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64期
2021-8-19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寬謙法師解讀《心經》,首度出版!

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

釋寬謙


分享從《心經》得到的轉變和法喜,
希望大家都能拾起《心經》,放下心事,
以經文來觀照現實人生的般若智慧,
一定能轉煩惱為菩提,心開意解……

從十二因緣看生死流轉

十二因緣法,所談的就是我們生死輪迴的現象。十二因緣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我們可以從其中明白自己為何會不斷地生生死死,無有盡期地一再輪迴。

我們這一輩子生命的流轉,是從何開始的呢?是承接過去無始劫的「無明」(惑)與「行」(業),緣生出今生業報身的苦果,為何說苦?就因為無常故苦,為何無常?因為今世緣生根身,終究必然要面對緣滅的死亡,因為緣生緣滅而感受到無常故苦。今世的正報身,從前世的第七、八兩識的「識」投胎轉世開始的,於是結合父精母血,成為具有生命力的物質,名為「名色」,成長為未來的身心,名成長為心,色成長為身。

過程中,這個有生命力的物質體,逐漸形成身軀與頭及四肢手腳,然後更精緻地長成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與身根及意根,也就是「六入」,等待根身成熟而出胎。於是六根、六境與六識三者和合而生「觸」。「觸」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開始,通常我們把呱呱落地的那天當作來到這世間的生日。如果更精確地看待生命的開始,應該是「識」去投胎的那一剎那,生日應該推到九、十個月之前受孕的日子。

「觸」之後就是「受」,這是我們重要的修行關鍵,是來自第七識自我意識很強烈的習性,第七識不但承接著過去,也同時開啟了現在,乃至於影響著未來。「受」簡單說,感覺遲鈍和敏銳是非常主觀的,常常用神經線大條或小條來形容。人生態度比較豁達的人,神經線可能比較大條;感情比較纖細的人,神經線往往比較小條,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就覺得受不了,這和過去的宿世習性有關係。人往往在「受」之後,立刻起心動念,喜歡的樂受,就生起貪,不喜歡的苦受,就生起瞋心,如此一來容易迷失修行方向,所以「受」是修行的一大關鍵,它的可意與不可意是非常主觀的。

我曾聽惠敏法師說過:「Just a feeling, not my feeling.」這句話很有意思,我們要告訴自己,這只是一種感受,不要強烈地當作是我自己的感受。如果我們只能主觀地感受,就會影響後面「愛、取」的生命連鎖反應。

總之,今生由「識」來投胎,形成「名色」、「六入」、「觸」、「受」,這都是過去世的惑(無明)、業(行),形成今生的苦果。今生又因「愛」、「取」的迷惑,繼續造業的「有」,連結到未來「生」與「老死」的苦果。這就是三世兩重的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中的兩重惑、業、苦,組織成我們生生不已的生死輪迴,也就是十二因緣的流轉門,亦如環之無端。(摘錄)

(本文摘自:《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

《日韓佛教史略》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聖嚴法師獨特的文筆見地,一窺日本、韓國佛教史……

精選書摘

執著與堅持

經過內化、整理、整合,把執取轉化成為生命智慧,然後分享給別人,而別人也從中得到共鳴,甚至獲得激勵,這個時候就不再只是執著在自己的苦上,而是轉化變成對人有幫助的事、對人有幫助的人。

■ 文/楊蓓

我有一位學生快八十歲了,他一直非常希望可以讀到高學歷、好學校,卻屢屢挫敗。他好像每一次要去考試就出車禍,單單車禍撞斷腿就經歷了三次。所以,他這輩子撇開別的事不談,光光學習這件事就非常坎坷,那已經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了。他認為自己的業障很重,後來就專心學佛,希望消自己的業障,下輩子不要再這麼坎坷……。

不過,他雖然覺得自己的業障重,可是絕不放棄,一知道可以報考法鼓山的研究所,就來報名了。第一年沒有考取,第二年又考,終於進來了。不過,他只上了我第一堂課就說:「老師,我已經快八十歲了,耳朵不好、眼睛也不是很好,可是很想要讀書,很擔心跟不上進度。」

因為我教的是生命敘事,於是跟他說:「沒關係,你就跟著聽。你跟其他同學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你有非常豐富的生命故事。所以,你就盡你所能地把你的生命故事,和那些年輕的同學分享。」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他的命運非常乖蹇。我覺得他的確跟不上進度,我講的很多內容他可能也聽不懂,可是他很努力分享、很努力整理、很努力參與。後來他講了他的故事,我聽了非常佩服,我跟他說:「哇!真厲害,你終於念到研究所,高學歷耶!」他就說,如果他不堅持的話,可能在他的生命歷程當中,就沒有太多可以開心的事。

這位學生是堅持,還是執著?

如果照我前面講的標準來看,他是執著,而且還是執取。可是,當他開始跟人家分享他自己的生命歷程當中所遇到的困苦,以及怎麼樣超越每一個階段的時候,他的故事變成可以激勵別人,返身關照自己有沒有同樣的勇氣和毅力。這個時候,他的執著就變成是堅持。

所以,執著、執取,其實是可以轉化成堅持的。

我也是聽到這位學生的故事以後,才意識到我把執著跟堅持二者變成是對立的,可是它們很可能是可以互為表裡的,而不是一個截然劃分的狀態。

堅持人生意義和價值

如果一個人能在他自己的執取歷程中,經過內化、整理、整合,把執取轉化成為生命智慧,然後分享給別人,而別人也從中得到共鳴,甚至獲得激勵,這個時候就不再只是執著在自己的苦上,而是轉化變成對人有幫助的事、對人有幫助的人。

人們常說:「要愛你所選擇的。」我覺得不需要到愛,不然可能又變成執取,而是知道自己處處都有選擇的主權,並且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知道在不得不的情況下,自己仍然有選擇。甚至連接納現況,都含括在選擇裡。

以那個老學生來說,他每次摔斷腿就需要療養,學業很可能中斷,也可能因此需要改做其他的事,可是他就是很執著念書這件事。所以,當他的腿摔斷了,一方面不得不接納這個現況,可是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仍然可以有選擇。所以,原本他只是在一個小我層面上做選擇,當這個小我慢慢轉化了以後,他還是在選擇,譬如說選擇跟人分享,這時候,他的生命歷程就會變得源源不絕,好像活水一樣。於是,變成是堅持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這樣的學生讓我覺得,到了我這個年紀教書是挺有意思的,那是一個用生命來啟發生命的過程。(摘錄)

(本文摘自:《翻轉人生的禪機》)

延伸閱讀:

老實是禪

釋繼程


禪修是愈修愈有滋味,還是愈修愈感乏味?
禪坐看似寂靜不動如山,
內心其實波濤洶湧……,
老實面對自己,依法調心,
人生百味好禪味……

當 月 選 書

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講記

聖嚴法師


佛遺教三經,是佛陀最後的付囑,是僧俗四眾生活與修行的方針。沒有艱深的理論,只是非常簡潔地開示修行方法,且文辭簡約、方便誦持......

達賴喇嘛說止觀: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三個錦囊

比丘丹增.嘉措, 比丘尼圖丹.卻准


懷有證得解脫或正等正覺的發心,如此三增上學才會帶來出世間之果。這是達賴喇嘛尊者帶領我們步上解脫道的第三個錦囊妙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