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63期
2021-7-15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一窺佛教義理嚴密體系之堂奧

佛法綱要:
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

聖嚴法師


《佛法綱要》是修行成佛的根本。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如實觀照、如實行履、如實發願,終能斷煩惱、解脫而成佛……

什麼叫作波羅蜜?

佛法是從理論的方向來認識,以及從實踐的方法來體驗。分成基礎的佛法和發展的佛法。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並沒有小乘和大乘的佛法之分。而是在佛涅槃一百多年之後,才有小乘部派的佛教,又經過三、四百年,有了大乘佛教的出現。然而,大乘佛教看部派佛教,甚至於原始佛教,都認為是小乘佛教,這是很不公平的。

以大乘佛法的立場來說,修四聖諦、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四攝法及六波羅蜜的,才是大乘的佛法。其實,在原始聖典《阿含經》中,可以看到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同樣也有六度。因此,六波羅蜜的名詞並非大乘佛教專用,而是在基礎的聖典裡就有。

因此,雖然是有大乘及小乘的說法,可是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的法門,並沒有分別,問題在於是否發了無上菩提心。如果只是準備在這一生或少數的幾生之中,完成解脫道而進入涅槃,這是小乘思想。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即使進入涅槃,也是不來不去的;既不貪戀生死,也不厭離生死。像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都是沒有準備成佛,而是永遠做菩薩,永遠度眾生;這跟僅僅發願在修行之後,得解脫,入涅槃,是不一樣的。

但是,也有兩種人並不想離開這個世間。一種人是認為世間太可愛、太有趣了,有男有女,吃喝玩樂什麼都有,好享受、好快樂,捨不得離開,事實上,捨不得是辦不到的。另一種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他看到這世間上的人,不清楚什麼是苦?什麼是煩惱?還在彼此互相傷害,於是他要幫助所有眾生,將他們從醉生夢死的煩惱之中喚醒,甚至在最後一個眾生未醒之前,也不成佛。

事實上,除了六度之外,只要是無為無漏、有為無漏的佛法,都叫作波羅蜜;所謂無漏,就是無我的、無私的。而三十七道品、四聖諦,就是讓我們從煩惱的娑婆世界,度脫至永無痛苦的涅槃,自然這也是波羅蜜。但是,站在大乘菩薩道的立場來看,只度自己是不夠的,必須要度一切的眾生,這才真正叫作波羅蜜。

除了少數人,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只會考慮先度自己。有一次我講到六波羅蜜,一位居士聽到我說要發無上菩提心,就對我說:「師父!我已經是自顧不暇,連自己都幫不了,還叫我發願心去幫助人,請您還是給我一個方法,讓我先得到解脫就好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吧?

依佛法的觀點來看,如果只是用自利的方式來利益自己,得到的利益不僅很小,而且是不可靠的,但是用利他的方式來利益自己時,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大最可靠的。

諸位都有家庭,如果你在家裡是一位非常自私的人,占盡了所有的好處,那麼,你與家人的關係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地,如果你能處處考慮到、照顧到家人的福利,使他們的生活快樂及幸福,此時,你在家裡也一定是受到歡迎、受到照顧的。

佛法主張,以度人來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因此,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可是著手的方法和著眼點都是在度他人。六度是什麼?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以此六種修行的方法,來破除二種我執而斷二種生死之此岸,度越至二種涅槃的彼岸。

「我」有兩種。第一種是對於我們身體的執著,這個生命的我是五蘊構成的,就是一般人所講的物質和精神,而生命就是我們起煩惱的根源,斷除了我執,智慧才能出現,這叫「我空」,也叫「人無我」。第二種是不再害怕生死的現象,生與死,不論是可愛或可怕的,都要超越它,能出生死而不厭離生死,這叫「法空」,也叫「法無我」。

「生死」也有兩種。第一種是分段生死,是一生一生地投胎出生,然後死亡,一段一段地生與死,這是普通的凡夫。第二種是已經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菩薩有十波羅蜜,從初地至十地為止,由於他的功德每一地都在變,法身慧命不斷在成長中,這叫變易生死,一直到成佛,變易生死也就結束了。(摘錄)

(本文摘自:《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願講記》)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開發出自己心中的智慧和慈悲……

精選書摘

言語的力量

沉著、安定地完全活在當下,讓你能夠穩固如泰山,遼闊如海洋。這是我們在聆聽別人講話時,可以盡量培養的特質。

■ 文/瑪婷.巴契勒

每當有人對你說話時,請留意對方說的話對你造成了多大的影響,電視上有些辯論節目可能也有相同的效應。這一刻你感覺還不錯,但下一秒鐘卻可能對某人感到生氣,其實這個人不曾對你做過什麼,只是你的朋友在你耳邊不斷地強烈批評他。如果有人跟你抱怨另一個人,除非你夠堅定,否則便會受到這些話的影響;如果有人一直批評你,你必須極為安定,才不會受這些言語的負面影響,感覺自己很糟。這是禪修帶來的好處之一,它可以幫助你沉著、安定地完全活在當下,讓你能夠穩固如泰山,遼闊如海洋。這是我們在聆聽別人講話時,可以盡量培養的特質。

在一次會議中,有人指控我跋扈,還一再叫我不要指派大家做事。聽到這些話實在令人難受,但我還是坦然接受,努力不對自己產生負面感受,並且觀察在哪些情況下發揮組織、編排人力的能力是有益的?在哪些情況下卻最好放下這種習氣?當我探究自己這個習慣時,發現自己是講求實際、直截了當的人,這種特質可能很有幫助,但如果這模式變得僵化、擴大,卻可能惹人厭,也讓自己緊繃、難以和人相處。

還有一次,有位同事措詞強烈地把我譴責得體無完膚。在他批評的當下,我很清楚他的指控和我的言行舉止毫無關聯,所以我聽著他說而能保持心平氣和,因為我不去認同他所說的話。同時,我也看得出來,他正滔滔不絕地數落,我說什麼都沒用,只能等他講完。他的抨擊一結束,我接受彼此意見分歧的事實,不作無謂的爭辯,然後就離開了。後來,他一再跟我道歉,而我也欣然接受。

有助於你保持安定、豁達的因素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你是堅強而有自信的呢?在哪些情況下你不是如此?在禪修中練習專注,將幫助你在平日更為冷靜,也因此感覺更堅強、更安定;練習探究,則讓你能夠從多重角度面對各種情況,而非局限於單方面的認識,如此一來,就不會陷於自身的處境,而能跳脫窠臼,予以回應。(摘錄)

(本文摘自:《放下禪:解脫習慣束縛的十一種練習》)

延伸閱讀: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弘一大師的人生智慧

弘一大師/原典, 宋默/整理


放下那些阻礙你人生幸福的欲望和執念,
很多時候,那些義無反顧的執著,
那些讓你遍體鱗傷的堅持,
最終都將成為浮雲……

當 月 選 書

漢傳佛教復興:
雲棲袾宏及明末融合

于君方


在僧團衰微、居士佛教盛行之時,他主張禪淨雙修和念佛法門,進行僧團改革,他的雲棲寺被尊為淨土修行和嚴守戒律的模範......

箭藝與禪心


奧根‧海瑞格


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遠渡重洋來到東方的日本學禪,處處碰壁之後,透過箭術,他體驗了禪的真義......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