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79期
2022-11-17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禪法的關鍵是以詩偈示道,參禪當以參詩為要

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

蕭麗華、黃秀珠、吳靜宜


從釋迦牟尼佛傳給摩訶迦葉的「涅槃妙心」,到初祖達摩「廓然無聖」的心,再到二祖慧可「豁然自覺」的心,都是禪宗祖師心法的傳遞……

蘇軾〈贈東林總長老〉

以禪喻詩開風氣者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仙。他二十一歲便已通過殿試成為進士,被視為政壇的明日之星。當時主考官歐陽修便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又對自己的兒子說:「三十年後不會再有人提起我的名字,但大家都會知道蘇軾。」歐陽修對他的欣賞程度,顯而易見。

蘇軾的故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佛教非常興盛,樂山大佛、峨嵋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父親蘇洵遊廬山時,曾和居訥、景福二僧交遊,被列為居訥的法嗣,母親和繼室王弗、妾朝雲也都是虔誠的佛教徒,足見蘇軾的佛緣深厚,蘇軾曾多次在詩文中提到自己是五戒禪師的轉世,當他五十八歲被貶至惠州時,途中因仰慕六祖惠能禪師,專程到韶州朝拜,一時感悟自己身世,淚如雨下,作〈南華寺〉詩:「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摳衣禮真相,感動淚雨霰。借師錫瑞泉,洗我綺語硯。」

蘇軾出仕之後,人生大部分時光都在貶謫中度過,從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地點愈來愈遠,環境愈來愈險惡,但他所到之處,依然關心百姓的生活,到了儋州也不忘教化百姓,足見他心心念念的是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他調侃自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這三個貶謫之地,才是蘇軾最接近百姓的地方,最了解百姓的痛苦所在,而他也運用了自己的智慧解決百姓的困難,或是捐獻財物、或是提供良方,幫助了無數的地方人民。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對佛法體悟最深的就是般若空觀,也正是憑藉觀一切皆空的生存智慧,才能夠在風波險惡的仕途上超越現實的苦難,獲得精神的自由解脫與曠達。

從以禪喻詩的角度,蘇軾是北宋詩壇第一個開風氣者,宋代以禪喻詩、以禪論詩由他開始,而後有黃庭堅、惠洪、陳師道、韓駒、呂本中、范溫、劉克莊、葉夢得、嚴羽等人,宋人以禪喻詩更承此而下,蔚為風潮。

「烏台詩獄」後,蘇軾死裡逃生,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安置,因為不能支領薪水,生活困苦,於是帶領家人在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塊坡地上開墾,遂自號「東坡居士」。閒暇時常遊覽佛寺、拜訪高僧請教佛理。他初到黃州,便住在定惠院,也常到附近安國寺焚香默坐,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又與安國寺方丈繼連和尚交往談禪,將自己的精神世界寄託於佛法禪意、青山綠水之中,成就了東坡式的「自在灑脫、空靈超然」。

此時蘇轍受哥哥蘇軾的連累,貶謫筠州南部高安(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蘇氏兄弟有一組唱和的詩,蘇軾為這一組詩親撰序言道:「子由在筠作〈東軒記〉,或戲之為東軒長老。其婿曹煥往筠,余作一絕句送曹以戲子由。曹過廬山,出以示圓通慎長老。慎欣然亦作一絕,送客出門,歸入室,趺坐化去。子由聞之,乃作二絕,一以答予,一以答慎。明年余過圓通,始得其詩。」兄弟之間的唱和本是尋常之事,但兩人之間竟然有一位禪宗僧人加入,而這位慎長老和了一首詩之後,便示寂了,這對於兄弟二人的震撼不小,也為蘇軾前往廬山訪禪種下機緣。

後來蘇軾離開黃州,前往筠州訪弟,當時年約四十七歲。途中夜宿廬山北麓的圓通寺。其後蘇軾從南麓登上廬山,來到「僧中龍」常總禪師的東林寺。據《五燈會元》記載,蘇轍寫了一首詩,被禪門認為是蘇轍悟道的因緣,其中有幾句「中年聞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搐鼻徑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錘」,蘇轍說自己是在順長老的啟發下,參悟了真面目,成為順長老的法嗣。蘇軾得知弟弟已經開悟了,所以在他登廬山途中,心心念念的都是「廬山真面目」,一心想要參透它。

