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74期
2023-2-2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74期──【工作好修行,修行好工作】

【本期專題】工作,生命「精進」的道場

【世界佛教村.京都】我的弘法路

【法鼓訊息】大年初九憶師恩 東初禪寺辦傳燈禪二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74期目錄

本期專題

工作,生命「精進」的道場

工作占了我們人生的三分之一,
人生的精華時光幾乎奉獻給了工作,
將工作視為利他的修行,
在其中提昇心智、成人成事,
工作,也是實踐六度萬行的生命精進道場。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提供)

■ 文/邱惠敏

工作對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把這個問題,拿去問100個人,不只會得出101種答案;且對多數人而言,在每個不同的生涯階段當中,或許也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尤其,隨著現代人所面臨的各式生活壓力與日俱增,讓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世代的工作觀出現轉變,包括「既然努力無用那就躺平吧」的「躺平族」;或是自我優先、工作擺第二的「安靜離職」等概念,在近年來形成一種獨特的現象。

只是,一般人自校園畢業後,直到退休年齡,至少有四十年的時間必須與工作為伍。如果面對工作,始終找不到能提起生命熱情的方法,甚至是想到工作就厭煩,這樣的人生,是樂還是苦?

新世代工作觀、人生觀的混沌

以往,人們對工作抱持的態度,除了安家立業、提昇專業,以及自我實現之外,職場更是一個發揮生命價值的場域,從中更能夠學習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達到安身立命、服務奉獻的積極人生意義。今日,年輕世代的工作觀混沌不明,迷失在工作對於人生的目的與意義裡,例如,有人想要快速致富、提前退休而從事投機行業;有人只願打工餬口,因害怕全職工作剝奪夢想;當看到有人為了工作加班,便視對方為工作狂……

到底人為何需要工作?怎麼選擇職業?現實與夢想如何兼顧?職場人際關係怎麼和諧自在?這些課題不會因時代變遷、社會型態而減少,反而隨著少子化、高齡化、氣候變遷、疫情變異、天災戰爭等大環境變動,形成我們過去未曾經驗的困境。

當我們一踏入社會,首先要面對的即是就業的現實問題,如何選擇職業、知道自己為何工作?這也是幫我們確立工作目的、意義的第一步。

聖嚴法師在《工作好修行》中提到,不管選擇什麼職業,一定要符合「正命」,即「正當的工作、正當的職業」,換言之,選擇工作的原則:第一不能對人、對眾生不利,第二能夠自利利他,第三考慮是否對眾生有利益,「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是在貢獻一己之力。」

喜歡工作比選擇工作更重要

許多人會糾結於所學與職業、夢想與現實產生衝突,返鄉從事自然農法的農學碩士張顥嚴是過來人。他的生涯規畫原本是打算走入學術殿堂當「學者」,現在卻走入田裡當「農夫」,也曾讓熟悉的長輩為他感到惋惜,但後來了解這一切都是「因緣」,反而悟出「不活在別人口中」的道理。

有相同經驗的小說家朱嘉漢,本身學社會學,也曾有過工作焦慮。他為了生計不得不受雇於人,工作消耗了許多精力與時間,只能趁著午休、工作空檔找時間寫作,這段經歷讓他明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都能寫,往後我就不該以任何的藉口,不去寫或不去謀生。」他視寫作為每日微小的修練,沒有上班和下班,只是堅定走在寫作的道路上。

對於工作的態度,誠如法鼓山安和分院的監院果旭法師所說的,每當有人問他修行的法門,他總是回答:「『當下』法門,信眾需要什麼,我就學什麼。」出家人一樣會被僧團分配「執事」,法師說他抱持一貫的態度:「不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是喜歡上自己正在做的事。」這回答令人省思。

是呀,人人都想從事符合所學或志趣的工作,但多少人如願?大多是做中學,藉此不斷成長,誠如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說:「以不輸任何人的努力拚命工作,把辦不到的工作變成辦得到的工作。」他相信工作收穫取決於人花了多少心血,那才是真正永恆的所得,是個人生命帳戶中最重要的資產。

把工作視為「精進」的道場

儘管,當代發展出不同於辦公室、工廠等明確職場空間的工作型態,但縱使是獨立的SOHO族、自由工作者,仍無法避免接觸人、事、物。例如網路商務必須對不可見的客戶、讀者、觀眾、買家負責,也會遭遇團隊人員變動、業務糾紛等溝通交流問題。置身其中,如何修練?

