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52期
2021-4-1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52期──【一個人的善終準備】

【本期專題】一個人的遠行資糧,備好了嗎?

【韓國佛寺之美】永續不斷的山寺禪修

【法鼓訊息】大事關懷初體驗 教師心靈環保一日營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52期目錄

本期專題

一個人的遠行資糧,備好了嗎?

我們出生時,是一個人來;死亡時,也是一個人走。
不同的是,此生可以盡責奉獻,創造價值,
當生命終點來臨,能夠正向而健康,無憾地放下。
預先安排該做的事、預立醫療自主、遺囑,
建立信仰,臨終時有能力關懷自己,
莊嚴且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一個人臨終,何懼之有?

(周玉勳 攝)

■ 釋演曉

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曾預言,未來的日本社會將走向一個人的臨終時代,她親自走訪居家臨終現場,提出「單身者該如何準備死亡?」議題。上野更主張,「孤獨死」不再專指獨居老人,在家庭關係日漸脆弱的時代,無論已婚未婚、有子無子、繭居族或子孫同堂,任何人無可迴避,都要面臨「一個人死去」的情境。

日本NHK曾製作「孤獨死」的紀錄片,報導那些獨居家中,過世多日無人發現的死者所面臨的社會困境,並對此現象提出「無緣社會」的說法,認為人會獨自死去,主要是失去了血緣、地緣、社緣等人際連結。

不只日本,這些「孤獨死」的現象也活生生在每一個社會之中上演,這或許會觸動我們對死亡的恐懼,然而,生老病死,永遠是個人的事,即使是父子至親,也無肯代受。因此,好好面對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好好學習、準備的一堂課。只要提前做好規畫與準備,即使一個人臨終,也可以莊嚴且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建立生死觀 臨終不孤寂

一般人避談生死,是因為恐懼。儒家主張「未知生,焉知死」,看重的是生前而非死後,所謂「生死兩茫茫」,使人對死亡產生很可怕的印象。「死亡咖啡館」女主人郭慧娟過去六年來,在全臺舉辦數百場座談,與一萬多人談過死亡,綜合大家臨終時最擔憂的事情,不外乎「獨自在家死亡,沒人發現」、「不知如何作臨終準備」、「死亡時家人不在身邊」、「被迫做無意義的延命醫療」等。

這些擔憂絕大多數是因為「未好好面對(坦然)、未好好思考(自主)、未好好交代(預囑)、未好好準備(安排)」。其實,只要做好心理或實務上的準備,擔憂就會降到最低。

聖嚴法師曾說:「生病的時候,把病交給醫師,把命交給佛菩薩(或是自己信仰的宗教),如此一來,自己就是沒有事的健康人。」所謂「沒有事的健康人」,不只是生理,還有心理。生理的治療交給醫師,心理的治療,則有賴宗教信仰或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建立宗教信仰,在心中確知,死後將通往一個更好的未來,是很重要的希望與力量。時常進出病房與告別式現場關懷的常哲法師,當遇到臨終者因為無宗教信仰而恐懼害怕時,會介紹淨土法門,讓臨終者知道未來有安樂的皈依之處,也鼓勵攝心念佛,轉移對病痛的注意力,使對方的孤寂、恐懼消散,往往能平安地走完最後一程。法師說:「臨終前若能有宗教的信仰,能為臨終者帶來平安,家屬也感到安慰。」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明志也常藉助宗教力量,幫助出現譫妄(靈性困擾)的臨終病人獲得改善與安心,並鼓勵病人與親人道謝、道愛、道別之外,還要道歉,死亡前先寬恕自己,也要寬恕別人,跟自己和好也跟別人和好,才能無罣礙地走得順、走得好。

養成修行習慣 累積人際善緣

《雜阿含經》第1023經描述,佛陀時代有一位尊者叵求那(Phagguna),疾病困篤已經活不久。佛陀為他說法,透過開示、教導和鼓勵,令他心生歡喜。佛陀離開後不久,叵求那旋即命終,捨報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經中,佛陀提出臨終時聽聞教法的三種福利——聽聞大師說法、聽聞多聞的大德、修梵行者說法,以及以平時所修所學,自己思惟觀察,也能斷除種種煩惱。臨命終時或許未必能有善知識前來說法,但自己也可以是自己的善知識,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在身心仍能作主時,養成修行的習慣,不必依賴他人。

