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936期
2021-11-17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生導師

如何處理是非?
人與人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當妥協,當妥協不成時,就原諒和忍讓。

團體是由許多個性不同的人組成,彼此合作推動事務時,必有不同意見。聖嚴法師提醒,儘管團體難免有是非,只要我們不挑撥是非,知道有是非,心保持清淨,以成就事情為前提,慢慢地將阻力化為助力,轉對立為互助,終能一起達成團體的目標。

■ 文/聖嚴法師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難免會有是非,若能夠在是是非非的環境中保持平靜與和諧,這就是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會有不同觀點、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組成團體,那你就是一個孤獨及孤立的人。可是,單獨一個人的生活,不是社會、不是團體,力量極有限,所以不能夠成就一件大的事業。

社會與團體,既然是由許多人組成,彼此之間難免有差異的性格。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長過程都不會相同,所以會形成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性格;即使在相同的生活背景中成長的兩個人,也會由於感受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念。

溝通、妥協、原諒、忍讓

有些人很容易相處,很容易溝通,這類人比較容易同情別人、體諒別人、關懷別人。

另外有一些人,性格孤僻,想法奇特,以你的立場可以說:「他錯了。」以他的立場來講,他並沒錯,因為他就是這樣成長過來的。這種人不能接受別人的看法,只希望別人接受他的看法。

遇到群體中觀念奇特的人,你會感到很痛苦,可是,你還是要接受他。我們應該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設想,體諒他、同情他,但不要同意他或認同他,否則,你就失去自己而變成他的附屬品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當妥協,當妥協不成時,就原諒他和忍讓他吧。因為,每一個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所以就會造成溝通不良的現象。

當自己為他人設想時,有時卻變成好心沒好報。你以為自己是好心人,幫忙他、關懷他,人家卻以為你在指揮他、干涉他、控制他,甚至於認為你是故意搗蛋,你是阻撓他的元凶。這個時候,大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人就實在太多了。其實不必對他失望,因為做好事、修德行,目的不是為了賺取他人的回饋。

由於事先已經認知到這種情形是正常現象,所以,我們還是要以共同的事業前途為重,不管別人怎樣批評我們,我們還是要跟那些知行怪異的人相處。雖然不能百分之百接受他的意見,但至少還能接受他一部分意見。這樣的話,我們跟這種怪異人士才能共處。

不計較,遠離是非

如果用這種態度和別人相處,就是增一分智慧、少一些煩惱。不過,是非還是會有,只要我們不挑撥是非,知道有是非,心卻能保持清淨,以成就事情為前提,慢慢地化阻力為助力,轉對立為互助,我們的目標還是可以達成的。

有時候甚至會碰到很難化解的情況,例如,你要跟別人合作,人家就是不跟你合作;你沒有想要挑撥離間,人家就是挑撥他離間你;你沒對他不好,人家就是硬要說你對所有的人不好。

遇到這種情形,你應該想:「這是一個能夠讓我成長的力量,讓我的性格多一點磨鍊,使我的人生多一點歷練。」如果你處在槍林彈雨之中,還能安全地全身而退,那時候,你的工夫就練出來了。

有的人專門愛講別人的是非,也不是為了特別的原因,就只是愛講是非。面臨這種場面,知道他講我們的是非,我們也不要跟他計較。如果他說我的是非,我也說他的是非,彼此針鋒相對,是非愈來愈多,煩惱愈來愈重,最後可能變成水火不能相容。

也有些專門搬弄是非的人,卻往往最能受到老闆的歡心。遇到這種人,如果自己還能夠留下來,能夠適應環境,那很好;如果你已受不了了,那就遠離他罷。

摘自《光明遠大》,原文收錄於《叮嚀》

聖嚴法師法語

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過於在意,
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

◎ 摘自:《是非要溫柔

本 週 選 讀

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的禪式管理學 (大字版)

聖嚴法師


抉擇在圓融與正直、積極與執著、希望與壓力之間,聖嚴法師教你掌握分際原則,取得安心、安身的最佳平衡點......

