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62期
2022-2-10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62期──【大家來讀《吉祥經》】

【本期專題】新春讀《吉祥經》最吉祥

【與生命相遇】爺爺的遺憾

【法鼓訊息】法鼓山園區走春祈福 如虎添翼轉好運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62期目錄

本期專題

新春讀《吉祥經》最吉祥

怎樣才算吉祥?
讀佛弟子生活指引《吉祥經》,
聽佛陀開示「最吉祥」,
用心行持、實踐種種利人利己的吉祥事,
就能為生命帶來無上的幸福與吉祥。

(農禪寺 提供)

■ 魏子茵

安太歲,搶頭香,求好籤,看運勢……新年到來,許多人都想討個「吉祥」,祈求新年如意,萬事亨通。案頭擺上柑橘、蘋果等象徵吉利、平安的水果,身上穿上專屬的幸運色,嘴裡還要說說吉祥話。這些新年風俗,就是「吉祥」嗎?

在漢文古籍中,「吉祥」最早見於《莊子》:「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代成玄英《莊子疏》解釋:「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徵。」此外,《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也有:「豈道德之符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者與?」在這些古籍中,「吉祥」代表預示好運的徵兆和祥瑞等。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喜歡思考辯論的古印度人,也曾討論過「何謂吉祥」的問題,由於人人各有看法,爭論了十二年依然沒有解答。這件事傳到梵天和帝釋天王那裡,再次經過一番討論,仍舊無法產生共識。被提問的帝釋天王對大眾說:「諸賢友,你們跳過世尊,而認為應該來問我,就像是捨棄了火,卻認為螢火蟲是光明一般。」於是便命令一位天神到舍衛城(音譯:沙瓦提城)祇陀林給孤獨園請教佛陀:到底什麼才是最殊勝的吉祥?為後世的佛教徒留下了這部《吉祥經》。

「吉祥」是巴利語maṅgala的漢譯,原意是指斷除邪惡、捨斷不善法,也就是斷除造成痛苦的原因,而使身心安穩、喜悅。吉祥的果報,是由培育善(kusala)的因方能成就。由此可知 ,《吉祥經》說的便是福報的業因。

在《吉祥經》的十二個偈頌裡,佛陀講述了三十八種獲得吉祥的方法,如漣漪般從個人的行持、家庭的和樂,到人際的平安、社會的祥和,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層層指引一條離惡修善,通向「最吉祥」的解脫之路。

《吉祥經》有助維繫社會道德

來自斯里蘭卡的原始佛法三摩地學會住持明法尊者談到,在斯里蘭卡也有些關於「吉祥」的有趣習俗,例如看到烏鴉代表吉兆,表示今天會有客人來訪;聽到壁虎叫則表示不祥,今日就不宜出門。不過,有正見的佛教徒就不會被這些徵兆給限制住了。

明法尊者表示,在斯里蘭卡,《吉祥經》是廣泛為在家人受持的寶典。寺院舉辦的「假日佛學院」,會為從幼稚園到高中的孩子講授《吉祥經》,民眾從小在日常生活中就依教奉行,例如斯里蘭卡人很注重「禮敬可敬者」,除了跪拜師長,到寺院時也必定禮敬佛像和出家眾,在家人的坐次絕對不會高於出家眾,通常是恭敬席地而坐聽聞法師開示。

至於「奉養父母親」,對斯里蘭卡人而言,父母(尤其母親)的地位等同於佛陀,因此子女親自奉養父母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把父母送到養老院,是非常不孝順且讓家族蒙羞的事。

此外,在家居士力行「布施」輪流供養僧眾早午齋;在佛誕節、塞衛節也樂於布施,大方分送免費的飯菜茶飲給過路人。而每月十五日八關戒齋以及平日的晚上,寺院常舉辦講經說法的法會,在家居士都會虔敬地聆聽長老宣講佛法與討論佛理。

「《吉祥經》可以說是斯里蘭卡人民的生活指南,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奉行實踐經中所說的吉祥事,對於維繫社會道德很有幫助。」明法尊者並指出,除了《吉祥經》,蘭卡人民還會誦讀《寶經》和《慈經》,以三寶為終生的皈依,對眾生充滿慈悲心,這也是最吉祥的人生。

帶來兩世利益的吉祥事

奉行實踐《吉祥經》所說的三十八種吉祥,在現世就能確實能帶來安樂與利益。像是為了照顧貓咪而踏入佛法大門的李明華,學佛後人生大翻轉,因為親近善知識,改變了只愛累積財富的習性,轉為全心奉獻布施;還當義工開發自身潛能,從不進廚房到端出上百道中西料理,使更多人受益、歡喜,也獲得吉祥。