此外,常哲法師也建議,臨終的準備最好從預立醫療自主及遺囑做起,為自己的醫療過程提供最好的保障,將負擔減到最低,保有病中的生活品質。

除了做好個人的善終準備,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認為,在人際關係、社區社群也要累積善緣,創造社會支持,如培養興趣、從事社區服務、旅行、運動等,在「奉獻」和「自立」中,使精神層面擁有真正的豐足,即使已經躺在床上了,也有足夠的人際網絡來支持自己。

福慧隨身 無憾告別

2016年11月27日捨報的法鼓文理學院副校長杜正民教授,確診罹癌住院治療期間,腫瘤讓他痛不可堪,於是從佛經中尋找答案,試圖了解佛陀如何教導弟子面對病痛與生死,把自己當成研究對象,觀察自己的病,做紀錄,看數據變化,在病中凝視生死、體驗佛法。他抱持著「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最後一天」的心態來生活,即便身體疼痛依舊,卻無礙於他平靜、從容地面對死亡。

杜夫人張雪卿一路看著杜老師淡定踏實地面對病與死。杜老師捨報後,獨居的她努力學佛修行,在社區、寺院當義工,也把重要事項預先交代女兒。現在每天充滿法喜地生活與奉獻,面對一個人臨終,一點都不擔心。

經歷八年多抗癌之路的年輕癌友星希亞,大病促使她徹底改變生活習慣。疾病如警鐘,提醒她生命有限,不能再揮霍,更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獲選為2021年東京奧運火炬手的她,列出心願清單,希望趁著體能允許時一樣一樣完成,不留遺憾。

從生到死,終究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哈佛醫學院外科教授葛文德(Atul Gawande)指出:「人生的終極目標可不是『好好地死』,而是『好好地活、有尊嚴地活過每一分鐘』。」死亡乃是自然現象,面對死亡,應該轉換思維,積極地提前規畫人生,將死亡納為「生涯規畫」的目標,平常養成修行的習慣,建立適當的社會支持,臨終時有能力關懷自己。

遠行之前,打開隨身行囊,細數此生的福慧資糧,展開下一段旅程時,無憾也無懼。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2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韓國佛寺之美】

永續不斷的山寺禪修

山寺禪修是韓國禪的一大特色,
有專設的禪院供僧人參禪精進,
安居生活也讓世人好奇,
《禪房日記》如實記下禪房中的各種生態,
為我們揭開安居生活的神祕面紗。

(白羊寺古佛禪院)

■ 文.圖/陳明華(專攻韓國學,任教於弘益大學)

禪傳入韓國,肇始於公元821年新羅僧道義國師,自唐歸國以後所播下的禪法種籽,經由歷代祖師以心傳心,禪門傳燈相承,於今年(2021年)屆滿一千兩百年。在韓國禪宗的發展史上,道義國師被尊為是繼承南宗頓悟禪正宗法脈的「海東達摩」,承載自六祖惠能(638~713年)、南嶽懷讓(677~744年)、馬祖道一(709~788年)、西堂智藏(738~817年)祖師一脈相傳的衣缽,是今日曹溪宗的開宗祖師。

韓國禪的濫觴

道義生年不詳,依成書於952年,南唐泉州招慶寺靜、筠二禪德編著《祖堂集》卷第十七〈雪嶽陳田寺元寂禪師〉載,北漢郡人,出家後於善德女王五年(784年)隨使臣入唐求法,投入西堂智藏、百丈懷海(749~814年)門下,習六祖惠能南宗禪法,在中國度過三十七年後回到新羅。

不過,道義的禪法並沒受到當時新羅教派的青睞,甚至譏斥是「魔語」,道義遂而隱居雪嶽山陳田寺四十餘年,傳法給弟子廉居(?~844年)、法孫普照體澄(804~880年),建立「九山禪門」之一的迦智山門,與同為入唐僧洪陟(生年不詳)所創智異山實相山門,在新羅晚期皆以傳南宗禪活躍於教界,被推崇是「北山義南嶽陟」(見崔致遠撰鳳巖寺〈智證大師塔碑文〉),為開啟韓國禪宗濫觴的兩位大師。

禪宗發展至高麗中期,1190年普照知納(1158~1210年)於八公山居祖庵撰〈勸修定慧結社文〉,組織修禪社,兼納禪教兩宗,稱定慧結社,聲名鵲起後移至曹溪山松廣寺,倡導「禪教一致」、「定慧雙修」,禪風興盛一時,晚期九山禪門統稱為「曹溪宗」(註),以看話禪為至高禪法,松廣寺並輩出十六位國師。

