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54期
2021-6-3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54期──【幸福社企,讓善循環】

【本期專題】社企新思惟,正命過生活

【與生命相遇】回到大海優游吧,小美人魚!

【法鼓訊息】雲端祈福安心防疫 方丈和尚開示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54期目錄

本期專題

社企新思惟,正命過生活

以創新的經營模式,為社會帶來改變,
社會企業翻轉助人想像,解決全球危機,
也轉化以貪瞋癡為主導的企業價值,
經由「正命」與「利他」思惟,實現幸福心生活!

(李東陽 攝)

■ 江胤芝

也許你曾在捷運站出口,買過街友販售的雜誌;在巷弄間的咖啡廳,啜飲一杯「公平貿易」咖啡;到運動用品店,選購標榜寶特瓶回收再製的機能衣;穿行於廣場上的小農市集,攤販充滿熱誠地向你介紹,如何以契作形式支持友善耕作的小農;或途經提供身心障礙者工作的烘焙店或餐廳,受食物的香氣吸引進去……這些應用不同的創新思惟,嘗試以商業模式來改善社會、經濟、教育、環境等議題的企業,統稱為「社會企業」。

社企當紅,翻轉助人想像

近年來,不管在全世界或臺灣,社會企業逐漸成為一股新的商業趨勢,臺灣行政院更將2014年訂定為「社會企業元年」,鼓勵創業家善盡社會責任,打造經濟、社會與環境永續經營的方針,社會大眾也逐漸意識到,過去追求利潤極大化、短視近利的企業價值,已為全球帶來許多苦果——工業汙染加劇全球暖化、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平等、資源爭奪及飢荒等。

致力和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合作,鼓勵客戶思考企業在社會上扮演的影響力,波士頓諮詢集團(BCG)常務董事溫迪.伍茲(Wendy Woods)認為,單靠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力量,無法解決現有的全球危機與社會問題,「我們需要企業,包括公司以及投資者,由他們來驅動解決方案。」跳脫企業慈善行為或社會責任的道德勸說,她在研究中發現,「總社會影響力」的提昇,確實能為企業提高利潤,創造「雙贏」目標,原來做好事也能成為一門好生意!

現在,也有愈來愈多非營利組織、基金會,轉而成立合作社或公司,不僅打破大眾對於「非營利組織」與「企業」二元對立的想像,也翻轉過去濟弱扶貧的慈善觀點,如同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林以涵指出:「這些創業者以行動告訴我們,社會普遍認為的『受助者』,其實也可以是『助人』角色,若能為他們打造出適合舞台,他們絕對可以撐起全場目光。」

如至善基金會推動的「快樂大掃」計畫,培力雙重弱勢的都市原住民婦女就業,讓她們提高收入、邁向經濟自力,並感受到清潔是一種專業能力,享受被尊重的滿滿喜悅!「點點善」將身心受限者的藝術創作融入設計,化身捷運站裝置、馬克杯圖案等,並將營收回饋給身心受限者做職能訓練、藝術治療。「搖滾爺奶」透過培訓長者說故事,創造銀髮族「微打工」的機會,建立老有所用的價值,讓長者經由散播正向的心理力量,療癒青世代的情緒議題。

從佛教看經濟生活

「從心及觀念的轉變而產生行為的調整,對生產、消費及分配行為,均能產生直接的影響,引導大家走上正命、利他,少欲、知足的菩薩道。」法鼓山僧伽大學副院長果光法師在《心靈環保經濟學》書中,將聖嚴法師主張的「心五四」運動,融入在經濟生活的實踐中,例如以「四它」面對當代經濟情勢,以「四福」增長善欲達到正命生產,以「四要」對治貪欲達到正念消費,以「四安」促進「利和同均」的分配原則,以「四感」獲得心靈財富。

身處在當代社會,我們難以脫離經濟體系而獨存,卻可以重新省思經濟欲創造的價值。1972年,藏傳佛教國家不丹首先以「國民幸福毛額」替代「國民生產毛額」,點醒世人,物質富裕不等同於心靈富裕,即使在窮鄉僻壤的國度裡,只要找到心靈的依歸,知福惜福,即便粗茶淡飯、遠離3C產品,依舊能找到簡單樸實的快樂,甚至,比物質滿足帶來的快樂更加恆久。

