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7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81期──【病得健康,病得安心】

【本期專題】病得有智慧

【佛陀的生命教育】一起吃飯,好好洗澡

【法鼓訊息】擁有佛法僧的祝福 666位民眾在法鼓山滿願皈依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81期目錄

本期專題

病得有智慧

病是無常的示現,也是生命的提醒,
從失去健康、直面死亡的恐懼中,
學習人生功課,心懷感恩,
就能病得健康,病不煩惱。

(本刊資料)

■ 文/編輯室

生病就像人生的隨堂考,您如何應考?

當我們處於健康狀態、身體活動自如時,極少會想到病痛來襲時該怎麼辦?有人拋戈棄甲、不戰而走,有人迎面而上、與之共處。而我們抱持怎樣的態度,也會影響到病得是否健康,以及關懷我們的人安心與否。

心理健康更重要

美國文學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罹癌後,寫下《疾病的隱喻》一書,體會箇中滋味的她說,疾病往往帶有難以治癒、恐懼、死亡、匱乏、衰弱、壓抑、報應等暗喻,不僅意味一般人對病的態度都是負面居多,這類標籤也會讓病患感到無助、帶來更多的痛苦。

「健康不一定是身上沒有病,而是在思想上要有智慧,即是『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現象,聖嚴法師一生多病,但他的態度是面對病、接受病、處理病、放下病,總說自己「雖病卻不苦」,甚至將自己罹癌、住院開刀、治療的經歷,寫成《美好的晚年》,讓人看到法師如何面對病痛、規畫身後事,晚年即使在病中,依然平常心過日子,接應各種人事,不被病所困。

可見,真正的「健康」,是心理健康重於身體健壯,能將身心不調轉換成自我磨鍊。因此,生病者的態度很重要,當自己有著健康的心態與觀念,很多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蓮花基金會顧問陳慧慈從小左耳失聰,學生時代曾遭受不平的對待,但她不把自己當殘疾人士,還參加了合唱團、演講比賽,「海倫.凱勒是我學習的對象,聽力的確對學習、人際關係有影響,但只要自己樂觀積極,加上表現出色,別人自動會忽略我的不足。」對於不可逆的生理現象,陳慧慈坦然接受,不自尋煩惱,苦上加苦。

雖知生命總不免於老病死,然而一旦身體出了狀況,總還是希望可以儘快、完全地復原,甚至期待身體更好更健壯,也因期待康復的心理,讓人懸在病理數字的表象上。

馬來西亞普照寺住持繼程法師曾因血糖問題住院,法師一開始十分注重飲食的控制,凡事小心翼翼,但他發覺這樣一來,幾乎什麼事都不能做了。後來便調整心態,不再被數字綁住,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對於病情的好壞,法師也說:「不去對立,而是以融合的態度來看待。」加上現在年紀漸長,睡眠品質不佳,「睡不著就起來做事,看書、寫字,想睡了再回去睡,如果沒有睡意也沒關係,表示身體休息夠了。」不會糾結於失眠的煩惱中。

修行考驗,放不下什麼?

一般人習慣將生病視為倒楣的事,萬般無奈,但對學佛者來說,病或許是檢視自己的學佛信心,以及建立療病觀的最佳機會——看看自己如何面對病、處理痛,練習與不適相處。

對於痛,《法的療癒》作者杜正民教授深有感觸,曾不諱言自己住院期間,感到最辛苦的便是「痛」。痛不欲生,讓杜正民回到佛典中尋找答案,試圖了解佛陀如何教弟子面對病與死亡,杜老師不把自己當病人,而是觀察自己的病,在病中細細體驗佛陀的教法,從中也看見了自己對親人的放不下,進而練習放下執念。

在聖嚴法師座下剃度出家、不久前捨報的果靖法師曾受訪提到,十多年前第一次被推進開刀房時,護理師突然遞上切結書,要他承擔手術失敗可能死亡的風險,由於當時年紀輕,以為自己對生死看得開,沒想到死亡一下子變得很近,法師坦言當下心很慌,但也透過這件事讓他確信:如果清楚修行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義,就可以做到聖嚴法師說的,「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佛菩薩,自己就沒事了。」

確實,重病時,讓我們不得不直面生死,如能從中體驗無常、無我,堅定信仰,自然會通過病的考驗,鍛鍊成一位生命智者。

從公務員早早退休、投入義工服務三十多年的謝水庸,四年前因腳麻而查出腎臟有問題,治療過程中身體極度不適,連帶出現幻聽、失眠等問題,影響作息。他也曾感到無奈、無所適從,後來透過禪修、拜佛來轉念,更學習善觀因緣、因果,身心的變化以及不由自主,也讓他深刻體會無常、無我之感。

