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68期
2021-12-16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入世慈悲、出世自在的最佳菩薩道指南。

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大字版)

聖嚴法師


維摩詰,是佛教徒最敬重的居士典範,
他與我們同樣過著入世的生活,
卻讓所有紅塵修行者,
看見人間淨土的曙光……

修行佛法不出福慧二門

六度萬行即是福慧二門: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佛國品〉第一

六度之首是「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分內外,內財是身體,外財是眷屬及物品。法是佛法的道理及修持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的方法。無畏是以慈悲心,使眾生脫離怖畏恐懼。若能於自己修學佛法的同時,也以身示範,做義工,出錢出力出時間來護持三寶,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便是三施並行,自利利人。

「持戒」是不應該做的不要做,應該做的非做不可,包括身、口、意三業,基本原則是五戒十善,細分則有三皈、五戒、八戒,為在家戒;沙彌戒、比丘及比丘尼戒,為出家戒,尚有出家菩薩戒及在家菩薩戒。六度中的持戒,是由約而繁的一切戒。

「忍辱」就相當難了,我們所謂的忍辱是對一些不應該接受到的侮辱、欺負、打擊或是莫名其妙的誣衊毀謗,能夠予以容忍諒解。很多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一旦受到破壞,是非常痛苦而不能忍受的事。可是做為一個佛教徒,做為一個菩薩行者,「忍」卻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是小的折磨要忍,大的衝擊也要忍;刺激要忍,誘惑要忍;痛苦要忍,享樂也要忍;失敗要忍,成功也要忍。唯有能忍才是最大的福報,不能忍者,好事會變成壞事,小禍會變成大禍,甚至變成殺身滅族亡國之禍。

「忍」並不等於逆來順受,而是盡可能不要以正面衝突,不要以牙還牙、以暴抑暴,要想辦法迴避,減少雙方的損害到最小程度。柔能克剛,鋼刀雖利,用之不當,容易缺口折斷;水勢很柔,落地之後則無孔不入,你砍它一刀,它斷了以後馬上又接上。所以最柔的反倒是最強的。

菩薩的力量建立在慈悲,慈悲的精神,並不等於忍辱;面對眾生時,若能忍辱,也是慈悲的心懷。慈悲是一種包容、接受、涵蓋,能夠把所有的人,不論是敵人或親人,不論相識不相識,全部看作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當你遇到惡人敵人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往往是來加害你的,讓你痛苦,而你還能包容他,就叫忍辱,是菩薩行者。忍辱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對方,因為不忍辱必然兩敗俱傷;忍一時不但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對方,是故忍辱在佛法裡是非常地重要,它是一種表現智者風格及仁者心胸的美德。

忍辱的相似名詞是退讓,並不是懦弱。退讓是不直接跟人逞強,改以繞一個彎轉走出路來,或是向下挖一個洞開出一條路來,或是往上翻越一座山嶺伸展出一條路來,總之是不直接跟他人起衝突,但還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很多人把忍辱當作逆來順受,這是錯誤的。我一生之中常是一個失敗者,常常遇到鬼擋牆,但我不會向鬼的懷抱闖去,讓他抱住跑不掉,我會採取迴避的方式,過去就沒事了。因此忍辱和精進,也是相輔相成的。(摘錄)

(本文摘自:《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大字版)

【法會修行用品展】心淨 淨土近
新書上市

人人都是安定的力量......

精選書摘

這裡是人間,這裡是淨土

如果從心淨則土淨的觀點來看,念佛行者當下心淨,達到一心不亂或是念佛三昧,則能在當下觀想到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此時,娑婆穢土成為極樂淨土。

■ 文/陳劍鍠

我的淨土觀念,是有層次的不同,而沒有一定的方位差別。人間淨土是最基本的,然後是天國淨土,還有他方佛國淨土,最高的是自心清淨的自性淨土。——聖嚴法師

為何這裡是「人間」,這裡也是「淨土」?

我們每個人雖明白生活離不開人事物,且有各自須面對的問題,但是不見得能夠妥善處理。我們生存在這個「人間」,對人間事務似乎熟知,但熟知不等於理解。因此,敏銳性較強的人便會思考在「人間」的存在問題,如何把握和領悟「人間」界域的種種事物,讓「人間」的維度盡可能地達到「淨土」的高度。

在佛學裡有一種教說,即在此方的「人間」與在彼方的「淨土」,二者不同,因此,要厭離「此方」人間穢土,欣求「彼方」極樂淨土。這種「此」與「彼」的二元講說,是為了順應眾生的根機而施設,因為絕大部分的眾生在空間的理解上,須給予方向與距離的說法,他們才能有所依止,不致迷茫。因而,祖師大德教導我們遠離「此方」的娑婆世界,直趨「彼方」的佛國淨土,「指方立相」的教說於是產生。這個教說的真正用意,在於教導凡愚眾生對空間距離做出取捨,亦即取「彼」捨「此」,一直無窮地取捨下去,直到最終,則到達究竟,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不取不捨即是平等心,遠離了分別「彼」與「此」,轉移了二元對立,獲得平等住。此時的境界是心性開解,生機盎然,自由自在。

依據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典教示,如《阿彌陀經》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離我們娑婆世界很遠,要經過十萬億佛土才能到達。不過,在《觀無量壽佛經》又說:「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為何世尊會告訴韋提希夫人,阿彌陀佛離此不遠?因為心可包太虛、能量周沙界,所以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離此不遠,皆在我們的心念之中。如果從心淨則土淨的觀點來看,念佛行者當下心淨,達到一心不亂或是念佛三昧,則能在當下觀想到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此時,娑婆穢土成為極樂淨土。(摘錄)

(本文摘自:《禪淨何爭?: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與體證》)

延伸閱讀:

禪淨何爭?: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與體證

陳劍鍠


探源聖嚴法師的人間淨土,更綜觀聖嚴法師的禪修與淨土法門的實修方法,讓人確信一念心淨、一念成佛,不是理論空想,而是能夠確實體現美好生活的人間淨土!……

當 月 選 書

動物大車拼

陳辰、張振松


森林裡的動物們向巫婆婆發出了賽車戰帖,一路較勁互不相讓,一場比賽,碰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狀況:塞車、違規、大迷路……,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無常」......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艾蜜麗弗利德


親人逝去,往往使孩子感到既悲傷又困惑,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本書從孩子的視角出發,用幽默的圖文,解答孩子對死亡的疑問......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