由貪瞋癡三毒所引領的經濟活動,正將人類帶入深淵——貪心,促使人們不斷累積財富與物欲,卻感到永不足夠,深陷內心的匱乏感受;瞋心,導致資方對於勞工的剝削,對種族、階級或性別的不平等待遇;癡心,令人無法意識到萬物相互依存的智慧,持續耗竭資源,帶來對土地、動物的迫害。佛教學者羅大維(David Robert Lay)提出,佛教能協助人們,將動機由貪瞋癡轉為布施、慈愛及智慧,創造人跟人、自然間共存共榮的和諧關係。

在佛陀的智慧教導中,老早就指出了這條「幸福方程式」:我執是煩惱的根源,利他是快樂的泉源。佛陀並不禁止人們從事商業行為,反而鼓勵善用財物,例如他曾對一名婆羅門教徒開示說,要經由「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四種方法,來得到現世的平安與快樂,意謂著每個人都應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守護財物並如法使用財物,明辨因果且善知道理,避免放逸的行為,財源少則節流、多則布施,讓收支達到穩定平衡。

幸福經濟,實現正命生活

社會企業除了透過專業的職能培訓、平等分配或公平貿易的主張、社會責任及環境保護的意識、非暴力的行為來落實四法,讓勞資雙方共同實現「正命」生活;更能進一步透過創新思惟,提倡護生或環保理念、培力或賦權弱勢族群、解決社會問題,迎向「自利利他」的菩薩道!

如同南山放生寺演觀法師,透過創立佛教社會企業「茲摩達司」,收購部落的農產品,協助改善原住民的生計,以及農產利潤遭盤商剝削的情況,他指出,社會企業是一條「弘法利生」的道路,能造福更多人得到法雨的滋潤。佛教經濟學鼻祖舒馬赫(Schumacher)也提出,「正命」的現代目標應該是「永續經濟」,以及「以最少的消費達到最大的幸福」。

2020年,由於人類的口腹之欲,導致新冠肺炎病毒席捲全球,至今仍未止息。在各地政府實施封城或停工等政策,國際航空、水運及跨國企業被迫限縮的狀態下,生態反倒得到了復甦的機會,天空恢復湛藍,野生動物自在現蹤,這也是一個讓人們停頓下來的絕佳時刻,在生死交迫的邊緣好好省思:「何為幸福?」其實,不論是企業主、生產者或消費者,每個人都擁有選擇權,實現正命生產、正念消費,減少對眾生萬物的傷害,為全人類社會帶來正向的善循環。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4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與生命相遇】

回到大海優游吧,小美人魚!

她小小年紀,就自己跟醫生討論病情,
處處為媽媽著想,成熟得讓人心疼,
到了最後一刻依然貼心,她的心願也終於圓滿了。

(陳慧蓉繪)

■ 口述/張寶方(臺中榮總志工).採訪撰文/張靜慧

「阿姨,我想去看海,想跟魚一樣在水裡游來游去。」小女孩說出心願:希望自己的病能好起來,想跟其他小朋友一樣去速食店吃薯條、去海邊玩。我為她取名「小美人魚」,心中感慨,同齡的孩子正在享受童年之樂,她卻在承受化療之苦。

現代人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寶,可是小美人魚的命運卻如此坎坷。她5、6歲時發現罹患白血病(血癌),父親欠債,人間蒸發,而母親是外籍配偶,已懷了第二胎,面對驟變,六神無主。

母親因為語言不通,與醫護人員溝通困難,小美人魚被迫提早長大,自己跟醫師討論病情和後續治療,成熟得令人心疼。

所幸病情暫時控制住了。妹妹出生後,母親上夜班維持家計,小美人魚放學後還幫忙家務、照顧嬰兒。

抓住美好一刻,她的眼神閃閃發亮

4、5年後,上小學三年級的小美人魚再度發病,我便是在那時認識了她。她病情穩定下來,醫師評估可以出遊,我實現承諾,帶她去看海。那天她笑得好開心、好滿足。這樣微不足道的事,對她來說如此珍貴。

