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972期
2022-8-3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生導師

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
不要因為虛榮讓自己的負擔加重,或連累到家庭,也不要浪費自然資源,這才是正確的消費觀。

在經濟掛帥、強調物質享受的社會,誘惑只會愈來愈多,又有多少人把持得住?聖嚴法師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直陳人性的弱點,只要時時以此提醒自己,不要掉入虛榮的陷阱中,就能過著知足滿足的生活。

■ 文/聖嚴法師

問:近年來,人們的消費觀念改變,許多人信用破產或背負了巨額債務,引發不少社會與家庭問題。這些為了提昇生活水準或個人品味的「需求」,是必要的嗎?

答:現代社會環境、消費觀念與過去不一樣,過去的人只需煩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的最基本需求。現在不同了,開門不僅僅七件事,還可能超過七十件,消費觀念完全改變了。

至於說什麼是需要的、什麼是想要的,確實很難釐清。但是從佛法的角度或是一個有生活智慧的人來看,一定會以「量入為出、量出為入」的觀點做為衡量標準。另外還會思考︰如果沒有某樣東西,是不是就不能生活?還是照樣能夠生活得很方便、快樂、自在?而有了這樣東西,是不是就會讓人看得起,或讓人覺得你很有地位、很神氣?若是如此,就變成了虛榮,表示這件東西並不一定是需要的。

問:現代人受到媒體宣傳的影響,「想要」的東西似乎愈來愈多。若是毫無節制或不自量力地過度消費,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答:現代社會追求時髦,鼓勵大家不斷地消費,甚至鼓勵超出能力的消費。無論消費能力是否足夠,反正先買了再說。

這些流行的宣傳並不一定是對的。確實有些人有資格可以趕時髦,他們的收入高,有能力消費,可是大多數的人並沒有能力趕時髦。如果不顧自己的能力而盲從,那是非常愚蠢的事,打腫臉充胖子不但苦了自己,甚至連累家人。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過清貧的生活,只要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就行了。畢竟現在的環境不一樣,我們要用新的標準,但不要因為虛榮讓自己的負擔加重,或連累到家庭,也不要浪費自然資源,這才是正確的消費觀。

問:現在十分流行一句話:「要對自己好一點!」似乎顯示花錢有理。法師,您覺得這樣的想法適當嗎?

答:自私自利的人只會想到自我,這種現象可以說和動物的本能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並不能說他不對。但是,動物也會為了繁衍而照顧後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只在於延續後代,還在於能否回報社會眾生恩;這樣一想,就不會覺得賺錢應該只供自己使用,只顧犒賞自己,讓自己享受而已。

我們在自然界所取得的資源,是社會共同的資源,也是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共同財產。既然你運用智慧、技術來使用這些資源,創造了財富,就應該分享給社會、後代子孫,因此要省吃儉用,不應該揮霍。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福報,這包括個人的天資在內。譬如有些人天生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樣樣都很強,這樣的人比較容易得到財富。他不一定是靠節省累積財富,而是很輕易就獲得的,我們稱這種情況是有福報。雖然中國有一句古諺:「人找錢困難,錢找人容易。」但是人不只要有福報,還要會創造財富,才能累積財富。

像我的父母都是窮人,他們沒有想過要發財,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可能發財。但是他們有這樣的座右銘:「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也就是說,人若不能「量入為出」,而且沒有節制又沒有計畫,即使財富來了,也沒辦法累積下來。

問:人人都想要擁有財富,而且愈多愈好。難道有了財富之後,就真的沒有煩惱了嗎?

答:我從小就沒有錢,但是我從來不向別人借錢,我的辦法就是不用錢。如果有人向我借錢,我也只能幫他一點點,而且借了之後也不要求對方還。

有一次,我跟我的師父講,我在佛教界裡面是沒有信用的。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向他人借過錢,即使向人借錢也沒有人會借給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很窮,借了之後哪有能力償還呢?所以,我乾脆不向人借錢。

大家都希望財富愈多愈好,但是有了財富還要有計畫。如果用法得當,對自己、對他人、對家人、對社會、對全世界都有用;如果用得不當,反而害了自己。不是有這麼一句話:「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如果一個人喜歡追求時髦、揮霍無度,平日沒有養成勤儉的習慣,手頭愈養愈闊氣,一旦經濟狀況變差,生活就難過了。

所以,有錢、沒錢的時候都要節省,還可以多結人緣。若是哪天變窮了,別人也會願意幫助你,扶你一把。如果是不知節省、揮霍無度,又不與人結緣,當你潦倒而流落街頭時,是沒有人會幫你的。

摘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聖嚴法師法語

所謂心不動或心不污染,
不在於我們對環境的接觸,
而在於我們放不下、丟不開。

◎ 摘自:《禪與悟

本 週 選 讀

人生468期:
省思死亡,積極人生

人生雜誌編輯部


念死無常、思惟死想是佛教中殊勝的修行法門,佛陀曾用四種良馬譬喻四種善男子,警策弟子在老病死面前,要生起怖畏心,如理思惟,把握人身精進修行......

