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970期
2022-7-20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間淨土

不要只是抱怨,要處理抱怨
如果大家對於抱怨,能用平常心坦然接受,並且妥善處理,就能從中得到成長,而不是傷害了。

文 / 聖嚴法師

「抱怨」是從家庭到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現象,也是正常現象。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互相抱怨,雖然父母疼愛子女自不在話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親看到孩子不聽話,可能會在父親面前說:「這孩子像你一樣,脾氣那麼壞,怎麼教都教不好,你要好好管管他。」像這樣的言語,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不愉快。

人都是在生氣之後才會抱怨,所以抱怨的內容多半聽來刺耳,不只被抱怨的人不舒服,就連抱怨者本身也一樣不愉快。會抱怨,主要是起因於對人事物的不滿,但是,世間不如意事本是十常八九,光是抱怨並不能讓事情如意。

一般人在聽到怨言後可能會想:「我對他這麼好,他為什麼還不滿意?我好心替他處理問題,結果他卻反過來抱怨我,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種想法只會讓自己愈想愈氣憤。如果能將抱怨視為正常現象,被抱怨的人或許就不會太痛苦;否則別人一抱怨,便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痛苦也會像滾雪球一般,愈來愈大、愈來愈沉重。

如果又能換個角度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說的可能真的是自己的過失,他抱怨得其實很有道理,可以幫助我看清自己的盲點。

更何況人人都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可能沒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抱怨。雖然別人的煩惱不一定是因你而起,但是別人把你當成出氣口,負面的情緒透過抱怨而得到舒緩,你也等於幫了他的忙。

其實當不滿的情緒出現時,可能是別人的問題,也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或是大家都沒有問題,只是有人誤傳了一句話,使得別人口出怨言。遇到這種情形,應該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為自己著想,並且做到:一、不要抱怨別人;二、接受別人的抱怨;三、傾聽別人的抱怨。也要像孟子所說的「君子聞過則喜」,不但不要難過,甚至要更歡喜,因為別人願意向你抱怨,表示對方還看得起你。

另外,有些人一聽到抱怨後,認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便自築高牆,對別人的反應不加理會,這樣反而會激怒對方,以為你放棄了和他的友好關係,打算絕交。如果到了這個地步,問題就更難化解了。

所以聽到抱怨時,要有適當的處理措施,以免又進一步產生誤解,而且對於輕重不同的抱怨,處理方法也不同。如果聽到的是輕微的抱怨,只要點點頭,表示你知道了就可以了,因為對方只是希望你聽到這樣的意見而已,不一定要給予任何回應。

至於嚴重的抱怨,則一定要有所回應與處理,如果是對方誤解了,一定要找對方協調、懇談,讓他了解事實真相。如果是對方因為你的作為不符合他的期待而產生抱怨,則一定要告訴他,你會努力改善與處理;如果處理的結果還是不能讓對方滿意,也要讓他知道你已經盡力了,你的能力在目前的狀況下,只能如此,希望對方能夠諒解。

如果大家對於抱怨,能用平常心坦然接受,並且妥善處理,就能從中得到成長,而不是傷害了。

摘自:《從心溝通

聖嚴法師法語

自心不受外境所困擾,便是解脫;
不被貪瞋等煩惱所染,便是淨土;
不戀生死不畏生死,
雖在生死即同涅槃。
若能面對任何境界,
不起取捨欣厭之心,就是解脫自在。
如果仍有解脫道可修,仍有淨土可生,
仍有生死可了,
便在堅固的執著之中,
豈有真正的自在解脫?

◎ 摘自:《拈花微笑

本 週 選 讀

幸福告別︰
聖嚴法師談生死關懷(大字版)

聖嚴法師


善終並不一定就是無痛、無病的往生,有病有痛也可以善終,只要觀念正確、正念分明,臨終可以很莊嚴也很有尊嚴......

愛,無所不在


皮姆.凡赫斯特


以兒童的視角探討死亡,讓心愛的親人不會因為時間而淡忘,而是隨時隨地圍繞在孩子身邊,溫暖他們哀傷的小心靈......

素超人選文

貪為苦本

文 / 聖嚴法師

貪欲是一切痛苦的原因。貪欲的意思是人家有的,渴望著自己也有;已經有了的,還想要得更多。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取得基本的生活所需,不名為貪欲;只是想要而超過需要,便叫作貪欲。人的欲壑難填,不僅追求五欲的當下享受,還想擁有更多五欲的資產,以備永遠享受,那就會產生患得患失的痛苦了。譬如一男一女的婚姻組合是需要,不會造成太多問題,兩男一女的感情會有麻煩,兩女一男的感情也會有糾紛。在物欲方面,凡是過了分的追求和占有,都是貪欲,不僅造成心理的負擔,也為人間的倫理所不許,不但造成他人的不便,也為自己帶來痛苦。

許多人覺得,為自己謀取名利、財產和愛情的滿足,是人人都有的基本權利,也是鼓勵人力爭上游的動力。所以人的貪欲,能給自己帶來享受以及安全的保障。其實貪欲心愈重的人,愈沒有安全保障,為自己帶來的不是安樂,而是不安和痛苦。擁有的愈多,愈需種種的安全設施,安全設施的需要愈多,即表示著沒有安全。所以物質方面的少欲知足,能為你營構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處境。少欲不是什麼也不要,而是有的多也知足,有的少也知足。知足不是懈怠懶惰不事生產,而是安於自己能得到的和所得到的,並且常常有餘裕,分享給他人。

若把貪欲的念頭及行為,從少欲知足而進步到離欲無欲,苦的原因就沒有依止了,也不會為自己製造苦惱,為他人帶來困擾了。好比樹倒了,棲息於樹上的猢猻就散了;蜂房廢棄了,蜜蜂也不見了。古代的智者、賢者,安貧樂道,而且還能濟世利人,便是少欲知足的結果。乞丐武訓,一無所有,卻能創辦義學。出家人一切屬於十方,沒有私人財產,但在自修自利之外還能利益他人。多貪多欲的人,縱然富甲天下,還是無法滿足,等於是個窮人;經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無虞匱乏的富人。貪欲重的人,表面上可能擁有很多的財富,其實他們擁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非幸福的靠山。

當然,擁有名位財富,並不即是痛苦的根源,如果貪欲不已,不擇手段而唯利是圖,便是諸苦的原因。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智慧100

延伸閱讀:

智慧100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將佛經中的偈語,
轉化成簡短易讀的篇章,
融以現代生活中的事例,
展現出歷久彌新、寬廣自在的智慧……

活 動 頭 條
解密自己的元宇宙 法鼓山「關懷生命論壇」歡迎報名

法鼓山2022關懷生命獎頒獎典禮暨論壇」即將於9/18(日)下午1點30分,於臺北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舉行。誠摯邀請社會大眾上網預約報名參與,名額有限,網路報名者當天憑QR CODE或簡訊就能免費入場......


流轉學佛的幸福光影 方丈和尚訪臺東信眾

在布農族兒童嘹亮歌聲中,東臺灣上百名僧俗善信歡喜踴躍,迎接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率同護法總會副總會長李子春等一行,專程前往聆聽信眾的成長分享;方丈和尚並將首度在臺東主持祈福皈依,接引鄉親入佛門,為成立半個世紀的信行寺,再添一道幸福光影......

《平安最幸福》 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果暉法師分享日常生活的幸福之道,及實用的修行要領……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