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80期
2022-12-15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無諸疾苦,所求願滿,身心莊嚴

福慧圓滿的妙藥—藥師經講記

釋寬謙


一生健康平安,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本書解說《藥師經》如何拔除一切業障、治生死病;藥師佛十二大願的成佛地圖與現代實踐等……

藥師法門的生活應用

藥師法門的主要修持方式,依《藥師經》經文內容所述,可分為四大類:念佛、持咒、誦經、供養,這四種方法都可以感應藥師佛的願力。法無高下,最重要的是所選擇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以及能否一心用功與佛相應。

念佛、持咒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可說是最容易入門的方法。一般+常見的念佛方式為持誦「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但是弘一大師於《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則建議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持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可以提醒我們不只祈請藥師佛消災延壽,還要以琉璃光破除自己的無明煩惱,更能圓滿體現藥師佛的慈悲與智慧。當我們念佛念到心清淨了,當下便能綻放琉璃心光。一念清淨,一念見淨土;念念清淨,處處是淨土。

每天可以抽出空檔,心中默念藥師佛名號,如果時間還有餘裕,也可持誦〈藥師咒〉,這兩種方式都可以隨時隨地用功,一點一滴積沙成塔,慢慢地累積功德。當然,如果能持誦《藥師經》為每日定課更好,可安排於早上梳洗完畢後,或是晚上就寢前課誦經文。除了誦經,抄寫《藥師經》也是安定身心的好方法。如果覺得每日定課自修,不容易持續精進,也可以透過參加藥師法會或拜藥師懺的共修方式,幫助自己提振精神和道心。

所謂「誦經者不如解經,解經者不如行經」,如果從誦持經典入門後,能進而理解經典,並更進一步實踐經典,將更能真正掌握藥師法門的精髓。我們要學習藥師佛所發的本願,願願都利益眾生,並且實際地身體力行,奉獻自己的時間、體力、專長等,與眾生廣結善緣。修持藥師法門,其實最大的獲益者還是回到自己本身,如同藥師佛隨時隨地為我們消災解厄,增福延壽,讓我們不但今生能安享天年,來生也能根據自己的願力,發願往生西方或東方淨土,或乘願再來人間繼續修行菩薩道,預約人間淨土。

照理來說,依著藥師佛的無邊願力,只要聽聞佛名,便能眾病悉除、不墮惡道、解脫一切憂苦……,藥師法門的修行方法應該是最為簡便。但是《藥師經》經中所提及的修持儀軌,卻是非常繁複,除曠日費時,而且所費不貲,非一般人的財力所可負荷。因此,如要在現代世界推廣藥師法門,需要找到適合現代人的方便方法。

現代人如果要依著《藥師經》修持儀軌做供養,實在不太容易。和藥師佛感應道交的關鍵,還是在於至誠心。建議可以準備一張《藥師經》的經變圖,供在桌上用於修持。例如左圖是根據敦煌石窟第二二○窟《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經變圖,由現代人依等比例重新描繪,既大幅清晰又周全的現代經變圖,經過電腦掃描,縮小後依然非常精緻。彩色列印的經變圖,可放大置於客廳、佛堂,也可縮印隨身攜帶,甚至手機也能存放圖片法寶,非常方便。

經變圖是從經文變成圖像,畫面是根據《藥師經》所描述的藥師法門儀軌而成:敬造藥師佛像七尊,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光明不絕。並且七尊藥師佛像後,還有八大菩薩接引往生淨土: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兩旁各有六大藥叉大將及其眷屬。

上方尚有五色懸命彩幡,隨時都能召喚十二藥叉大將消災解厄,並有許多諸佛菩薩受到藥師佛感召,從各方世界來到娑婆世界。下方則是東方世界琉璃為地,另有舞者跳著胡旋舞點燈供佛,並有大型樂伎者組織而成的樂團,以歌舞樂伎供養諸佛菩薩及藥叉大將們,場面非常壯觀。修持所需的儀軌內容,在經變圖中一應俱全。

資訊發達、生活便利的現代世界,看似學佛管道多元,其實往往反而讓人不知從何學起。方法簡便的藥師法門,可以透過一心念佛、持咒、誦經,化解一心多用的散亂不安,讓身心恢復安定平靜。對藥師法門的信心,除了能讓人安心工作,不擔心經濟壓力、生活變化,特別是在生死交關時,更能成為我們的精神支柱,不會感到徬徨無助。

(本文摘自:《福慧圓滿的妙藥—藥師經講記》)

【福慧自在】主題年特惠活動
新書上市

即日起,全館買就送2023年「福慧自在」聖嚴法師墨寶春聯!