東林寺常總禪師是禪宗臨濟宗黃龍派的禪師,他的老師是開創黃龍派的慧南禪師。常總禪師的同門上藍順,正是蘇轍的禪門老師,另一個同門晦堂祖心是黃庭堅的老師,從這裡可以看出蘇門文人與臨濟宗黃龍派的緊密聯繫。

(本文摘自:《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

【與法相會,歡喜共修開智慧】法會修行用品展
新書上市

法會修行用品展,多樣折扣商品期間限定特惠中!

精選書摘

敵人的價值:能讓你進步的處境

在困境中,我們得以一窺本性,了解到目前為止,自己的修行究竟有多淺薄,亦凸顯了此時正是加強修練的機會。

■ 文/傑佛瑞.霍普金斯

在修練慈心上,「敵人」是我們會遇到的最大問題,在我們邁向無分別的途中,敵人是最頑強的障礙。我們覺得敵人對幸福有害,應該避免,然而,達賴喇嘛卻一再告訴我們,敵人帶來的處境能讓我們進步,我們應該重視敵人。敵人雖沒有幫助你進步的動機,卻提供了讓你進步的處境;世上萬物雖沒有幫助我們的動機,卻提供了我們寶貴的機會。例如:農夫有一畝田,土壤肥沃,收穫豐饒,田地沒有幫助農夫的動機,農夫卻很重視田地;同樣的道理,我也很重視我的手錶,悉心加以維護。

達賴喇嘛分享自己的經驗,對重新評價敵人提出了有趣的觀點。他在巡迴演講時談論自己的主張,例如:「唯有牽涉到其他有情眾生,我們才能修練耐心。如果沒人對你生氣,你怎能修練耐心呢?由此可見,敵人的確寶貴。」

我們在生命中遇到困難,就是遇到了修練慈心的機會,讓我們確實評估自己離大愛的距離究竟是近是遠。沒有困境,如何得知自己的修行有多深?在困境中,我們得以一窺本性,了解到目前為止,自己的修行究竟有多淺薄,亦凸顯了此時正是加強修練的機會。

對於看似狡詐的敵人該如何因應呢?偉大的印度學者及瑜伽士龍樹菩薩曾建議,為能使敵人屈服,必須先培養自己的良善特質,如此就可煩擾敵人。

意欲害敵,仍應去己缺點、養善質,
此既自助,敵亦不悅。

龍樹菩薩不但不要我們說敵人壞話,還要滋養自己的良善特質,來讓敵人詫異。乍看之下,此法顯然太過利己,然而,重點在於要做壞事的話,就要有智慧地做。達賴喇嘛經常以開玩笑(實則認真)的口吻建議,要做自私鬼的話,就要做有智慧的自私鬼,意思就是去關愛服務別人,因為關愛、服務別人所獲得的回報,是其他方式無法相比的。而獲得快樂最糟的方式,就是不把敵人當成人看待,只關心自己。我們必須將敵人當成人看待,將他們歸回人類的範疇。

(本文摘自:《真心就自在:改善人我關係的六個步驟》)

延伸閱讀:

真心就自在:改善人我關係的六個步驟

傑佛瑞.霍普金斯


生活中,「人我關係」無所不在,有時仍免不了兩敗俱傷的場面。本書由循序漸進的六個步驟、十五個主題,及穿插其中的修練技巧,深思「他也想快樂,不想受苦」,導引我們一步步親近周遭的人......

當 月 選 書

動靜皆自在(大字版)

聖嚴法師


許多發心學佛的人,常誤以為,只有在佛前上香、禮拜、誦經,或是到深山古洞去閉關打坐才是修行,殊不知生活就是修行......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三版)

楊惠南


從「佛學概論」、「佛教史」的雙重面向,探討中、印佛教各宗派的哲學內涵及其流變,帶領讀者一窺佛教思想堂奧......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