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67期
2021-11-18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超越只管打坐、超越如夢似幻的世界,直探禪法心要。

以心觀心:默照禪要領

吉伯‧古帝亞茲


吉伯‧古帝亞茲為美國法律博士(UCLA)、執業律師,
得聖嚴法師傳法成為法子,
以契合現代人的方式指導禪修,
教法精闢幽默、直指人心……

是心在觀心

只管打坐,默照的中繼

我希望各位把正見實際運用在修行上。要明白,是心在觀心。

我們可以用不同方式來介紹默照,我知道聖嚴師父介紹默照時,是將默照分成三個階段:一開始先掌握方法,接著進入統一心,最後實際體證心。

這種方式既好也不好。優點在於,對於修行的進程如何,我們能有個概念。缺點則在於,這會限制我們,以為非得經歷某些階段不可。對我而言,修行時若能真正運用正見,就能像六祖惠能一般頓悟。

我第一次參加禪七時,在短短三十分鐘之內,對一切徹底改觀,從原先身體的痛和心裡的苦,轉變為不再為自己,而是為他人而修行,這就是所謂的頓悟。我不是說我已經開悟了,而是想表達頓悟的歷程就像這樣,在座的每一位都可以在彈指之間,實際體證心的本性。

臨濟禪師也告訴我們,不要心外求法,不要把別人捧得高高的,認為自己永遠無法高攀。只要每一天、每一支香、每一分、每一秒,你都懇切地修行,絕對辦得到。只管打坐,只是修行路上的一個中繼站,最終還是要繼續前進。我們只是藉助這個抽象的參照點,朝默照前進。

能夠正確掌握方法時,身體會彷彿消失了一樣。最後,整座禪堂感覺起來就像是我們的身體,同樣地,這種覺受既好也不好。這是統一心,能到達這種境界很好,但不要停在那裡。

採果子的時候,不要只是伸手摘下那些掛在低垂枝條上的果實,就感到滿足了。統一心依然屬於意識的層次。我們不該停留在統一心上,而要繼續覺照,看穿統一心。在統一心的階段,自我幻化成禪堂,有了這個你給它的藏身之處,當然不容易發現。我們要離開對心的概念,實際去體證心。(摘錄)

(本文摘自:《以心觀心:默照禪要領》)

2022主題年【大菩提心】
新書上市

祝願彼此~新年快樂,福慧滿人間!

精選書摘

唯識

這「生生世世精進學佛」就是持續不停地修,但修什麼呢?當然是修心——把染汙的心修成清淨的心,亦即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轉俗成聖。

■ 文/許洋主

人類不但認定萬物分成精神和物質二種存在,而且分別視此二種為實體;更進而以為:做為人類認知對象的外界事象,包括人類的身體,都是獨立於人類的精神(內心)而儼然實際存在於外界。對人類而言,這是沒有絲毫可疑的常識。

然而,早在三、四世紀,印度有一群思想家對這常識提出質疑,並持續論證它是錯誤的,這些思想家主張「一切唯識」。從字面來了解,唯識的意思是「只有識」,而「識」廣義地說,就是「心」,亦即眾生全部的精神活動。因此,唯識思想也可說是唯心論。其實,在佛教,不論哪一個宗派或在哪一個時代,常保持唯心論的傾向。

斷惑、業、苦,轉識成智

佛教認為:人生在世,時時刻刻遭受種種痛苦折磨,所以「從苦解脫出來」,亦即「離苦得樂」,成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這樣了解佛教過於簡單,不算徹底完全,其中有所跳脫。實際上,佛教非常強調因果,即原因和結果。在佛教,苦被視為果,但若從苦果推究苦因,則受苦的原因是造作惡業;反過來說,若不造作惡業,受苦的原因自然就不會成立。那麼,眾生為什麼要造惡業讓自己受苦呢?大哉問!這一切應歸罪於眾生的無明——煩惱。

佛教的因果論不是單線、單向的,而是多層次的。眾生受苦是造作惡業所致,而惡業本身也可說是果;它是煩惱(惑)這個原因所造成的結果。由此可看出:佛教中有「惑、業、苦」一系列的思想。若做更詳細的推究,則如「惡業」可視為因的一面和果的一面,惡業之前的「惑」和之後的「苦」亦然。

佛教說人生是苦,但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往前尋找時間的起點,不斷地往前推,總是很難確定它落在何處,但終點是可以期待,即生生世世精進學佛,必有成佛的一天,而那一天也就是「惑、業、苦」徹底結束的時候。這「生生世世精進學佛」就是持續不停地修,但修什麼呢?當然是修心——把染汙的心修成清淨的心,亦即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轉俗成聖。至此不得不說,唯識思想比其他佛教宗派更具有唯心論的色彩。(摘錄)

(本文摘自:《唯識關鍵字》)

延伸閱讀:

唯識關鍵字

許洋主


聰明學唯識的妙法,
就是認識「唯識關鍵字」,
由梵文原意,直接掌握思想核心!
不論煩惱有多少,一眼看透!……

當 月 選 書

話頭禪指要

釋繼程


話頭禪的方法非常簡單、非常單刀直入。主要可分成三個層次:念話頭、問話頭、參話頭。念話頭、問話頭,主要為保持身心平衡和身心統一;參話頭,則是明心見性的悟道工夫......

一行禪師講《心經》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即用「雲=紙」點出何謂「相即(互為緣起)」。沒有雲,就不可能有雨;沒有雨,樹木無法生長;沒有樹木,我們無法造紙。雲,是造紙所必須......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