精選書摘

愛與其近敵

理想化就是愛的近敵,要是我們誤把理想化當作是愛,就會在對他人與自己的關係中,受到誤導而受害。

■ 文/寶莉.楊艾森德斯

真愛確實存在,雖然它或許不存在於我們多數人所定義的愛的形式當中。愛連結了我們,也把我們拆開。愛建構了我們的婚姻、家庭,還有希望與夢想,但也會摧毀這一切。人的愛比較像是互相打磨的石頭──不是磨平粗糙的邊緣,就是彼此粉粹──反而不像是匯集的小河。愛一方面是艱難與令人疲累的,充滿了傷痛與渴望,但它也一樣充滿了歡笑與驚奇。只有一些人懂得如何好好去愛,然而如果不知道要如何去愛,也不會知道如何好好去活。

我們大多數人想到愛,都是想到它帶給我們的舒適、熱情、親密和美麗。我們想像和所愛之人共度美好時光,他(或她)用撫觸、氣味和言語來取悅我們。我們甚至會考慮以後要快樂地一起生活。不幸的是,這並不是愛,而是它令人心醉神迷的手足:理想化。佛教徒用「近敵」這個概念,指涉近似一個寶貴狀態的以假亂真的、態度膚淺的或誤導人的孿生兄弟姊妹。依照佛教說法,我們可以說,理想化就是愛的近敵。要是我們誤把理想化當作是愛,就會在對他人與自己的關係中,受到誤導而受害。

特殊自我正是理想化的產物。異常優秀的、非凡的與完美的,這些形容詞不是用來描述任何有血有肉的人,因為只要是人,就有弱點和長處。如果我們一直聽到別人稱讚我們多麼有才能、多麼美麗、多麼聰明或多麼有前途,會養成無法包容他人弱點和困難的習慣,也更加無法包容自己的不完美。身處這種自尊陷阱中,我們無法在愛的混亂與痛苦矛盾當中與他人產生關連,或是接納自己。

為了讓自己全心去愛,我們應該放掉完美的與趨近完美的理想。我們必須調適自己,接受一再出現的失望、挫折、失敗與要求(我們自己的與別人的)。最重要的是,愛要求我們做出符合實際的期望,也要求我們包容自他的限制,並用同理心面對自他的痛苦。在對愛的描述中,精神分析學家奧圖,肯柏格(Otto Kernberg,譯註:專長於自戀分析理論)引用詩人歐塔維歐.帕斯(Octavio Paz,譯註: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墨西哥詩人)的詩句:「愛是欲望與真實之間的交岔點。愛⋯⋯向欲望揭發了現實。」

成長將所有的人暴露於愛的峰迴路轉之前。我們從家庭開始,家庭是一處培養相互衝突之需求、欲望與性格的溫床。我是在家裡學會有關愛的第一堂課。當我們長大成熟後,會把這些教訓一遍又一遍地運用在我們的朋友、伴侶、子女和師友身上。我們過往的錯誤,也在現時與未來中繼續被複製。我們最初如何被愛、被理想化或被要求,都在我們愛別人的方式裡留下了影響力強大的烙印,而這一點也並不讓人驚訝。太多「我好,你也好」型的父母,已經在無意中犯下了將子女理想化而非真正去愛他們的錯誤。

(本文摘自:《跨越自尊陷阱:教出自信與慈悲的孩子》)

延伸閱讀:

跨越自尊陷阱:教出自信與慈悲的孩子

寶莉.楊艾森德斯


成功與快樂的關鍵不是做個「特別」的人,而是體認做個「凡人」的真義,發展慈悲心,以洞悉人類相互依存的真相,成為人類社群的一份子......

當 月 選 書

茶園裡遇見佛陀

張顥嚴


小時候吃的菜都很有「菜味」,果實不美但有酸有甜;人本來就該吃有能量的食物!這是讓世界更美好的「心農法」耕作奮鬥史......

提婆達多

藍吉富


本書是印度佛教史上「提婆達多事件」的綜合論述。透過不同視角,以較客觀的態度彰顯提婆達多的歷史定位及其破僧行為的歷史意義......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