病的提醒

病痛,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讓人學謙卑與同理。已故天主教丁松筠神父在〈手術台旁的聖母媽媽〉一文中提及,三十年前,他卸下光啟社社長回美國進修,那時愛運動的他常覺得運動後心臟很不舒服,總要沉靜一會兒才恢復正常,他形容這是天主給他的禮物,「提醒我的軟弱。」

後來神父接受手術後,一直維持健康狀態,直到2017年,某次運動後又感到胸悶,這次進手術房,躺在手術台上等候時,丁神父說他非常強烈地「看到」聖母來了,並柔聲安慰他:「放心,不會有事,我希望你記住現在對生命無能為力的感受;康復之後,要特別照顧那些無能為力的人,為他們服務。」丁神父的一生,始終和人群在一起,照顧著需要被照顧的人。

「自今以後,只要我能得片刻的安樂,當念及六道中還有無數的眾生正在受苦受難……」明朝蓮池大師曾因入浴不慎燙傷,加上治療不當,傷勢拖延了兩個多月,不良於行。那段時間法師才驚覺平常的走路、吃飯、睡覺,是多麼的珍貴!而傷口久久不癒讓他生起大慚愧心之外,也提醒自己要時時念及正在受苦的每一個眾生。

做彼此的守護者

生病的人如能不心慌,對病抱持健康的態度,也會讓身旁照顧的人感到安心,甚至從被照顧者轉換成照顧者。

聖嚴法師晚年動手術後自述,進手術房時覺得眼前每位身著綠色手術袍的醫護人員都是救命的菩薩。他也祈願世上所有進開刀房的病人都沒有怖畏恐懼、早日康復;更祈禱世界沒有人需要進開刀房。在法師住院期間,更接引照顧他的醫護人員成為佛弟子。醫護人員照顧患者的健康,而法師照顧了他們的心。

「病更堅定我的信仰,也長養我的慈悲,對其他病苦者更能感同身受,與他們分享過來人經驗。」在歷經聽力手術失敗後,陳慧慈罹患直腸癌、發現乳癌,如今,昔日的腳傷復發,她依然樂觀:「我一直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她總是心懷感恩,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這是她的大願。

行道不求無病,《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中,妙葉大師有云:「識病因緣,知病性空,病不能惱。」身而為人,不可能不生病,只要我們練習以佛法為藥,以病為師,心安定,身也會自在,即可病而不苦,自安安人。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1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佛陀的生命教育】

一起吃飯,好好洗澡

僧團匯聚來自不同生長背景的僧眾,
共住如何避免衝突,相處和諧,威儀整齊?
在眾多生活公約的背後,
能仍體會佛陀對弟子的期許:
多體諒、多寬容,有尊重與包容的心。

(菊子 繪)

■ 文/蘇利波

在一般人的生活中,家人朋友間偶爾吵吵鬧鬧,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佛陀的僧團也是一個大家庭,雖然佛陀經常教誡弟子要互相關懷、互助合作、和睦相處,但僧團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成員間思想背景的差異,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難免總會造成一些摩擦。當這些情況發生時,佛陀會怎麼教育弟子呢?

一起吃飯的約定

有一次,住在舍衛城的兩位比丘為了「吃飯」吵了起來。兩位比丘中的一位是住在村莊裡的聚落比丘,另一位則是獨居於野外的阿練若比丘(或譯阿蘭若比丘)。兩位比丘共同接受一位信徒的供養,因此每天早上總是會聚集到信徒的家中接受飲食。有一天早晨,阿練若比丘來到信徒家中時,時間有一點晚了,而原本應該共享的飲食,已經全部被聚落比丘取走了。第二天,阿練若比丘便比聚落比丘早一步到達,同樣也將所有飲食打包帶走。聚落比丘很生氣,便去找阿練若比丘質問:「你怎麼可以故意比我早到,還把所有飲食都取走?」阿練若比丘反問:「你不也是這樣對我?」兩人吵得不可開交,最後只好請佛陀主持公道。

佛陀聽完兩人吵架的緣由,便開示道:「從今以後,聚落比丘與阿練若比丘接受同一位信徒供養飲食時,聚落比丘不可以先一步把飲食取走,阿練若比丘也應該要準時,不可以認為別人應該理所當然會等他,晚一點到也沒關係。」