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繼程法師道出人們常見的迷思:「我們總是將生活與修行分開,以為在禪堂才是修行,其實行住坐臥皆是修行,尤其工作更是修行的延伸。」無論工作行業、身分、階級等,大部分人花在工作的時間都占了我們一天的大半;可能見到老闆與同事,以及花在與他們溝通的時間,不亞於我們對於家人的精力,所以職場是實踐六度萬行、培福修慧的生命「精進」道場。

職場上最常遇到「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廣欽老和尚卻說這是六度總修。老和尚的意思是:做得要死,就是很賣命做事,這表示「布施」;就是拚了最後一口氣也在所不惜,這要非常「精進」;結果又被人嫌, 這就是修「忍辱」;人家開口嫌,我們心沒有動、難過,這是修「禪定」;沒有動心、動口對他回嘴,這是「持戒」;如果想得開,將那口氣壓下來,這表示「智慧」,這就是六度總修。

稻盛和夫則轉化六度精神為感恩、反省、學習、節欲,他說專注當下工作讓人有如「禪定」,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努力地「精進」,才能提昇心志,在工作上「開悟」(智慧),為「利他」而法喜充滿。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4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世界佛教村.京都】

我的弘法路

有暋法師暫告日本留學生涯,回到馬來西亞,
許多師長關心法師的未來規畫,
出乎意料地,他接受了香港慈山寺「文教法師」的新任務,
將負責教學與推廣佛教文化工作,
自我期許「不忘初心」,以最正確的知見弘揚佛法,
讓大眾得到最可靠的精神支柱。

(釋有暋 提供)

■ 文/釋有暋(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生)

天空下著雨,家門前種的蔬菜及果樹,很努力地展開翠綠的葉子,吸取來自天上的甘露。

母親如往常一樣,雙手扶著助行架,在外籍幫傭的協助下,在門前的小菜園裡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著。看見圓潤的小番茄開始泛紅,爬藤上的絲瓜已長成瓶子般大小,母親很滿足地微笑著。

安母親的心

從日本留學回來後,在俗家這半年間,陪著母親經歷了許多事情。母親有一次跌倒,摔傷腳踝和膝蓋,後來又感染了新冠肺炎,雖沒有出現嚴重症狀,卻也得入院治療好幾天。出院以後,她雙腿變得無力,得使用助行器行走。向來喜歡跟朋友出外溜搭的母親,生活陡然發生一百八十度轉變,讓她難以適應。

為了緩解母親的憂慮,我們姊弟商討了一些對策。首先,我們把客廳改成了給母親專用如飯店般的套房,備有雙人床、衣櫃、化妝台、沙發、藤椅、空調、零食飲料、各種電子產品插座,當然也少不了大螢幕電視。到了晚上,只要拉上隔間窗簾,這空間則變成獨立睡房。母親睡的大床,是我們姊弟最愛坐著看電視、滑手機和聊天的地方。有時,我們一起擠在床上聊天聊到很晚時,母親不得不叫幫傭熄燈,拉上窗簾,我們才作鳥獸散。

為了讓母親生活不無聊,我們還想出一些方法好讓母親打發時間。譬如,我們買了拼圖回來,但母親眼力不好,最後還是靠我們姊弟努力才把拼圖完成。我們也買了益智遊戲書本,但母親沒有耐性,一下子就放棄了。還有一台可以坐著運動的機器,也得不到母親的青睞。我還送給母親念珠,教她念佛,而為了不讓我失望,母親在開始時努力念了幾天,但最終還是放棄了。

我們試圖改變母親的生活,希望她嘗試新鮮事物,並接受生活上的轉變。到後來,我們發現,其實母親想要的很簡單。她只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得到陪伴、關心與諒解,而不需要我們刻意給她帶來生活上的轉變。

