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1001期
2023-3-1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果然是大師

感性和理性間的抉擇
過度理性往往缺少慈悲,毫無彈性變通的餘地;反之,過度感性往往缺乏智慧,好心做壞事而不自知。

■ 文/果然是大師

在一次的活動當中,主辦單位請我們發結緣品給前來的信眾。因人數眾多,為使動線流暢,信眾們排成兩列,一個接一個地往前接收結緣品。當結緣品從我的手中要遞給一位小女孩時,發現她手上已經有結緣品了,於是我直接反應地收回我的手,然後對她說:「喔,你已經有了,給下一位好嗎?」看著小女孩帶著失落的眼神離開時,我突然生起對小女孩的深深歉意。

事後的自我檢討時,我在想,當時事情的經過發生得太快,如果以後再遇到同樣的情形,我要怎麼做?也許有人會認為人人平等,不分老少,每人一份合情合理;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就是跟眾生結緣,令眾歡喜嗎?

《本生經》中記載,佛陀曾三次在路邊上等待,成功阻止琉璃王領軍進攻祖國,但是到了第四次,佛陀知道祖國共業的果報無可避免,也就不再阻止,最終釋迦族還是逃不過被琉璃王趕盡殺絕的厄運。

從這故事中,看到了佛陀感性及理性的一面。佛陀雖已看透因緣果報的道理,仍三次阻止琉璃王入侵祖國,表現了感性的一面;第四次時,佛陀深知因果法則不可違背而不再阻止,體現了理性的一面。

談到感性和理性,讓人聯想到佛教講的慈悲和智慧。聖嚴師父在《禪的世界》書中說道:「無相與無我是理性的超越;大慈與大悲是感性的超越;悲與智雙運是自在的解脫。」

過度理性者往往缺少慈悲,待人處事一板一眼,毫無彈性變通的餘地;反之,過度感性者往往缺乏智慧,意氣用事,好心做壞事而不自知。縱然慈悲和智慧不等於感性與理性,卻也離不開感性與理性,而是感性與理性的調和。

在日常生活中,應多向內觀照,當覺察到自己的心硬邦邦時,要用感性自問:「有必要那麼堅持和執著嗎?」當發現自己被情緒牽引時,要用理性自我疏導,這才合乎佛法的中道原則。

聖嚴法師法語

當有人放了冷箭,
而你覺得沒有對你造成傷害,
那麼這支冷箭對你而言就不是箭了。
而且對外也以不辯為原則,
一個小黑點不能用筆再描它,
愈描會愈黑。

◎ 摘自:《法鼓鐘聲

本 週 選 讀

平安的人間(三版)


聖嚴法師


現代人生活在和平富裕社會中,卻不一定認為自己是「安全的」,唯有讓自己身心安定,並抱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才能擁有真正的「平安」......

在定靜中成為自己:體會活在當下的自由與喜悅

艾克哈特.托勒


不要把所有清醒的時間都花在不滿、擔憂、焦慮、沮喪、絕望等負面狀態上,學會享受簡單的事物、覺察與自己臨在的身心安寧感受吧......

智慧掌中書

有一句話說:「恩將仇報。」人往往記怨不記恩,對於恩情記住的很少,對於怨恨卻牢記在心。消除怨恨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存感恩之心。

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的人永遠是不會滿足的,別人明明已經給我們很多好處,卻總覺得給得不夠多,認為別人的好是應該的。像是父母對我們好是應該的,兄弟姊妹對我們好是應該的,甚至於鄰居對我們好也是應該的。

有這種想法都是忘恩負義的人,不知道恩惠是什麼,只希望別人付出自己獲得,卻不知感恩,因此貪得無厭。

這樣的人既怨恨不幫他的人,也怨恨幫助他的人,因為覺得幫得不夠;所以對壞的人當然怨恨,對好的人也是怨恨,以至於對世界上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會怨恨。

摘自:《如何化解仇恨

延伸閱讀:

如何化解仇恨

聖嚴法師


仇恨就像一把火,會在一瞬間燒光多年情誼。
想要恢復平靜的心,寬容與感恩是最好的療法,
就讓不愉快煙消雲散吧......

活 動 頭 條
遇見當下真善美 信行寺專題分享「攝影與禪」

法鼓山臺東信行寺於2月19日上午9點,邀請曾多年在海外弘法的常護法師專題分享「攝影與禪」,與會信眾和義工約50人參加。常護法師講座時脈絡分明,引領歡度觀念和實作收穫滿滿的一天......


談福說慧道自在 齋明講座遍照法鼓家風

齋明別苑並於2月17日晚間7點,邀請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為上百名聽眾以「福慧自在」為題,分享如何在生活中悲智雙運得自在,讓大家了解修行是要「福慧雙修」......

2023年【法鼓文化國際書展線上展】
新書上市

法鼓書籍與影音任選2件75折,多樣特惠進行中!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