佛陀的開示,主要是考慮到聚落比丘的生活在各方面都比較便利,而阿練若比丘因為獨自居住在野外,很難精準掌握時間(畢竟那個時代也沒有時鐘與手表)。佛陀希望聚落比丘可以對阿練若比丘多一點寬容,但佛陀也提醒阿練若比丘,應以牆壁上的樹影為基準來判斷時間早晚,才不會錯過用餐時間,讓別人等太久。

佛陀同時叮囑,如果有信徒臨時通報供養飲食的日期,聚落比丘應該要及時知會阿練若比丘,一來不使比丘錯過供養,二來不會造成剩食的浪費。如果信徒供養的不是熟食,而是需要烹調的食材,那麼兩位都應該要提早到來。聚落比丘可以先燃火、煮水、煮米,阿練若比丘到達時,如果飲食尚未煮熟,不要在那邊等著吃飯,應該把握時間禮塔、誦經、問法。若飯已經煮熟,而阿練若比丘若尚未到達,聚落比丘可以再等一會兒,如果再等下去就會錯過用餐時間,那就可以自行用餐。

佛陀訂下這些規矩後,繼而對弟子說:聚落比丘與阿練若比丘不可互相輕視。阿練若比丘不可以對聚落比丘說:「你就是想吃美食,才會住在村落。」而應該要說:「你住在村落中,既能說法教化村民,又能護持僧團、佛法,功德無量!」聚落比丘同樣不可以嘲笑阿練若「身在曠野,心中卻還想著名聞利養」,而應讚歎比丘能遠離塵囂,於閑靜處思惟上業。

佛陀的開示指出一個重點,即團體生活要達到真正的和睦,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消除心態上的歧見。但是,所有的歧見都是來自我執我見,消除歧見談何容易?這裡,佛陀提供的方法很簡單,即使在現代社會裡也很適用,即:相互尊重,多說美言。心中藏有歧見的人,突然要口出美言,或許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若常常練習,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有很大的成果。就如聖嚴法師也曾說過:「說好話、做好事、轉好運。」可見不管過去或現在,我們都可以透過練習說好話來轉變心念,改善人際關係,成就好事。

一起洗澡的約定

夏天洗冷水澡,清涼降火氣,但是體質虛弱的人,如果長期用冷水洗澡,可能身體就會出問題。有一年,王舍城的名醫耆域童子(或譯耆婆)請求佛陀准許信眾為僧眾準備溫室浴(類似今日的三溫暖,以逼汗為主要目的)。佛陀以僧眾的健康為考量,便允許這項請求。

舍衛城的六群比丘聽說佛陀已經准許溫室浴,便爭先恐後地進入浴室。他們為了留住熱氣,關緊浴室門,不讓其他人進入,等到全身出汗了,才打開門讓其他長老進入。但是,長老們進入浴室後,他們又從外面將門鎖住,然後在外面將洗浴的水全部用完。等到長老們好不容易出來,想要用一點水沖洗身體時,六群比丘又以省水為藉口,不給長老們用水。

這些關於洗澡亂七八糟的事傳入佛陀的耳裡,使得佛陀決定制定「浴法」,來規範大家的行為。首先,佛陀針對浴室的大小、構造、配件等訂出基本標準。其次,佛陀制定規則,洗溫室浴時,應該徐徐而入,一人入,一人出。如果有人在裡面,外面的人不可以一直問:「好了沒?什麼時候出來?」在裡面的人,同樣要遵守秩序,如果灶火很旺,年少者應該坐得離火爐近一點,如果火很弱,應該讓年長者坐在近火處。關於用水,若供養者已經提供定量的水,應該要平均分給每個人,公平使用一切資源。若是自備水源,也應該以節約為原則。

從以上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佛陀維持僧團和諧的主要方法,就是制定「生活公約」。不管吃飯或洗澡,佛陀都訂出公平的原則,但在公平之中,我們仍可體會到佛陀對弟子的期許,即:多體諒、多寬容,以及尊重與包容。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1期

法 鼓 訊 息
擁有佛法僧的祝福 666位民眾在法鼓山滿願皈依

皈依佛門,讓心靈有所依靠,活在法喜之中。666位民眾於9月3日下午,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大殿,隨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同聲發願皈依三寶、遵守五戒......


東初禪寺中元念佛報恩 圓滿佛五暨三時繫念

法鼓山東初禪寺於美東時間8月30日至9月3日,在紐約象岡道場舉辦「中元報恩佛五暨三時繫念法會」,禮請副住持果醒法師主法,由法鼓山僧團法師帶領50多位信眾全程參與,10餘位義工支援,共同成就這場萬德莊嚴的法會......

《開門.見山——2024法鼓山桌曆》上市!
新書上市

在悠然禪意中,迎向全新的一年。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