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53期
2021-5-6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53期──【戶外禪,身心SPA】

【本期專題】在路上,正是禪修好時光

【電影不散場】游牧人生 / 不是沒有家,只是沒有房子

【法鼓訊息】與自心對話 教師禪二體驗慢拜佛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53期目錄

本期專題

在路上,正是禪修好時光

還在「報復性出遊」?旅遊可以更smart!
用上簡單的禪修心法走入大自然,
放鬆身心,善用所緣,即景觀心,
讓自然療癒身心。
延續這份正能量返回日常,感染周遭的人們,
會發現原來生活處處是風景。

(吳佩香 攝)

■ 邱惠敏

時序進入初夏,從春假開始,宣告旅遊旺季正式展開,賞櫻、追紫藤、登山、觀海、遊燈塔……走過2020年新冠疫情持續影響的一整年,在防疫政策下,大家被迫居家避疫,行動受限,身心都「悶壞」了。當疫情稍緩,各種「報復性出遊」紛紛出籠,可見人們渴望從被禁錮的日常暫時抽離,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尋求放鬆與療癒。

大自然的療癒力

不過,因為疫情的關係,也讓人們有機會以新的角度,欣賞大自然帶來的身心感受,例如天空比以前更清亮、乾淨;樹林裡的鳥叫聲,比過往聽起來更響亮;或是公園中盛開的杜鵑花叢、樹梢上嫩綠的新芽、草地上冒出的一朵朵不知名粉紅小花,比以往更吸引目光。

腦科學、心理學、醫學都證實:在大自然之中,人們能夠更快且更徹底達到紓壓、放鬆效果,並有效提昇免疫系統;鳥叫聲或是溪水聲等大自然中的聲響,能幫助神經系統更加平衡;在林蔭大道上漫步有助於減少悲傷、憂慮等。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肯定親近大自然能安定大腦前額皮質區,進一步改善使人心情低落的「負向記憶跳針」,避免鑽牛角尖與陷入憂鬱症。這正說明人們為何在疫情趨緩時,想要到大自然中尋求療癒的力量。

曾經多次帶領信眾到聖地旅遊的聖嚴法師,在《佛國之旅》一書中寫道:「旅遊的目的在於賞心悅目、舒緩緊張的身心,以各式各樣的湖光山色、人情風俗,來滿足求知欲,並擴展視野和心胸,所以旅遊本身既是娛樂也是教育,值得推廣。」尤其如果能用上簡單的禪修心法,讓人置身大自然中體驗放鬆,善用環境教育潛移默化,身心也能更加安定自在。

法鼓山僧伽大學女眾教務處課務組組長常正法師就很鼓勵在大自然中「微禪修」:「用鼓勵的語言,不著痕跡地引導同行者,掌握『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的原則,好好跟自己相處,試著打開五感,用眼睛看、皮膚感覺、耳朵聽、鼻子聞,收攝分離的身心。」不過,也必須考慮旅遊的性質、對象等,才能建立共識,減少摩擦,讓同行的家人、旅伴從「歡喜」出遊,到「喜歡」禪修。

不著痕跡地用方法

如果是禪修同好一起出遊,正好善用大自然所緣禪修,風聲、溪聲、雨聲、花草、森林、步道、月光、星空等都適合練習「即景觀心」。打開五根,以五塵(色、聲、香、味、觸)為所緣,觀雨、聽溪、聞香,嘗味、練習走路禪,來場動中修行的戶外禪。

首先,好好沉澱自己,無須言語,保持覺知,看到、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不給名字、不去比較、不給形容,法鼓山禪堂堂主果醒法師說:「這就是利用大自然所緣練習直觀,聖嚴法師曾比喻,直觀就好像用照相機,只是呈現、反映著鏡頭裡原本的東西,而不需要說明照片的內容。觀到最後,我、照相機都要放下,進入空觀。」

常在大自然中捕捉美景的專業攝影師Jean Li,拍風景經常需要等待,她總是練習放鬆身心、體驗呼吸,融入環境,而感受到「身心統一」。她說,沒有對立,就是統一;即使是在動中,也是統一。專注當下,拍照的效果往往出乎想像,例如漫天飛舞的杏花,或是滿天星空,讓觀看者也領受到那分安定與靜謐。

