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51期
2021-3-4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51期──【調身調心,以法為藥】

【本期專題】服一帖讓生命質變的法藥

【與生命相遇】走進病房,看見眾生平等

【法鼓訊息】布施行善增福樂 環保義工好體驗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51期目錄

本期專題

服一帖讓生命質變的法藥

身心健康,是人皆有之的願望,
但何以追求?許多人卻默然。
預防醫學指出心、腦、身體的同步性;
從佛法的智慧來看,身體的造作源自心理驅策,
透過法藥為身心提供適當的滋養,
使生命質變,並推己及人,讓世界共好。

(江思賢 攝)

■ 江胤芝

當前,全球飽受疫病之苦,「提昇免疫力」、「超前部署」成為去年(2020)至今的熱門話題。而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以及大眾對養生意識的提昇,國人平均壽命逐年提高,但出乎意料的是,「不健康存活年數」(從生病到臨終的時間)也持續攀升,去年更突破8.41年,為史上最高,帶病長壽不僅成為臺灣長照現狀,也是當前文明國家共同的警訊。

古老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早已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疾病出現後才予以治療,已是在果上下工夫;如能在疾病尚未誕生前,便培養良好的生活型態、正念的思惟,並觀照自身情緒,便能及早栽植良善的因,結出身心健康之果。此外,我們更應探問的是,追求身心健康背後的生命願景與願力,才不會只是徒增年歲。

以法為藥的調養身心之道

「每天站在第一線面對生老病死種種苦,我體認到如果治標不治本,就難以應付現今慢性病、癌症愈來愈擴大、複雜化的失控狀況。」有鑒於此,家醫科出身的藏人洛桑加參醫師,轉而鑽入預防醫學領域,並融合西藏醫學及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提供大眾「減法養生」的方法,如以五體投地大禮拜來安定心靈、靜坐平衡自律神經、用感恩取代抱怨、與大自然五元素連結等,他說:「要不要健康,是出於心的選擇。」

佛法常被視為「修心」,卻不強調「修身」。著有《佛教養生學》的性廣法師在書中解釋,佛法乃是以有情生命為中心,而有情生命是「心識作用」(名法)與「物質成素」(色法)共同組成的複合體。佛陀揭示「心為主導」的生命關鍵,是由於身體的種種造作,往往源自心理的驅策,所以「淨心」自然成了修行重點。

不過,「修行強調『超越』,然而,『超越』必須要在『身心健康』的生命基礎上……」性廣法師表示,維護健康是個人的基本義務,更是修行的基礎,若要走上自利利他的道路,更應擁有健康的體魄與心靈,才能任事荷重,帶給別人快樂。

因此在不同經典中,也可見佛陀教導大眾治病或調身的方法,包括地水火風四大、飲食、起居、坐禪等生理上的調和;而無明煩惱等心理上的問題,更是佛陀主要醫治的對象,如同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副教授梅靜軒指出:「以佛法為藥來療癒有情的貪瞋癡三毒所成的心病,可以說是佛教教義的精髓。」

到了中國禪宗,講究在生活中時時刻刻觀照,無形中也蘊涵了一套養生哲學。如吃飯禪,在專注咀嚼、心無雜念中,不僅幫助食物好消化,也因妥善咀嚼而啟動減壓賀爾蒙血清素,讓身心都放鬆。茶禪,將早期作為藥用、消毒功能的茶,轉以品茶來調和身心,並提昇為修道的方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則透過田間勞動來接地氣、促進氣血循環,吃自耕蔬菜攝取好的食物能源,更在「身土不二」的修練中,體驗到身心與天地自然的共融,領悟眾生與環境相互依存的關係。

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宗教導師繼程法師解釋,早期禪修的人「訶五欲」,對於五根所接觸到的境,採取隔離方式;到了禪宗,則善巧藉助五欲來調和五根,讓五根處於順暢、舒服、平和的狀態。法師並以佛教「四食」的觀念,教導如何攝取滋養身心的養分,如吃素維持身體能量(段食);看綠色植物、聽悅耳聲音或觀聲音、聞香、品茶、瑜伽或武術鍛鍊(觸食);保持正念的意志(思食);發下菩提願、菩提心,讓生命發揮最大的價值與功能(識食)。

此外,「禪修打坐更能深層地調和身體,讓體質改變。」繼程法師指出,禪坐可使氣脈通暢,達到修身養性的功能,但前提是能保持正念、正知,運用意志力與耐心來持續修練,並減除功利心。當禪修的方法能帶回生活中,且無時無刻「方法不離身」,便能擁有源源不絕的電源,從而紓解身心的問題。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1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與生命相遇】

走進病房,看見眾生平等

再冷漠的人,也有需要溫暖的時候。
一位沉默的病人,
要如何打開他的心扉?

(蘇力卡繪)

■ 口述/張寶方(臺中榮總志工).採訪撰文/張靜慧

本以為人生旅程還很長,還可以慢慢欣賞一路上的風景,卻臨時接到通知要馬上下車,來不及收拾東西,也不知道下車後去哪裡,心裡的驚慌可想而知。

志宏才三十出頭,就因口腔癌而不得不「下車」。住進安寧病房後,主治醫師向我說明他的背景:他來自東部,是一位清潔人員,經濟上較偏弱勢,目前沒有家屬陪伴。

我走進病房,一股強烈、特殊的氣味撲鼻而來,嗆得我真的需要暫停呼吸。口腔癌因腫瘤長在臉部、頸部,不但影響外觀,癌細胞混合了口水,更會散發刺鼻的氣味。但我不能掉頭離開,提醒自己慢慢調整呼吸。