朝鮮初期佛教受到朝廷打壓,各宗派移至民間韜光養晦,此時期太古普愚(1301~1382年)及其門徒維繫高麗以來的曹溪禪脈;中期以後清虛休靜(1520~1604年)對「禪教兼修」提出「捨教入禪」的理念,不過仍顯現出禪教並重,及念佛門(淨土)、圓頓門(教)、徑截門(禪)三門修業合一的特徵,成為今日所見韓國禪有參禪、念佛、看經、持咒四大修行法的面貌。

專供精進禪修的禪院

韓國禪的修行以參禪為主,禪院是佛教叢林實施禪教育的重要場所,與有正規學程和期限的佛學院不同,為僧人終其一生不斷精進修行的地方。目前有叢林禪院七處、比丘禪院五十七處、比丘尼禪院三十處,共九十四處禪院,如白羊寺古佛禪院、海印寺龍塔禪院、鳳巖寺太古禪院、實相寺百丈禪院、雲門寺文殊禪院、桃李寺太祖禪院、上院寺清涼禪院等。

慶尚北道聞慶市曦陽山鳳巖寺,由智證道憲(824~882年)建於新羅憲康王五年(879年),九山禪門曦陽派根據地,歷史淵源久遠,是具有代表性的禪宗道場。近代1947年性徹(1912~1993年)、青潭(1902~1971年)、慈雲(1911~1992年)等法師,在此發起「鳳巖寺結社」,每日不休潛修佛法,與外界完全隔離。1982年曹溪宗指定鳳巖寺為特別禪院,同年7月聞慶郡地政機關公告佛寺所屬山域,1984年成為宗立禪院。由於是特設的禪修院,僧人過著不受干擾的修行生活,自1982年起至今,除佛誕日以外,終年封山不開放,民眾不能出入佛寺與曦陽山一帶,門禁管理嚴格,筆者也曾被擋在山門之外。

全羅南道南原市實相寺為洪陟於新羅興德王三年(828年)創建,經由弟子秀澈(817~893年)、片雲承繼,蔚然成為禪宗寺院。1468年,佛寺遭火災焚毀,兩百年間成為廢墟,期間僧人移至智異山百丈庵潛修,延續禪脈。至十七世紀末以後才經碧巖、戒悟、枕虛、義巖等人陸續重創實相寺伽藍。

記得初次探訪實相寺時,入口農舍錯落,阡陌墾作,田園風光盈溢,進入佛寺後,建築質樸無華,清雅隱逸,實踐百丈懷海禪師所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禪農合一」的家風,歷歷在目,印象特別深刻。

百丈庵原稱百丈寺,現隸屬實相寺佛庵,相關史料極少,始建年代不詳,但從遺有統一新羅晚期所造〈百丈庵三層石塔〉(國寶第10號)、〈百丈庵石燈〉,可知年代久遠。依文獻載,百丈寺在十七世紀末期遭受兩次祝融之災前,有佛殿四所、寮房八間、庵堂八九所,頗具規模,但目前建築僅有大雄殿、山神閣、禪院等,離實相寺約10分車程,前往山路陡峭,峰迴路轉,古人入山修行,真要靠有好腳力。

註:「曹溪宗」宗名,最早出現於高麗明宗二年(1172年)的〈高麗國曹溪宗崛山下斷俗寺大鑑國師碑銘〉,在這之前,九世紀末的碑文、文獻中可見使用「曹溪業」之語。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2期

法 鼓 訊 息
大事關懷初體驗 教師心靈環保一日營

法鼓山教師聯誼會在3月27日,舉辦教師心靈環保一日營,共有來自北區近40位老師踴躍參加,由演本法師率領前往法鼓山園區,一同接受「禪悅境教」的熏陶,感受身心靈充實的喜悅......


培福奉獻接續善緣 農禪寺舉辦清明報恩佛七

清淨莊嚴的佛號聲中,由僧團法師帶領4百多位民眾念佛,用三寶的加持與共修的力量,為祖輩先亡超度迴向、為親友祈求健康;壇場內外均有上百位義工協助護持,以奉獻利他實踐報恩心願......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III》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日本學界嶄新論述,多樣的思想文化風貌!第三卷出版……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