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72期
2022-4-21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耳根圓通法門」最為殊勝方便、容易成就、也適合大眾修習。

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
(大字版)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逐句解說經文,包括觀世音菩薩的證道因緣、功德感應、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行方法等,並說明在末世修行應注意的準則……

如幻

《楞嚴經》要我們實修「金剛三昧」,但是為什麼要稱「如幻」呢?「幻」有三個層次:

(一)「依幻」是凡夫,凡夫所有的一切知見,都是虛幻而不真實的,是虛妄的執著。頭腦裡所想的觀念是幻想,所處的環境是幻境,所接觸的反應是幻覺,都是虛妄的,但是覺得很真實,不會感覺這是虛妄的,這就是在幻中還不知道自己是幻。

(二)「出幻」是聲聞乘,聲聞乘的阿羅漢已經知道世間是虛妄的,一切都是幻的、假的,不是真的,可是他們認為真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涅槃境,可以永遠住在那裡,因此就厭倦並且逃避這個現實的世界。然而,從大乘佛法的立場來看,這種想法也是虛幻的執著,將住於涅槃境當作最究竟、最可靠、最安全的境界,其實這種想法、感受與經驗,也都不是究竟的,必須出離。

(三)「依幻、出幻、還住於幻」的大乘菩薩,也就是大乘的佛法,不戀生死、不厭生死,不離世間也不受世間的困擾而產生煩惱。依幻、出幻、同時還住於幻而不執著幻,這三個層次大乘菩薩全部都具足了。

金剛三昧所修行的定,是處處在定中,時時在定中,不一定要不住三界或不出三界,不一定要打坐或不打坐,在任何時間都是相同的。看起來不像是在定中,這才是真正的定,因此叫作「如幻」,就是「好像是」。像講經這樣一種場合,是真還是幻?對如來而言是如幻,對凡夫來講,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幻。

剛才我遇到一個人,她有個孩子業習很重,不容易受教,她費了很大的心力來教導孩子,但怎麼教就是教不好。我對她說:「妳還是要盡母親教育孩子的責任,但是不要跟孩子拚命,即使希望與要求不如妳想像得那麼好,說不定過一段時間,孩子業障消了,自然而然會變好,也或許他一輩子就是這個樣子了。兒孫自有兒孫福,妳吃妳的飯,他吃他的飯,各人福報不同,妳是沒有辦法的。能夠這樣想,至少可以少一些煩惱,因為妳的責任已盡,這樣不是比較好嗎?」雖然「如幻金剛三昧」尚未修成,「如幻教育小孩」還是可以做的。

這種基本原則,可以運用在任何情況、任何關係上。婚姻是「如幻婚姻」、生意是「如幻生意」、工作是「如幻工作」、學問是「如幻學問」,通通加上「如幻」,不但盡了責任,同時也很快樂。《維摩經》裡有個比喻:如來說法,如幻師對所化之人說幻法。釋迦牟尼佛說法,等於是幻師在對他所變化出的人說幻法,這不是等於沒有說嗎?但還是要說,因為被變化出來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被變化出來的。你們知道你們都是佛嗎?你們現在變成凡夫的樣子,自己還不知道是被變化出來的。有一次我稱一個人為「菩薩」,他很緊張地說:「啊?我是菩薩嗎?」他不曉得他是菩薩,因為從來沒有人稱過他菩薩,而我的習慣是看到任何人都是菩薩。

能夠得到金剛三昧,就與佛的慈悲力量是相同的,自然而然會應眾生需求而度眾生,眾生需要見什麼樣的身分、聽什麼樣的法,便會以什麼樣的身分來說什麼樣的法,這即是以幻師對幻人說幻法。因此,觀世音菩薩是用三十二種應化身來說法度眾生。

(本文摘自:《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大字版)》

5月法鼓講堂
新書上市

降伏一切煩惱 / 常正法師主講

精選書摘

對死亡的省思

知道死亡即刻來臨,也讓我們產生力量,好好運用剩餘的人生歲月。這樣的認知讓我們沒有藉口,而且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 文/羅尼.史密斯

