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932期
2021-10-20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生導師

如何建立團隊中和諧的關係
我們應該要多讚歎、慰勉他人的付出、貢獻,並針對缺點來做檢討。

職場上,我們免不了要與上司、同事、下屬互動,如何充分溝通、彼此尊重、共同成就事業?聖嚴法師提供團體中共事的準則「行事六要領」,只要掌握這六點,不僅能創造團體最大利益,個人也能在團體中學習、成長。

■ 文/聖嚴法師

在團體裡工作,工作的成效建立在人員間的關係,關係和諧,工作才能進行順利,我提供「行事六要領」做為參考。

一、堅守原則

所謂「原則」,指的不是個人的原則,而是整個團體的原則。我們每個人都有發揮自己才能、意見的空間,但必須在整個團體的大原則之下去發揮,才不會失之偏頗。

也就是說要講究「整體感」,而這整體指的是整個大環境、大方向、大原則。個人是整體中的一員,應學著配合整體,一起來推動。不能因個人因素而要求整體來配合你。好比一排木頭綁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其中有根木頭自認是整體之首,要求整排木頭跟著自己跑,這樣是錯誤的,這是「個體」而非整體。因此,個人有所要求時,應考慮是否合乎整體原則。

除了團體中的大原則外,各單位也應有其個別的原則、政策,甚至是個人負責的某部門的某項工作職務也應有其原則,但是要以不違背大原則為前提。但「子法不離母法」,就好像國有憲法,其下有種種法令,皆以不違憲為原則。因為要堅守原則,工作才能掌握得好。

二、充分授權

這是指上下之間的關係。在上位者必須充分授權,以方便下屬行事,否則事事指揮、干涉,下面的人遇事無權處理,會造成事情停滯,效率不彰。至於下對上,則應事前請示,事後報告。然而充分授權後,並非完全不管,仍要常常關心、督導,這樣才能維持工作品質,不會發生結果與預期不符的情形,而有木已成舟,挽救不及的遺憾。

三、尊重他人

人與人相處要相互尊重,常常心懷感恩,即使上對下也要心懷尊重。尊重並不是同情,而是:

.第一:尊重對方的想法、意見和人格。

如果不許對方有意見、想法,會讓對方在工作上無法產生成就感。所以,不要堅持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只要不損害整個團體,能把事情完成即可。

.第二:尊重他人的能力。

每個人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基本能力都不一樣,各有高低,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相同,或者和自己的能力一樣。即使有人表現得不夠理想,但既然已錄用他,仍然要保持尊重。雖然對方的工作態度和我們不合,但我們千萬不可以惡言相向,這是基本人格的尊重。

四、關懷對方

這裡指的不僅僅是工作的關懷,情緒、身心、家庭等皆需要適當的關懷。隨時主動去關懷他人,見到有人悶悶不樂,給予一點慰問,也許對方的心結就會打開。而主管對於職員的情緒應有所注意,並加以主動關懷,而且應該要普遍地關懷,不能只關懷其中一、二位,否則可能會造成其他人內心的不平衡。

另外,大家也不要「撒嬌」或耍花樣,故意引起別人來注意自己、關懷自己。大家同在一起共事,應該是主動關懷他人,不增加別人的煩惱,並懂得「把煩惱消歸自心」,最好是自己就能解決自己的煩惱和問題。

五、主動溝通

無論上對下、下對上,平行之間都要主動溝通。在此特別強調由「自己主動」溝通,而非等待、等著別人來與你溝通。主動與人溝通時,最好自己先有腹案,想好該如何做,預先設想可能遭遇到的困難,並擬好解決或替代方案。如果只是丟個難題要別人做,這樣不但事情做不起來,也容易產生是非。而當事情無法獲得解決時,就很容易對環境產生不滿,覺得處處障礙,心裡痛苦,甚而相互懷疑,如此一來,整個團體便不能和諧融洽。

想要完成任務,一定要採取主動、尊重的態度與人溝通。那麼如果遇到挫折,無法跨越時該怎麼辦呢?有時並非環境不通,而是自己不通,這時候就該「山不轉,路轉」;如果還是不通,那就「路不轉,人轉」;如果還是行不通,最後還有一個法子,那就是「人不轉,心轉」。行不通的原因,有可能是想法、企畫的本身不可行,這時自己的觀念就要改變,心改個方向就好了。不要心有不甘,一直執著原來的想法。

即使到了上天下地、左右全無路時,還是有一條路——死路一條,死路也是路啊!天無絕人之路,既然老天要我死,也只能如此了;能夠勇敢面對現實,心也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