在法鼓山擔任義工三十年的羅粹娟,以身為「悅眾」為榮,不僅精進佛學,解行並重,始終帶著一份供養心、護持心歡喜奉獻,在學佛護法的執事中調柔身心,轉化生命,接引家人親近佛法,更發願「盡形壽獻生命,在菩薩道上不退轉」。

法鼓山僧團都監常遠法師則是因擔任義工而出家,自己獲得佛法的受用之外,十九年來在不同的執事上溫暖地關懷信眾、分享佛法,成就他人信佛學法敬僧的吉祥;而接引法師出家的老菩薩也常住教團中當義工,時時親近三寶、善友,這樣的吉祥,可說是子女對父母最大的報恩。

雙溪聖南頂寺住持慈盈法師,因為赴印度朝聖,發願在聖地雞足山造佛塔,禮敬大迦葉尊者和佛陀的衣缽,盼正法久住世間,佛法在印度再度興盛。法師十多年來每年到聖地供僧,這兩年因疫情改採雲端供僧,也濟助印度的窮苦人家,隨分隨力布施,護持三寶,也在紮實的修持中深刻體會「身體力行最重要,才能改變自己的心性,幫助眾生也得到法益。」

因應時空轉變與社會發展,聖嚴法師在2007年提倡新的倫理運動:「心六倫」,包括「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和族群」等六倫,作為現代人精神與行動的綱領。聖嚴法師表示,以倫理作為菩薩悲心與仁慈的展現,鼓勵大眾無論扮演什麼角色,都應該要從自己守分做起,並且尊重關心他人,進而奉獻社會。這儼然是《吉祥經》的現代詮釋,每個人從自己的責任出發,匯聚大眾的正念與善行,提昇彼此心靈的淨化,促進社會平安和諧,終至人間淨土的實現。

依此行持者 是為最吉祥

「此等實行後,各處無能勝,去各處安穩,是其最吉祥。」就像佛陀在《吉祥經》最末一偈所開示的,真正的吉祥幸福不是平白得到,而要藉由平時積善修德,才能感得各樣福報,獲得吉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主任鄧偉仁表示:「《吉祥經》並非艱澀難懂的高深道理,而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按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如法踏實修持而來。」無論是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只要用心行持、實踐種種利人利己的吉祥事,就能為生命帶來無上的幸福與吉祥。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62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與生命相遇】

爺爺的遺憾

爺爺一直自責沒有盡孝,
然而這是時代造成的悲劇,不是他的錯。
遺憾已難以彌補,該如何幫他放下心中的重擔?

(蘇力卡 繪)

■ 口述/張寶方(臺中榮總志工).採訪撰文/張靜慧

年近90歲的榮民趙爺爺,罹患肺癌末期,沉默寡言,自知來日無多,臨終心願是想回住了三、四十年的榮家,再看看自己曾經生活的地方,並跟老友道別。

志工聯絡榮家,幫趙爺爺安排好返家之旅。到了那一天,志工先幫他洗澡,穿上襯衫,打理得乾淨、舒適。爺爺的肺功能已大為衰退,很喘,需用氧氣,為避免發生緊急狀況時措手不及,我們預約了救護車,兩、三位志工陪伴他回榮家。

榮民在戰亂時隨政府、軍隊來到臺灣,很多人並未成家,榮家便是他們的家,其他榮民便親如家人。趙爺爺看到同住多年的老室友,喘著氣說:「我快不行了,這大概是最後一次見面了。你保重,好好照顧自己。」老友聽了不禁掉淚。

展示書法,眼神發光

我陪爺爺回到他的房間,他拿他寫的書法給我看,話變多了起來,雖然還是喘、盜汗,但眼神閃閃發亮,很有精神。

他的書法寫著:

活著是莫名其妙似又理直氣壯
死亡乃明知必然卻又無勇面對

相見時難別亦難 送君此去何時返
兄弟骨肉連肝膽 期盼早日歸故園

而生病後,他的書法也記錄了心情:

昨尚自信身猶健 今實感覺起床難
病來似知排山快 此刻方知孤獨哀

醫院畢竟是陌生的地方,回到熟悉的環境,爺爺也打開了話匣子:國共內戰時,他是個少年,茫然跟著軍隊來到了臺灣。離開老家前最後一次見到母親,母親將食物用布包好,綁在他身上。母子依依不捨地道別,他邊走邊回頭看著母親,心想:我還有機會見到母親嗎?