在看海的當下,她說:「媽媽好辛苦,都不能回印尼看外公外婆。」真是貼心的孩子,處處為母親著想。我想,若能讓外公外婆來臺,對小美人魚的媽媽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便發起募款,籌措機票費用,讓外公外婆來臺灣探親一個多月。

看到父母時,媽媽激動落淚,小美人魚也利用化療的空檔暫時出院回家,三代團圓。

後來小美人魚參加喜願協會的圓夢計畫,我和志工陪她去香港迪士尼樂園玩,一個人幫她排隊,一個人陪她玩。她一整天都很有精神,我已經累到想坐輪椅,她的眼神還像聖誕樹上的燈,那樣閃閃發亮,直到關園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我知道,她想抓住這一天、這一刻,留下美好回憶。

「阿姨,我很怕!」小女孩吐露心聲

完成去迪士尼樂園的心願後,小美人魚的治療遇到了瓶頸,病情走下坡。我問她還想不想接受治療,也慢慢告訴她安寧療護的意義。「我要繼續治療,我還要照顧媽媽、妹妹。」她的回答令人不捨。我尊重、支持她的決定。

化療後她反覆發燒,住進單人的無菌室,媽媽只有在固定時間才能去探視。

某天晚上,媽媽來電,說小美人魚跟醫師談過,知道自己的治療效果不理想,加上化療副作用強烈,她不想再做任何治療了。

過去她總是很堅強,沒喊過苦。但這次我去看她時,她大哭起來:「阿姨,我很怕!」

「你害怕什麼?」我問。她沉默了。

「你接受治療,真的很辛苦。生病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怕。」

「我擔心妹妹,她過馬路常常不小心,也擔心媽媽。我不能照顧她了,她怎麼辦?」

我建議她,用手機錄下自己想對媽媽、妹妹說的話、把害怕說出來。「你是個成熟的孩子,阿姨知道你很努力、很勇敢。」

她的聲音是慰藉,也是力量的泉源

我晚上九點離開病房,她第二天就去世了。小美人魚終於回歸大海,自在優游,不再被束縛在病床上了。她在媽媽離開病房時斷氣,或許是不想讓媽媽傷心吧。這孩子向來貼心,到了最後一刻仍是如此。我安慰媽媽,也提醒她,小美人魚或許在手機留下了一些話。

她果然留下了錄音。她童稚的聲音,卻說著大人般成熟的話語,交代妹妹:「你過馬路時要專心,姊姊沒辦法照顧你了,要分擔家事、要照顧媽媽,不要讓她傷心。」又對媽媽說:「對不起,我本來希望將來長大,可以買房子給媽媽,但現在沒辦法了。我們現在的房子要留下,我回來時才找得到。」

我跟小美人魚的媽媽偶爾會用LINE聯絡,幾年後她買下房子,有安身之處,小女兒已上高中。每當遇到困苦,她便會聽聽女兒留下的錄音,是思念,是慰藉,更是力量的泉源。媽媽、妹妹擁有自己的房子,生活穩定,小美人魚的心願圓滿達成了,相信她也會感到欣慰。

愛自己或者愛眾生多一點?

我在2019年捐過骨髓,其實一開始家人並不贊成,我也一度猶豫。但是當我想起小美人魚那樣的血癌病人,治療多麼辛苦,骨髓移植是他們的一線希望。雖然幾經掙扎,我還是決定捐骨髓。相信小美人魚會支持我的決定吧。這也是佛菩薩給我的功課,藉著捐骨髓讓我思考:「究竟是愛自己多一點,還是愛眾生多一點?」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4期

法 鼓 訊 息
雲端祈福安心防疫 方丈和尚開示慈悲為藥

全民全心,一起挺過去!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疫情起伏關鍵之際,期望傳達「全世界是防疫共同體;慈悲心是防疫最好的良藥」,籲請大眾一起以同理心關懷、體諒醫護人員的辛苦......


畢業呈現雲端展開 法鼓佛教學系貼近心生活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學士班11位應屆畢業生,於5/20、5/26~5/27,透過視訊軟體,將自己在校的學習成果,在雲端上與眾人呈現分享,除了指導教師及會審教師外,也有數十位同校師生上線參與交流,分享彼此在佛學研究的見解與心得......

【平安,心念守護】
新書上市

以慈悲心待人,時時有平安;以智慧心安己,處處得自在……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