旅遊意外好修行

旅行時,難免發生「計畫趕不上變化」的狀況,這時更考驗平時的修行工夫了。禪修多年的禪堂義工吳佩香,2020年底與一群經常在法鼓山護禪七的義工到臺東戶外禪,信任的導遊朋友竟接連擺烏龍,讓團員在傳統市場素食麵攤吃午飯,雖然團員沒有抱怨,她仍察覺大家情緒的波動,於是她藉由在香港帶領戶外禪經驗,分享無常觀,讓大家會心釋然,並在造訪三仙台祕境時,各自用上禪修心法,打了一支好香。

喜愛登山的李安捷,學習禪修後,除了提昇工作效率、紓解壓力,更帶著禪心去登山,體驗「腳一踏出去,就開始禪修,攻不攻頂已經不重要」,將在禪堂學到的方法,帶到大自然中,像自然經行、直觀,走路禪、靜坐。有次當他獨自到深山時,回程時吉普車竟卡在溪谷,手機又被溪水沖走,雖然害怕,他依然冷靜面對當下情況,果決地從車窗爬出,走到大馬路求助。他感恩學了禪修,讓自己能臨危不亂,轉念脫困,進而學習在逆境中加入「善因緣」,開發自己的潛能。

回歸日常延續正能量

旅遊度假只是暫時抽離,終究要返回生活的常軌。常正法師表示,我們的身心會有記憶,延續並轉化在大自然補充的能量,可以利用上班途中、等紅綠燈、散步時或養花蒔草時微禪修,調整轉化身心。

就像在日本京都攻讀佛學博士的有暋法師所觀察的,每逢賞櫻季節,日本朋友總是一窩蜂湧到被大眾或媒體追捧的「名所」,但法師如常到學校,休假時到寺院禪修、出坡、沏茶,享受簡單的幸福。體會到只要放下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不依賴直覺,多訓練直觀的能力,就會發現,專屬個人的「名所」,不必遠求,就在燈火闌珊處。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3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電影不散場】

游牧人生——不是沒有家,只是沒有房子

《游牧人生》展開以車為家、路上見的人生,
即使獨立,面對孤寂,人們骨子裡都仍然渴望溫暖;
即使轉身離去可能看起來瀟灑,不想成為他人包袱,仍然有憾;
即使有遷徙的自由,仍然像迷途的羔羊;
遊牧是另類逃避責任,還是邁向解脫旅程?

(博偉電影提供)

■ 文/曾偉禎.圖/博偉電影提供

華裔導演趙婷和兩度獲奧斯卡影后法蘭西絲.麥朵曼攜手合作電影《游牧人生》(Nomadland),改編自報導文學作家潔西卡.布魯德的同名紀實小說,2020年勇奪威尼斯金獅獎,2021年3月獲金球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

女主角芬恩年輕時曾擔任代課老師,婚後與先生在內華達州郊區石膏場擔任不同職務,後因金融風暴工廠關閉,經濟蕭條導致全鎮廢棄。後中年的她若退休,政府退休金完全無法支應生活,遑論付房貸,由於伴侶也已往生,經濟困頓使得維生的選項比他人少,讓她決定了以露營「車」為「家」,依季節到處打工的生活。

美國新族群,以車遊牧

《游牧人生》讓人難忘,是因為編導把攝影機視角轉到主流電影很少注意到的遊牧族群,尤其以女性為主角。全片更因為邀請現實生活中的遊牧族:琳達.梅依、史汪奇,以及鮑勃.威爾斯參與入鏡,閃耀紀錄片的自然光芒。

詩意的攝影捕捉山川大地蒼茫壯闊美景,也為遊牧者的靈魂塑像,輔以受訪式口白、還有與女主角的朗誦詩歌、記錄她與遊牧族的真摯對話。全片雖無太多劇情層次,主旨呈現個人選擇的堅決與獨立生活,即使每個人各有生命的包袱、病痛哀傷,隨處流轉遷徙,也形成獨特的生命哲理:「不說再見,我們『路上見』。」