這是一則佛教故事。有一位年輕婦人,她的兒子突然過世了,因而非常傷痛,不願相信自己的孩子真的走了。於是,她到處尋訪名醫,請求醫生救救她的孩子。每到一處,醫生都告訴她,你的孩子已經往生了,但她就是不信。最後,有一位名醫感到很難過,便介紹這位婦人去見佛陀。佛陀告訴這位婦人,只有一種情況,他願意救治她的孩子。佛陀要這位婦人到鄉下去走訪,找一戶家中沒有遭遇過親友死亡的家庭,要一顆芥菜籽。當時,印度普遍為大家庭制,所以人們都告訴她,多年來他們都經歷過親人死亡之事。婦人聽到了這些回答,才知道每個人都必定會死,最後,才願意讓她的孩子下葬。

我們大多數人跟這位婦人不一樣,不會如此強烈地否定死亡的存在。我們知道自己會死去,只是不願意相信它會很快發生,我們總是將明天拖延到無止盡的未來。我們極力否認的,是死亡的即刻性,而非死亡本身。即使是末期病患的老人,有時也會對著死亡大肆咆哮。我曾經照顧一些八、九十歲的末期病患,這些老人對於自己即將走到人生盡頭,總覺得不公平,以為自己還不到該離開人世的時候。對大部分人而言,不管到了哪個年紀,要想像一個沒有「我」且仍繼續運轉的世界,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在最近的一部記錄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紀錄片中,一位生還者回憶自己的遭遇:「我躺在床上,時間大約是清晨4點45分,突然間,每樣東西都在動。大地跟著震動起來,玻璃碎落在床鋪四周。我想爬起來,才發現天花板正好頂在頭上。我的房子倒塌了,我被壓在倒下的屋頂和牆壁下面。我記得自己又喊又叫,可是沒有人回應。接著,一切都逐漸暗下來。我記得的另一件事,就是醫生站在我身邊,我一身是血。」那一天,五千人遇難。那一天,跟今天沒有兩樣。

當年我在泰國當和尚時,偶爾會去醫院觀看屍體。我當時覺得人的肉體既美麗又令人不舒服,我去那裡是為了平衡自己對肉體的觀感,同時,也激發起一種迫切感,急切地想以「如是」的眼光看待事物。那時,我已有多年打坐經驗,所以心情相當平靜。我時常去看屍體,其中許多屍體是才剛斷氣幾個小時的,我可以感覺到這些亡靈的意識,還在周遭盤繞著。似乎這些亡靈的意識還很疑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經去世。這些往生者對自己的死亡幾乎或完全沒有預作準備,突然間,意識無預警地脫離了軀殼,就在完全未預料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生命突然終止了。

生命可能在任何一刻終止,面對這個事實是很重要的。知道死亡即刻來臨,也讓我們產生力量,好好運用剩餘的人生歲月。這樣的認知讓我們沒有藉口,而且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我們會做一切恰當的事,因為已經不可能再推托。這樣的深思,能將個人體悟融入行動之中。(摘錄)

(本文摘自:《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二版)》)

延伸閱讀:

生死習題:人生最後的必修課 (二版)

羅尼.史密斯


我們怎麼活著,就怎麼死去。
本書討論的不是死亡,
而是如何擁抱無可避免的失去與改變,
完整而圓滿地活著……

當 月 選 書

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四國佛教史

淨海法師


不只是旅遊勝地,東南亞海島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歷經歐美殖民和華人移民的融合,擁有豐富多元的信仰和文化寶藏......

佛本生故事集 :《小部經典‧本生經》譯本

夏丏尊


採用詩(偈語)文結合的形式,中間夾雜詩句來闡述佛陀本懷。譯筆優美流暢,在今日仍為普遍傳閱的重要佛教讀本......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