不一樣,所以沒有辦法對每一個老年人的生命價值做同樣的判斷。

有一些民族認為老人沒有用,對社會、家庭都是負擔,這樣的認知在動物界也是常態。譬如大象老了或生病了,沒有辦法跟象群共同生活時,牠會自己走到象塚去,然後靜靜地在象塚裡等死。還有群體活動的野牛,如果遇到狼、獅子、豹等猛獸攻擊的時候,牠們可能留下老牛去抵抗那些猛獸,讓年輕的小牛逃走。自然界動物的本能就是這樣。

但回過頭來看人類社會,華人社會裡的老年人常自謙為「老朽」,意思是沒有用的人。此外,孔子曾說:「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也常被誤用來形容老人沒有什麼價值。不過,我認為這些說法是個大問題。

以釋迦牟尼佛為例,他活到八十歲圓寂,這對出家人而言是大損失,不但人間覺得很傷痛,連天神都非常地悲傷,因為就此失去了人天的導師。有智慧的人走了,缺少了指導我們的善知識,這是非常傷心的一樁事,也是人間的損失。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問:老年人除了健康的身體和心理,還應該有些什麼?

答:首先,要維持生活的規律、健康和精進。生活得健康,人格就不會偏差、行為不會胡作非為,也就會有一定的道德標準和倫理觀念,而這就是人格的修養。

此外,還要準備老了以後,自己還可以再做些什麼事?有些人還沒老之前就想著老了以後諸事不做,遊山玩水;或老了以後,去出家傳道;或老了以後,要享受田園生活,做農夫去。

事實上,在還沒有老以前,無法預知老了以後的生活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尤其是自己的健康,允不允許自己做那些事?所以,要準備做什麼,是說不準的。雖然有興趣要做些什麼,將來不一定真的能做得到。

有人說老了以後,就畫畫、寫字;老了以後,再去讀大學,大學讀完再讀碩士、博士,這些都是老了以後的計畫。如果設定不變的目標,到老的時候,不一定能夠兌現;因此目標要有,但也要保持調整彈性。最重要的是,不管在青年、中年階段,都應該活在當下、精進充實自己;有踏實的中年人生,才會有健康、幸福的退休人生。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問:老年時該如何把握這段歲月?

答:我常笑說︰「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前程美似錦,旭日又東昇。」有宗教信仰和沒宗教信仰的人,到了老年,生活差異就很大。有人可以重新展開第二春,或在心理上已準備好死亡及死後的重生;有人則愈老愈勤於求神問卜,不知未來在哪裡?

老來多照顧自己的身體是應該的,但把它當成生命的全部未免有點可惜。現代人平均壽命逐年延長;老年人雖然體力、心力慢慢損耗,但由於經驗豐富、資源頗多,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是可以再創事業。然而,老年人比較患得患失,禁不起大幅度的失落。青年及中年時衝勁十足,對於人生的起伏及落差,多不以為意;但老年時,對這種大變動的承受力比較差,因為精力已衰退,大不如從前了。

不過,老年的人生像黃金般的蓮花,必須盡力維護。不論從事宗教公益義工,或上空中大學、社區大學繼續進修,都是很有意義的事,可以擴增生命的活力。

以我個人而言,真正開始弘法是五十歲以後的事;對社會的影響力,則是在六十歲建立法鼓山之後才更彰顯。我和弟子們開玩笑,如果我在六十歲之前死了,就沒有法鼓山的志業了。

很多人認為青壯年耕耘,晚年是收成、享福的時候。話雖如此,但人老了是否還要收成名利、地位、權勢?不是的。應該是將你耕耘的結果廣布於社會,與人分享。其實從小到大到老,我們都是一路學習,同時也一路在收成。所以,晚年時應該將你此生的經驗、資源奉獻給社會及其他人,讓下一代有機會發揮才是。
(摘自《歡喜看生死》)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2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北學參學札記①】

傳承與改變(上)——夏斯塔修道院參學記

今年夏天,常啟法師到美國,短期參學純西方眾僧團夏斯塔修道院(Shasta Abbey)。常啟法師觀察創辦人法雲慈友,學習日僧道元禪師入宋將漢傳禪法帶回日本,而今在美國延續漢傳與日本禪。

傳承與改變是正法弘傳、僧團屹立的重大課題,常啟法師從觀察禪堂、大殿等環境,再到禪坐與早課初體驗,一再被傳承的日本儀式感,又因應美國文化而改變的種種所驚豔,進而反思漢傳佛教的出路。

(釋常啟提供)

■ 文/釋常啟(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

今年(2023)夏天,演建法師、演醒法師與個人一起前往美國加州夏斯塔修道院(Shasta Abbey)做短期參學,這座純西方僧團的修道院是在1970年開山,由英國比丘尼慈友.甘迺迪(Rev. Master Jiyu-Kennett)創辦,她曾在日本總持寺修行了近十年,得到曹洞宗的傳承,繼承了入宋求法的禪僧道元的教法。