戰火連天,顛沛流離,趙爺爺終於在臺灣落腳。他想知道家人的近況,也想讓家人知道自己還活著,然而當時兩岸對立,連通訊、通信都不允許,更何況回老家探親?想家的心情只能隱忍、壓抑。夜深人靜時,他總是格外想家,自問:「我的家究竟在哪裡?」

未盡人子孝道,永遠的遺憾

趙爺爺沒有結婚成家,努力存錢,希望有一天能回老家奉養父母。年復一年,終於等到兩岸局勢緩和,能夠互通訊息,卻得知父母都已去世。當年他隨軍隊來臺前跟母親短暫一聚,竟成永別。他覺得愧對父母,父母生時沒有盡孝,死後也沒有送終,這是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當他知道父母都已不在人世,慢慢開始接受臺灣是自己的家和故鄉了。他的一幅書法,也訴說著對「家」的感觸:

祇要我心中有家  何必在乎家中是否有我
祇要你們心中有我  何必重視我是否在你們羣中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兩岸開放探親後,他曾返回江蘇老家,雖然見到的晚輩都跟自己有血緣關係,但畢竟過去未曾謀面,這樣的親情帶點陌生,感受複雜。

他拿出積蓄幫助老家親人改善生活,回臺灣後也繼續資助。他當年曾想像著自己衣錦榮歸,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現在等於用另一種方式完成心願了。

戰亂造成骨肉分離,不是不孝

一開始我沒有回應爺爺,靜靜聽著,讓他回顧生命、抒發情緒,然後拍拍他的肩。

我看爺爺一直對自己沒有盡孝而自責、無法釋懷,等他說到一個段落,便安慰他:「榮民修路鋪橋,為國家做了很多事,用一己之力,讓人民可以安居樂業。謝謝您為國家的付出,父母也會以你為榮的。」

他紅了眼眶,掉下眼淚,呼吸急促起來。我教他深呼吸,替他擦淚,緩和一下情緒。

我繼續說:「您其實不是不孝,而是為了大我,犧牲小我。大時代的因緣環境造成骨肉分離的悲劇,不是您的錯。而且您現在還在照顧老家的晚輩,圓滿他們的需要,讓他們繼續讀書、生活過得更好,雖然您沒有機會照顧父母,但是也用不同的方式付出了。」爺爺似乎聽進了我的勸慰,臉部線條逐漸放鬆。

看他的情緒緩和下來,我便說:「如果身體已經不允許,就放下一切,不要多想。守住自己的心。」

「我知道自己的時間快到了,能回來看看老朋友,已經心滿意足,沒有遺憾了。」爺爺說。

爺爺叫我「妹妹」,當我是一個可以訴說心事的晚輩,在生命終了前,回顧人生,把壓抑已久的遺憾、慚愧說出來,心中應該舒坦多了。回到醫院兩、三天,就在睡夢中過世了。

無聲勝有聲,聽比說重要

人生際遇有千百種,劇本人人不同。有人像趙爺爺一樣沒有成家,也有人雖然結婚,但跟家人感情疏離,有家卻像無家。

遇到臨終時感慨自己「沒有家」的病人,如果他的情緒還算平穩,陪伴者可以靜靜聆聽,不一定需要一直回應,更不宜評斷或批評。

在陪伴病人時,其實很多時候無聲勝有聲,不需要太多言語,聆聽就是最好的回應,再加上適度的肢體語言,比如輕拍肩膀或拉拉手,往往比說話更得體,更能撫慰對方。

如果對方的情緒激動,甚至大哭、發怒,這時陪伴者一方面可以讓他適度宣洩情緒,一方面可以試著安撫:「我了解你的感受,但這些都過去了。」引導、鼓勵對方回顧生命中正向的事。

心中有歸屬,就是「家」

我也會去了解病人有沒有信仰,有信仰就有家。

我會跟病人說:「不管信仰的是土地公、媽祖、觀音或耶穌都好,心裡想著你信仰的神明,就能讓自己安心。」

我曾遇過一位沒有信仰的病人,她很希望有人陪伴,甚至不讓我離開病房。我給她一本《父母恩重難報經》,經典所在之處,如同佛在。我跟她說:「我可能沒辦法一直在這裡,但這本經書可以陪伴你,就像媽媽在旁邊。」她慢慢安定下來。
「家」不一定是有形的家,它可以在心中,能觸動情感、提供歸屬感,其實就是「家」。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62期

法 鼓 訊 息
法鼓山園區走春祈福 如虎添翼轉好運

過年期間,不少民眾攜家帶眷到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走春迎新,體驗特殊的年節氣氛。祈願觀音殿外大紅燈籠高掛,懸掛一張張祈願卡,訪客歡喜抽取心靈處方籤,祈求諸佛菩薩護佑,也為新年尋求心方向......


念師恩超越自我僧命 《法鼓文苑》第12期出刊

法鼓山僧大表示,適逢創校20週年,20年來,一批批年輕人帶著對生命的探問和無比堅毅的心,走上這條不一樣的路。他們來到僧伽大學後,如何蛻變成為一位漢傳佛教宗教師?本期特輯—「現代青年僧的自我超越」,希望將這條20年如一日的僧大取經路歷歷呈現......

聖嚴法師親述禪修經歷與法脈傳承
新書上市

認識禪的第一本書,使心澄淨,得到真正的自由......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