大手印直引口訣30句(二版)


密勒日巴尊者, 第9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透過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師徒之間的故事,讓讀者可以更加瞭解密勒日巴師徒之間殊勝的傳承、清淨的修持與深厚的情感連結,進而能對上師傳授的修持口訣……

素超人選文

在不安中安定生命

■ 文/聖嚴法師

人難免會處於不安心的狀態。當你處在恐懼、憂慮、焦急、緊張、興奮之中,心即不安寧。現今是個競爭激烈、科技處於高度發展的時代,社會經常處於政治、經濟、軍事的壓力下,尚有社會治安、交通事故、環境汙染等威脅,隨時都會使人的生命、家庭和財產毀於一旦。

再加上現今工商社會,人人皆汲汲營營於物欲的競逐,倫理淪亡,親情淡薄,家庭組織沒有安全感,離婚率愈來愈高。很多家庭,更因父母鎮日忙於事業與交際應酬,對兒女疏於關懷,而產生許多行為偏差的青少年,給社會帶來很多困擾。因此,要挽救家庭,必須從個人自己做起,每個人都盡到家庭一分子的責任,便能達到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兄友弟恭的和樂境地。

生命是不安的根源

以個人的生命來說,從出生到死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有絕對的保障,可能生病,也可能意外死亡。我們必須接受這個事實。能夠坦然接受它,也就不必擔心生命的安危與否了。

生命的未來是不可知的,唯有努力維護其安全。再者,有生命就沒有絕對的安全,我們不用擔心安全的問題,但要努力將危險降至最低的程度。自己不製造危險,也不使別人有製造危險的機會,縱然這樣,還只是比較安全而已。因為人沒有不死的,生命的本身,就是不安全的根源。抱持這個看法,才能從不安全的環境中,把心安定下來。

人要修行,要將身心安靜下來,赤裸裸地、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心理活動。在修行的過程中,才會發現自己的心很亂、很不安靜、很不清淨、很不寧靜。當看見自己的內心問題時,不要沮喪,而是運用禪修的觀念和方法,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生起慚愧、懺悔、感恩心,心自然會慢慢地安定與清淨。

心如明鏡

一般人必須透過禪修,將散亂的心,一次次地練習,就能漸漸地達到安定與清淨;而禪修的層次是從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最後達到無心。真正的安心是無心可安。無心狀態是入定,但不是普通世間定,此時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移動不移動的問題。譬如一條蟲在地上爬,你看到牠是在爬,但你的心不會跟著牠爬。也就是說,任何事情照常發生,但你的心,不會跟著起作用、生分別。

此時的心,就像鏡子,鏡面能反映一切從它前面經過的事物,鏡面本身卻不會受影響,永遠不會跟著任何事物的移動而變動,也不會留下任何事物的痕跡。無心便是心不動,也不留下任何現象。正因為心不動,所以對於一切現象,都能如實地反映;又因為不留痕跡,所以對於反映的現象不會重疊混淆。

正因如此,無心可安的人,沒有煩惱的衝動,卻有智慧的功用。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的禪式管理學

延伸閱讀:

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的禪式管理學

聖嚴法師


人生中的課題,
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對錯分明的是非題。
只要環境因緣一改變,
相同的題目,可能就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最 新 消 息
萬法心光現靈源 開山紀念館特展《星燈》說法脈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開山紀念館繼「走進東初老人的傳承與家風」展出後;再度於2022年7月,全新策畫「萬法心光——靈源老和尚紀念特展」,盼藉此詳述創辦人的兩位恩師之生平及修學法門,開啟大眾慈悲與智慧的寶山......


禮寶懺修大菩提心 7/31農禪寺將直播梁皇法會

邁入第26年的農禪寺「梁皇寶懺法會」,將於7/30下午3點半起進行灑淨、安位;7/31起透過網路直播,並禮請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為大眾開示;8/6上午8點至中午圓滿齋天儀式後,於下午3點至晚間10點舉辦瑜伽焰口法會......

《祝我生日快樂》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學習同理心】愛搗蛋的小虎,會有人幫他慶生嗎?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