但比較起真正蠻荒地帶的邊疆族群來說,物質主義發達的美國,這群人都有自己的露營車來說,其實相對進步舒適,遊牧者各自安住在自己的角落,車內空間不大,也有麻雀雖小五臟具全的方便,比起睡帳篷或紙箱流浪漢,仍顯得是流浪界的貴族。何況他們有自由遷徙的能力,又探索美國西部廣闊的景致,親近大自然開闊眼界及心胸。

雖然他們常靠低階勞動養活自己,但群聚的營火分享取暖、日常童心也不被埋沒,且同溫層的人多了,群體裡漸漸出現領導者,彷彿成立了自己的教會,遊牧車族的小確幸讓芬恩覺得活得有尊嚴、有所屬。當別人問起她是不是無家可歸,她有尊嚴地說:「我不是沒有家 (homeless,英文為流浪漢之意),我是沒有房子(houseless)。」

擺脫生活牢籠,展開遊牧

社會的經濟結構是牢籠?還是生活本身就是牢籠?

影片沒有費勁向社會金融結構吶喊,但還是針砭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牢籠」:除了批評美國對勞動藍領階級尋找工作的「不義」,更點出一般人工作大半生就為了還房貸的「荒謬」。常常當人們還完房貸之後,一個人生命的熱力也沒了,「自願成房奴」讓人們成為自己被自己圈養的「牲口」。

從電影的攝影可以看出製作團隊融入這群體中,也因此可以隨時劃開詩意的這層紗,揭露遊牧的自由還是充滿不便:不能隨意停車,會被驅趕。而且生活的「尊嚴」、「小確幸」很容易被氣候寒冷、空地停車法規、水電需要、安全需要所摧毀。當「尊嚴」要顧,下雪寧願凍壞,也不下車去教會避寒,因為那可真讓自己成為流浪漢了。雖可以開著露營車到處旅行,但工作依季節、環境變遷,收入也呈不穩定狀態;而個人碰到挫折,情緒的抒發並非只靠美景可以消解。

生命矛盾處處在,不論身在何處何時,若沒有超越的智慧,縱然渴望自由但還是處處受限。顯而易見地,芬恩想遠離資本主義文明,卻又沒辦法真正全然離開現代化的露營車;她拜訪姊姊求助周轉,卻又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攻擊親友活在資本主義牢籠而不自知。縱使自己當遊牧族,卻又不禁渴望與單一對象有情感互動。

影片有一段小甜美段落,在荒漠山岩之旅,芬恩像小女孩般快活在岩石迷宮中走看,不小心迷了路,一轉身聽到戴夫從遠處的呼喚聲音,如此,兩個流浪靈魂確認了彼此的吸引力。之後戴夫因病入院,她一路細心照顧,而後戴夫回家參加兒子婚禮……

影片高潮卻是她拜訪戴夫的家,卻發現自己無法生活在屋簷下,重新與他人建立伴侶關係,包括夫妻、當一個現成的奶奶的角色。最終,她給情人最大的溫柔是,不成為他們的包袱。當晚,她看著情人家族的大房子,躲進自己的露營車才能安睡。房子,那是一個她要逃避的牢籠,而她已被這個念頭綁架。

真正的牢籠,其實是自己的習性。我行我素看起來是勇敢當自己,但內心的蒼涼並沒有減少。芬恩耽溺在想念已逝的父親與丈夫,加上遊牧的生活習性已養成,為了內心的呼喚,她選擇繼續遊牧生活,自給自足。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3期

法 鼓 訊 息
與自心對話 教師禪二體驗慢拜佛

雲來別苑舉辦教師禪二,讓平日忙於作育英才的教師們,得以暫時離開繁忙的校園,有機會讓自己放空,與自己的內心對話,這次禪二有28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參加......


香湯迎佛誕 法鼓山各分寺院5月辦浴佛法會

法鼓山將陪伴大眾共同迎接佛陀聖誕,5/1起陸續於各分寺院舉辦浴佛法會,邀請民眾掬起一勺香湯,以恭敬心灌沐悉達多太子像,感謝佛陀誕生啟發慧命,感謝大地與母親,同時為全世界的平安祈福......

《好讀 雜阿含經》第三冊 | 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體會《阿含經》內容的意義,自在解脫地行走人間……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