怎麼連結


一行禪師


被忙碌生活節奏拉著走的都市人,更能在一切回歸簡單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碰觸生命的肌理,實實在在感受生活的喜悅……

素超人報告

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入菩薩境界?
念佛不光是口念,更重要的是心念,讓自己回歸佛的本懷,內心清淨,充滿歡喜、平安、踏實的感覺。

■ 文/素超人整理

曾經請教身邊的朋友,當我們徬徨無助或力不從心時,哪種修行方法能快又有效的消除煩惱,安定身心?

結果,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念佛持咒。

原因無他,因為念佛法門,是隨時隨地,最快速方便提起的修行方法。

人生雜誌392期《念佛好好》提到:

佛,是「覺醒」的意思,
念佛就是讓心保持覺醒,
散亂時,念佛收攝身心,
生氣時,念佛調柔自我,
得意時,念佛消融自我,
生病時,念佛安定身心......
在生命的起伏轉折中,藉由一句佛號,開啟自心光明,
當我們一呼吸、一步伐、一舉動都憶念著佛,
當下就在淨土之中。

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入菩薩境界?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
文殊菩薩開啟善財童子求道之心,展開朝聖之旅,
第一站參的便是以念佛成就的德雲比丘,
因為念佛是一切法門的根本。

念佛,回歸佛陀本懷

念佛,源自佛陀時代的六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從阿含經典中經常可以看到,當在家信眾面對病痛、生離死別,感到徬徨無助或力不從心,或者獨自旅行、身處曠野感到恐怖時,佛陀都會教子以六念來正思惟,守護心念,收攝心念。

其中的念佛,即是一種禪觀,依著佛號,憶念佛的德行——想一想,佛陀如何走過人間的生、老、病、死,如何從永無止盡的輪迴流轉中,走向內在的覺醒與解脫。因此念佛不光是口念,更重要的是心念,念念念佛的名號、念念念佛的相好、念念念佛的功德,讓自己回歸佛的本懷,內心清淨,充滿歡喜、平安、踏實的感覺。

你,念佛念對了嗎?

一句佛號本身就貫通了高低深淺的法門:初學佛者可以在阿彌陀佛的慈忍、寬容中安頓身心;淨土行者可依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歸向淨土;禪修者也能透過念佛禪觀,透歸自性;即便原本不是修持念佛法門,遇到生命困頓、挫折,或修行停滯不前時,都能隨時依著一句佛號來提振自己,繼續用功。

此時此刻,讓我們一起念佛,讓自己安心、為他人照路,將這份法的禮物分享給更多人。

延伸閱讀:

念佛生淨土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說:「我常念佛,也常教人念佛,勸人念佛。」為什麼聞名國際的法師也要常念佛呢?為什麼自古以來淨土思想如此深入中國社會?本書詳盡介紹念佛法門的根源、方法、種類與特色……

最 新 消 息
樂活善生尊嚴善終講座 安和分院開放現場報名

法鼓山臺北安和分院於12/5~12/26期間,每週日將舉辦「樂活善生尊嚴善終」系列講座,邀請法鼓山僧團果賢法師、常哲法師,與醫師群林峰正、呂敏吉、吳佳璇、陳慰信,以及社工師林怡杏等,結合佛法與醫學的分享,邀請大眾共同學習生死的智慧,以佛法來超越生死......


銀齡作夥畫圖真趣味 邀您為繪畫展按個讚

法鼓山社會大學即日起在臺大醫院金山分院舉辦「銀齡樂活共學享老」繪畫展,在2、3樓藝文走廊展出金山和萬里樂齡繪畫班成果,內容為在地樂齡學員以粉彩筆及蠟筆所創作的108幅作品......

【法會修行用品展】人人都是安定的力量
新書上市

心淨 淨土近︱隨身佛堂、香品香皿、書籍影音 特惠中……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