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電子報第143期
2022-2-17
禪修電子報/每月一次/每週四發報

禪修指引

只有現象,沒有順逆

現象產生時,不需要改變任何現象,不轉散亂心為平靜心,也不轉不舒服相為舒服相,只是清楚種種現象隨因緣變化。

■ 文/釋果醒

一般人的自我感是怎麼產生的?那是因為我們習慣以身體為我,想盡辦法讓這個身體保持活著的狀態,為此貪生怕死。認為身體敗壞,就是「我」消失了;身體不見,就等於「我」從世間舞台消失了。

現象有生有滅,真正的我,不會消失。如果沒有這種體驗,也不相信這是事實,就會一直以身體為我,希望身體現健康相、活力相、美貌相、年輕相,百般不捨。為了滋養身體,也就拚勁十足地取奪環境的資源;又以環境為自我展現的舞台,希望自己能被看見、聽見。

事實上,正報身的榮枯,一定與依報身有關;正報身的順逆,一定不離依報身。正依一體,也就沒有榮枯、順逆。當然,從世間法來看,每人各有因緣果報,但也不要忘記,一切因緣果報都是心中的現象,現象不是心,也沒有離開心。現象產生時,不需要改變任何現象,不轉散亂心為平靜心,也不轉不舒服相為舒服相,只是清楚種種現象隨因緣變化。有如看球賽,球員在球場上你來我往,身為觀眾的你,不是裁判,不是教練,不能跳出來指揮打球。心不取捨,念頭就會慢慢停息。

因此,身體不是問題,如果執著身心為我,終身為身心的活命與活得舒服而奔波,即是「眾生用」,虛受輪迴。心不住相,又不離開種種的世間現象,以身體為工具,透過喜怒哀樂的功能來化導眾生,又不會被喜怒哀樂迷惑,則是悲智雙運。

生活即是禪堂,不論生活有多麼不易,與人互動有多麼困難,試著不以身體做為正報身與依報身的一條分界線。順境、逆境,知道就好,練習不取捨。當你不做取捨,依報身漸漸會轉,即使轉了,依然沒有順逆。

本文摘自:《楞嚴禪心》

生活禪

把壓力全部呼出去

練習把身體放鬆、頭腦放鬆、眼球放鬆,身體每一部位都放鬆,然後注意呼吸,感覺從鼻尖出入的呼吸很舒暢、很舒服。

■ 文/聖嚴法師

教給各位一個呼吸的方法:吸氣時觀想非常地清涼舒暢,好像因為吸一口氣,把體內濁氣都排了出去;呼氣時把身體感受到的重量、負擔—身體的重量和頭腦的負擔,都隨著呼氣而排了出去。

換句話說,諸位練習把身體放鬆、頭腦放鬆、眼球放鬆,身體每一部位都放鬆,然後注意呼吸,感覺從鼻尖出入的呼吸很舒暢、很舒服。

平時不知道呼吸是這麼地舒服,其實能夠呼吸,便是得天獨厚的享受。

把壓力、負擔全部呼出

吸氣時不要注意吸的氣到了那裡,只要想像吸進去的氣,把身體的每一個毛孔像窗子般打開,體內所有的廢氣全因吸氣換掉。呼氣時則慢慢呼出,把身上所有的負擔、壓力、感覺,全部隨著呼氣而排得乾乾淨淨,就像把倉庫裡所有陳年霉貨,清理得乾乾淨淨。

然後漸漸覺得身體虛虛渺渺,不像是一個有阻礙東西,而是四通八達、舒舒暢暢,呼吸就像和煦的微風穿透身體一樣,非常溫柔明淨輕鬆。這時候因為身體沒有負擔,頭腦也沒有壓力,所以非常舒暢安定而喜悅,一種淡淡的、輕輕的喜悅。

然後再運用三個原則:觀—運用方法,照—知道正在運用方法,提—發覺到離開方法時,立即輕鬆地回到方法上。

禪坐與運動的效果不同

如果打坐不運動,氣脈不容易通,因此要做柔軟體操。打坐和一般運動的體驗不一樣,效果、利益也不一樣,因為一般運動只是使身體舒暢,但頭腦不可能很寧靜。要頭腦寧靜,還是得打坐。

失眠是因為腦神經緊張,而工作繁重、憂慮過度,會使腦神經緊張。用腦過多時,雖然未到達頭痛的程度,但頭會發熱。各位不妨用手按摩眉稜骨正中,如果不痛,表示頭腦不緊張,如果會痛,要按摩此處,因為這兩條筋一直通到後頸。按摩時要緩緩用力,使它感覺到痛,而不是強力刺激它,按摩太陽穴的效果都比不上按摩這兩個眉稜骨的顯著。

本文摘自:《放鬆禪:上班族40則放鬆指引》

好 書 推 薦

禪門第一課(大字版)

聖嚴法師


佛法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種機會,轉變我們的視野、行為以及心,這樣我們便能免於痛苦,過著和諧的生活,最後,達到開悟的境界.......

遠離四種執著

究給‧企千仁波切


仁波切向我們揭示了大乘佛法修心法門每個次第的修行精華重點,引導聽聞者詳盡、明晰地探討心性的真正見地......

活 動 訊 息
終身學習的菩薩殿堂 法鼓文理學院2月起受理報名

法鼓文理學院2022年首場「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配合防疫調整於2月12日上午9點半在線上舉行,有170多人同時在線,與人文社會學群各科教師、同學交流......


為全球信眾普傳心燈 推廣心靈環保續師願

「2022法鼓傳燈法會」於2/12晚間7點展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帶領僧團於園區大殿主法傳燈,透過視訊連線與全球信眾共勉大悲心起、願願相續,持續推動創辦人 聖嚴法師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諄諄囑咐,共同傳遞慈悲智慧的無盡心燈,讓世界處處光明有希望......

2月法鼓講堂
新書上市

心心念念:佛教心、意、識諸說 / 鄧偉仁老師主講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