總持寺與永平寺是日本曹洞宗法脈下的兩個大本山,相對於永平寺做為出家眾修行的道場,不對外弘化;總持寺則輔以度化在家眾的功能,主張僧侶應慈悲為懷、廣結善緣,被鎌倉時代的日本天皇敕額「曹洞賜紫出世第一之道場」,與永平寺平起平坐。似乎也揭示了慈友禪師所創建的夏斯塔修道院,會在培訓僧侶與菩薩外弘之間平衡拿捏。

日本精神一直很重視傳承,就算淪為形式主義也堅持復刻不移,但創辦人的經歷中,不只領受日本禪,更在馬來西亞受了中國系統的戒法,因此也深受漢傳佛教與中國文化的影響,其本身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故要在歐美地區建立法幢、弘揚禪法,勢必得面臨許多傳統堅持與適應之間的調變,這也是這次參訪的重點觀察。

直到1996年圓寂前,慈友禪師在歐美地區,仿照天主教的修會制度,成立了佛教禪修會(Order of Buddhist Contemplatives),建立許多大小修道院,其中主要的兩座總道場,除了夏斯塔修道院外,另一座則在英國北方諾森伯蘭(Northumberland)的畫眉鳥洞佛教修道院(Theossel Hole Buddhist Abbey)。聖嚴師父於2000年7月拜訪了畫眉鳥洞佛教修道院,開啟了法鼓山與修道院的最初因緣;在疫情前後,亦有法鼓山臺灣與北美道場的法師前往短暫拜訪交流。因此,此次前來算是再續前緣,帶著空瓶心態與初學者之心,以一個月為期的浸潤式學習,望能帶回他山之石。

第一天(7月6日)傍晚五點左右,我們將車子停在夏斯塔修道院的紅色鐵門前,按下門鈴之後,一位穿著紅棕色僧袍的老法師,一跛一跛地走向我們,隨即以溫暖的歡迎笑容,將我們帶入知客室,客寮的凗恆法師先為我們做了新冠快篩,接著一位位慈祥的老法師紛紛來看看我們,並表達關心與歡迎,也包含了住持梅安法師(Rev. Meian)。每位法師都在詢問我們的法名,中文發音不易,還得用隨手的紙筆記錄,感受到老法師們的熱情,整個人很快就放鬆下來,心裡覺得非常感恩,有種回家的感覺。

禪堂內特殊的禪床

隔天,雖然知客法師請我們以調時差為主,但經不住興奮與好奇,早早就起床,準備進堂打坐。我們從緊鄰禪堂的大殿進入,緩緩打開兩堂間隔的高大木門,還得沿著木梯往下走入,所以禪堂顯得特別挑高,四周圍繞著禪床,一床一床緊挨著用紅毯鋪成,除了是打坐的位置,大小高度就像一張床,就像漢傳叢林的長連床一樣。

事實上,禪床也是給準備出家的行者睡覺的地方,他們白天沒有個人空間和休息時段,清晨起床後,得將寢具收入壁櫃,因此,個人物品也必須減少才行。行者必須適應至少一年這樣的生活,才准許出家,這是修道院一直以來的傳統,算是一種考驗出家決心的磨鍊過程,提前訓練少欲知足,以及承受壓力的穩定性。因此,儘管僧團老化嚴重,急需青年出家,也要保留這優良傳統。

禪床特別有巧思之處,是床下面中空,床面還有兩塊活動木板,讓不方便盤腿者,可以掀開木板再放入椅子,看到大部分的老法師都是坐著椅子面壁打坐,甚至一位病癒不久的老法師還搬出躺椅,就在走道角落半躺著打坐。

挑高的禪堂只有上層的氣窗通風,窗戶用玻璃彩繪著佛菩薩像,使得禪堂昏暗無比,但吸音木板做的壁櫃,讓禪堂格外安靜。中間一個大佛龕,供奉著騎青獅、持慧劍的文殊菩薩,佛龕後面隔著走道,是一間由吸音木板隔成的小房間,可當作置物間,又可隔開東西兩單,多一些禪床布局,還可隔出經行走道,也讓整體禪床的排列更像是一朵蓮花。中間佛龕象徵著蓮台種子,花瓣愈外圍愈舊,愈內圈則愈新,所以通常禪堂與大殿位置的安排,資深法師在外圈,新戒法師則往內圈坐,跟漢傳佛教的傳統不太一樣。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2期

法 鼓 訊 息
報名青年禪修放輕鬆 給自己一份安定的力量

享受當下的呼吸,從內在找回自己。法鼓山世界青年會將於10/9、10/10早上9點至下午5點,以不過夜形式開辦「青年都市禪二」,課程內容包含禪修指導與禪修練習,歡迎青年朋友們趁雙十連假,到北投雲來別苑一同體驗禪悅......


指引禪修正知見 教聯會開展新學年線上共學

由常儀法師導讀繼程法師的《禪觀修學指引》,為剛開學的教師們開啟禪修之門,引領大眾在繁忙的教學之餘,能夠將禪與生活合而為一。本系列讀書會將持續到明年(2024)8月,帶領參與者紮實地進入禪的世界......

法鼓文化28週年慶開跑!
新書上市

書籍文具、香品、清潔用品全面特惠中!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