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66期
2021-10-21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一句話頭,直指人心!終能參破謎團、明心見性。

話頭禪指要

釋繼程


要讓話頭與心統一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就平和、放鬆地念它,幫助我們攝心,讓話頭成為我們用功的一個境。我們總是把心收回到話頭上,把話頭與心放在一起,跟它相應……

生活中隨時提起話頭

我們在用功的階段,工夫之所以那麼容易就散掉,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想要讓工夫持續,這並不是說回到平常生活時,也需要像在禪堂般用功,現實生活有現實生活的模式,我們一定要慢慢回去適應;工夫還是要用,回去自己安排些時間,把打坐當作每天都要做的一項重要的功課。

其實回到家還是可以提話頭,這跟我們念佛的情況一樣,有時候走路時輕輕地問:「走路的是誰?」或者「什麼是無?」就像念佛一樣提一提,雖然是散心用功,但還是可以用心或專心地念,這種方式不一定要跟著它一直念,只是你隨時把話頭提起來念它幾句,任何一個時刻想要提起就提起來,不管在做任何事都可以。這就是保持話頭與心聯繫的方法。你的心一直都保持在提話頭、念話頭的情況,你對話頭就會漸漸較為熟悉,這是我們平時都可以用的方法。

當然我們也知道這個方法不能太過密集地用,打坐或身心放鬆時,可以把話頭提起來念,但就是用「念」的方式,主要是保持你跟話頭密切的相應,當你進到禪堂用功時,就會很熟悉這方法,這樣你就能夠更好地用功。

我們還是要提醒大家,不要認為自己是在重複地念,包括念佛時,不要以為自己是在重複念佛號;我們每念一個話頭也不是在重複,雖然是同一個佛號、同一個話頭,可是念的因緣每一個都不一樣。當你念久或念多以後,你就會熟悉;如果你重複的話,就變成慣性。慣性與熟悉不一樣,熟能生巧,習慣不能生巧!

我們每一次在用方法時,都用心地用、熟悉地用,它就會有覺照的心;你每次在做一件事,都有覺照的心在做,就會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很多同學在密集課程時,會發現工夫用不上去,那是因為你把方法變成了慣性;所以每次都必須提醒大家,在做的過程都必須用心的察覺,用方法也是每次都不一樣,所以每一次你都要用心把過程做好,直到很熟悉,你會更善巧地用它;如果不是,你只是在重複那個過程,在沒有覺照的狀態去做而已,這樣我們就常常重犯我們的錯誤,沒有辦法去改進。

在用方法時,因為用心而覺照,也因為用心而對方法愈來愈熟悉,當方法熟悉以後,它就更容易運作;所以不管在禪堂或回到家中,也都一樣要常常做這功課,把自己學會的方法繼續用上去,這樣工夫才能夠持續;如果你的工夫能夠成片,那就更加容易再繼續深入。

(本文摘自:《話頭禪指要》)

法鼓文化26週年慶開跑!
新書上市

法鼓書籍、影音、鈔經本|全面78折,任選5本69折!……

精選書摘

少欲無為

佛說的少欲,不僅是少一些欲望,實際上是把貪欲少掉的意思;對於聖者無欲名為離欲,對於凡夫賢者尚未離欲,亦當「少欲」,故於《涅槃經》中有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

■ 文/聖嚴法師

「少欲無為」,是緊接著前一項的修習四念住觀而說,因為修四念住觀是為達到離欲而得解脫的目的,故在修習禪觀的同時,必須要以少欲的心理建設來配合,否則「身心」會被多欲多求的苦惱所困擾,就會與成為離欲阿羅漢的目標背道而馳而不得自在了。

《佛遺教經》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和這裡所說的「多欲為苦」是一致的。經律論中所講的欲,原則上是五根對五塵而產生對五欲的渴求、享受、占有,進而貪得無厭。五欲主要是指色、聲、香、味、觸,具體的說則為財物、男女、名位、飲食、睡眠等。

多欲多求的人,永遠會為了不能滿足而苦惱;在追求欲望時,往往會有求不得苦,一旦追求到手而正在享樂之時,又會為了不能每一項都滿足和永保不失而憂愁苦惱,又會擔心好景不常,或者恐懼遭遇他人的明爭暗奪,那就是愛別離苦及怨憎會苦了。

如果往未來世的因果報應來看,多欲之人,追求五欲之樂,往往損人利己,此生死後,便受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果報之苦;如果是追求五欲之樂,但不損及他人,甚至也以五欲和他人共享,來生即於欲界的人間天上,享受欲樂的福報,福報享盡,還受苦報;如果貪求定樂,執著定境,死後即於色界、無色界的禪定天上受生,當定力退失時,還受生死流轉的苦報。所以經文要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因此,世尊在經律中,處處說少欲少惱是離生死之苦的主因,例如《佛遺教經》說:「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佛說的少欲,不僅是少一些欲望,實際上是把貪欲少掉的意思;對於聖者無欲名為離欲,對於凡夫賢者尚未離欲,亦當「少欲」,故於《涅槃經》中有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

至於「無為」,是不假因緣造作,不屬生、住、異、滅四相的,即是佛的法身、涅槃,也是諸法的法性、實相、真如;在小乘的《俱舍論》標列有三種無為法,大乘的《唯識論》說有六種無為法。這段經文說「少欲無為」,是指若能少去欲求的生死法,便證涅槃的無為法,不再接受生死疲勞之苦,而從有為的身心獲得「自在」解脫。(摘錄)

(本文摘自:《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講記》)

延伸閱讀:

佛陀遺教:
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講記

聖嚴法師


佛遺教三經,是佛陀最後的付囑,是僧俗四眾生活與修行的方針。沒有艱深的理論,只是非常簡潔地開示修行方法,且文辭簡約、方便誦持……

當 月 選 書

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的禪式管理學 (大字版)

聖嚴法師


人生中的課題,往往不是非黑即白、對錯分明的是非題。只要環境因緣一改變,相同的題目,可能就有截然不同的答案。聖嚴法師的禪式管理學,讓我們的心不再充滿堅硬的對立......

爺爺是怎麼消失的?


葛洛莉雅.戈拉內爾


陪伴我們度過沮喪、失落的時刻,也看見生命消逝的必然和新生成長的喜悅。無論「失去」什麼,永遠不要忘了微笑!而我們總會「找到」新的盼望......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