「你好,我是這裡的志工,我叫張寶方。」直到自我介紹完畢,他的臉始終朝向另一側,沒有轉過來,不發一語,也沒有家屬在旁打圓場。病房裡沒有聲音,只有尷尬的靜默。這7、8分鐘好長,簡直度「分」如年,該怎麼破冰?我不停動腦。

一句話觸動心弦,他放聲大哭

「謝謝你的手,為我們創造乾淨的環境。」我不自覺握住他的手,摸起來那麼粗糙,這是長期勞動留下的印記。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說出這句話,應該就是回到人的基本需求──希望得到尊重、肯定,而他的工作及經濟弱勢,很可能讓他長期不受看重,甚至被輕視。

這句話似乎觸動了他的心弦,突然間,他轉過頭,壓抑已久的情緒瞬間爆發,放聲大哭,徹底潰堤,哭到抽搐起來。

我讓他好好哭,輕拍著他的肩,雖然此時更靠近他,但我已忘了那嗆鼻的味道。等他情緒慢慢回復、放鬆,不再對我存著戒心,我們開始聊,他提到心中最深的牽掛與遺憾,是才剛出生的第二個孩子。「我還沒見過他,連抱他的機會都沒有。」一個生命才剛誕生,另一個生命卻即將殞落;孩子才來到世間,父親卻無緣與他相見,這是多麼深的遺憾。他的淚水包含了複雜的情緒:無法完成心願的遺憾、不平、怨、罣礙……他自知來日無多,擔心太太是外籍配偶,將來要如何拉拔兩個孩子?

我請護理師幫忙,讓他和太太通上電話,彌補不能相見的遺憾。他的病情不宜多說話,我下午1點離開病房,他5點多就去世了。

去掉「我」,平等看待每個人

儘管只有一面之緣,但志宏給我很大的震撼,他是我生命中重要的老師。

人很容易起分別心,覺得某些人的身分高人一等,某些人比較低微,對待他們時的起心動念及態度便有差別。我提醒自己,每次走進病房關懷病人,應該去掉「我」,不問他的身分、職業、貧富,平等看待每個人。

社會上很多像志宏這樣的小人物,默默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努力生活著。這個社會能運作,也是靠無數的「志宏」。他們可能被視為社會邊緣人,但我相信,愈是邊緣的人,愈需要被鼓勵、肯定,基本的心理需求跟任何人都一樣。志宏的手跟達官顯要的手,並沒有不同;清潔工與達官顯要的基本需求也沒有不同。當他們變成病人,甚至末期病人,對死亡的恐懼、對家人的牽掛也沒有階級之分。

冷漠的背後,其實期待關心

志宏雖然表現出堅強,甚至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態度,但我相信在內心深處,他是期待被關心的。我自問能為他做什麼?

雖然相處的時間是那麼短暫,我還是欣慰,能幫他把擔心的事說出來,宣洩心裡壓抑已久的情緒,在走的那一刻,能多一分平靜。很慶幸自己沒有因為氣味難聞而離開病房,留下遺憾。

口腔癌病人因腫瘤影響外貌,又散發異味,容易與人疏離。因為志宏,我後來向國民健康署爭取到小額經費,宣導預防口腔癌。

當時照顧癌症病人的資源、知識與技巧都不夠,志宏提醒我們,癌症患者的身心都需要關注、病房環境也需要改善。我們試著用精油改善病房的氣味、用咖啡渣吸附異味,並放置空氣清淨機。傷口照護的技巧也在進步,減少疼痛與氣味。

志宏太晚被轉介到安寧病房,來不及接受較完整、包含身心的整體照護就去世了。這些年不論醫護人員或民眾,都比過去能接受安寧療護,資源也較多,病人在原病房就可以同時接受安寧療護團隊的共同照護(共照),早一點接受身心靈整照顧,平順、平靜地度過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他的目光好像一直跟著我

我跟志宏只有一面之緣,但有位病人,我跟他連一面之緣都沒有。

張先生罹患胃癌,在從急診準備轉送病房的途中就斷氣了,手上還拿著手機,沒有闔眼。病人生前曾表示想捐大體,但因動過腫瘤手術而無法如願,家屬有些失望和遺憾。

我走進太平間時,張先生的眼睛還是瞪大著,好像我走到哪裡,他的目光就跟到哪裡。我冒了一身冷汗,背都濕了,但還是提醒自己安定下來,不要多想。我對著遺體說:「我很誠心地想要幫助您完成心願,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請您見諒,也請您給我力量。」

後來我轉達器官捐贈的訊息給張先生的家人,雖然不能捐大體,但可以考慮捐眼角膜,讓另一雙眼睛重見光明,圓滿張先生的心願。

志宏和張先生同樣病情變化快、難預料,本來以為他們可能還有幾天時間,沒想到馬上走了。如何在短短時間內盡力滿病人的願,對志工是一大挑戰。有些心願看似窒礙難行,能不能轉個彎、退一步來實現?就像張先生雖不能捐大體,但捐贈眼角膜,一樣是延續了他的生命。當志工能夠調適情緒,安定自己的心,才有機會助人,讓生死兩相安。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51期

法 鼓 訊 息
布施行善增福樂 環保義工好體驗

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說:「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而負責協助場地的清潔、莊嚴弘法道場的環保組,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平台,固定每月第二週的星期日前往法鼓山園區進行環境維護......


香花迎請禮觀音 法鼓山園區杜鵑花海犇放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近期櫻花、杜鵑花,接連盛開迎賓,美不勝收。民眾搭乘客運到法鼓山遊覽車平台下車後,即可望見一片雪白色杜鵑花海,路旁還有粉紅杜鵑相伴,走進步道賞花,處處香光瀰漫......

《法緣.書緣》新書上市78折!
新書上市

將修行化為生活方式,落實在行住坐臥中……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