性格與初心

在回國(大馬)的這一段期間,臺灣的師長也不斷關心我從日本回來以後的計畫,為了提拔我進入佛教學術界教學,也有師長將我推薦給佛學研究單位。日本的學長也很熱心,向我介紹不同學術單位,好讓我可以繼續在日本大學做研究。更有趣的是,日本臨濟宗的柴田法師,還曾邀請我留下來接管沒有法師住持的寺院。以上這些善知識的關心,都讓我感恩不盡。

其實,關於畢業後前進的方向,我曾經歷一番掙扎。經過這幾年的研究生活,我發現,比起一個人埋頭苦幹做學術研究,我更喜歡寺院裡的群體生活,並在弘法、講課中與大眾互動。加上身為法師,我傾向於聆聽別人,幫人解決生活、修行上的各種問題。與此同時,在我師兄有晢法師的牽引之下,香港慈山寺的負責人跟我聯繫,有意請我去當文教法師,負責教學與推廣佛教文化工作。對我而言,這種弘法模式無疑更適合我的個性,亦是可遇不可求的學習機會,便欣然接受了邀請。

前往慈山寺當文教法師的決定,意味著我將暫時離開佛教學術研究的領域。我清楚知道,這多少會讓在學術界栽培我多年的師長們感到失望。其實,與其迎合大家對我的期許,我更願意秉承法鼓文理學院前校長惠敏法師給我的一句勉勵:「不忘初心。」而我的初心是:「致力於佛學教育,以最正確的知見弘揚佛法,讓大家得到最可靠的精神支柱。」

朋友問:「到佛學院當講師豈不符合你的初心?」此話是沒錯,但若以自己的個性及喜好來作為考量的話,到慈山寺當文教法師,籌備各種類型的佛學課程及活動,更能讓我生起熱情。由此可見,出家而立下廣大的初心固然很重要,但在付諸於行動時,還必須考量個人的性格與能力。

寫作即弘法

在日本京都大學留學期間,有幸得到《人生》與《佛友資訊》的邀稿,讓我連續三年寫了多篇日本留學之所見所聞。我向來喜歡書寫,因為透過文字,可以很輕易地把所觀察的及所學習的做整合,因此,寫作對我而言,是更得心應手的弘法工具。

現在,到慈山寺領職之事已塵埃落定。我曾擔心,耕耘了幾年的日本生活觀察的文章,是否也到此告一段落?沒想到,當我就此事詢問兩位主編時,他們異口同聲說,早就為我設想好以香港弘法生活為主題的專欄,並期待我的投稿。得到文壇前輩之認同,讓我對香江之行多了一份心靈上的篤定。

其實,有幾位老朋友曾對我的決定感到些許擔憂。他們認為,雖然喜歡團體生活,但我畢竟比較習慣安定、有規律的生活,而相對活潑的對外社交活動,對我而言是比較吃力的。他們顯然比我更清楚,我每天都需要有足夠的獨處時間。

但是,我始終相信,初心是一個需經過不斷細化與調整的過程。在我們心靈成長的過程裡,初心會被我們的經歷不斷雕琢,且輪廓會變得愈來愈清晰,稜角也會磨得更圓滑。在日本留學這幾年,我學會了接受想法的改變,以更柔軟、開放的心態接納新時代的弘化方式,亦讓自己隨環境調整與別人的互動方式。但是,無論如何改變,作為法師的原則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4期

法 鼓 訊 息
大年初九憶師恩 東初禪寺辦傳燈禪二

在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圓寂14週年之際,紐約東初禪寺於美東時間1/28~1/29上午9點至下午5點舉辦「傳燈禪二」,由監院常華法師帶領20位東、西方禪眾,藉由精進用功,緬懷 聖嚴法師教澤......


春遊天南得平安 方丈和尚分享佛法妙錦囊

法鼓山三峽天南寺於大年初三(1/24)上午9點半舉辦祈福法會,隨後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親臨現場向走春民眾關懷,並以「福慧自在」鼓勵大眾修福修慧、六度萬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人人身心自在......

【簡約人】不鏽鋼保溫杯 新品上市!
新書上市

「喝水」也是生活中的一種修行!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