六、隨時檢討

所謂「檢討」,是檢討「自己」,不是檢討別人。無論是溝通不良、工作不順利、別人待我們不好,甚至把責任推給我們,都要檢討自己,是不是自己有什麼過失才會造成這種情形。如果一再自我檢討、努力與對方溝通,仍無法改善,可以反應給主管知道,如果主管也不認同你,無法解決你的問題,那麼就請諒解對方、接受對方吧!畢竟都是一起在團體成長的同事。

我們應隨時檢討自己的工作品質、工作成果。完成一項工作後,要開檢討會以謀改進,但是不要變成人身攻擊,否則下次便沒有人願意與你合作了。我們應該要多讚歎、慰勉他人的付出、貢獻,並針對缺點來做檢討。

摘自《光明遠大》,原文收錄於《帶著禪心去上班

聖嚴法師法語

「解鈴還須繫鈴人」是告訴我們:
自己的債自己還,
自己的煩惱自己化解。
如果瞭解這一層,心中會很坦然,
不需依賴他人、權勢或環境,
獨力承當的氣魄自然會出現。
能獨力承當的話,
這個人已得解脫。

◎ 摘自:《聖嚴說禪

本 週 選 讀

話頭禪指要

釋繼程


話頭禪的方法非常簡單、非常單刀直入。主要可分成三個層次:念話頭、問話頭、參話頭。念話頭、問話頭,主要為保持身心平衡和身心統一;參話頭,則是明心見性的悟道工夫......

心經——超越的智慧

密格瑪策天喇嘛


我們在生命裡體驗到什麼,所有的情緒都是因時因地而變,並非永久性的,一如天空裡的雲來來去去,而我們的真正性質則應像那些雲朵上面永遠清明的虛空……

素超人報告

心靈也該振興一下了!
臨急應變,切忌慌張,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就是。

■ 文/素超人整理

有朋友分享在疫情期間,面對大環境的危機以及自己身體的不適,心情及念頭一直不斷起起伏伏,時而光明,時而灰暗,變化萬千無法控制。

聖嚴法師曾說:「智慧不起煩惱。」無我的智慧,可從聽聞佛法、體驗佛理、反觀自我、洞察人生中獲得,也可從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常知慚愧、並修禪定中獲得。有了智慧的人,便不會以煩惱心來處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來面對當前的環境,心平氣和,愉快自在,那就是身處人間淨土。

定慧為導,自在無礙

念佛生淨土》書中提到:

人間淨土的意思,是指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就是淨土。凡夫所處的大環境,佛經中稱為苦難重重的「娑婆世界」,《阿彌陀經》等形容為:劫、見、煩惱、眾生、命,都是不淨的「五濁惡世」。不過,當我們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只要乃至僅有一人修行,那人即見淨土,能有二人修行,那二人便見淨土,許多人修行,則許多人都能見到人間淨土;若因修行而體驗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現。

能持淨戒,就不造惡業,所處的環境便不會因為自我困擾而變成苦趣的娑婆世界與五濁惡世。由於持戒,身、口、意三業漸漸清淨,雖在人間,心裡也不會害怕感受苦報,既然不怕,沒有憂愁,不想逃避,此世豈非即是淨土。

心安就有平安

能修禪定,內心自然平安。所謂平安,便是不受環境困擾而起煩惱,不因環境的動亂而內心也跟著波動不安,心定能如止水,能如明鏡,能如萬里無雲的一片晴空,則身體雖住五濁惡世,也不會使我們感覺到煩擾不安,就能將此混濁的世界,看成人間的淨土。

例如有一次我們的汽車,正在高速公路行駛,突然發現後邊有一輛車,飛快超過我坐的車,另外,後面又來了一輛汽車,加速緊跟,也想超入我們前面的車道,結果,使我們的這輛車,變成進退維谷,開快會撞上前車,開慢會被後車撞上。我的駕駛弟子,則一邊大叫,一邊嚇得面色發青,心跳個不停,我坐駕駛座旁,始終保持沉默。當危機閃過之後,他問我說:「師父!你為何不怕,差一點就被撞死了!」

我說:「既然有師父在車上,還會撞車出事嗎?」實際上那僅是安慰他的話。

我又說:「要死,如非死不可,怕也沒有用;不死,反正不會死,也就不用怕。以後你要學著用這樣的心態,心平氣和地謹慎開車。」

他回說:「師父,我尚無如此的工夫。」

我勉勵他說:「你要學著每天打坐,保持心緒平靜,再遇到如此的情況,就能夠不慌不忙,該如何應對就如何處理了。光是臨危大叫,不濟事的。」

臨急應變,切忌慌張,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就是。

——————————————————————————————————

當心理有困擾,信心不足或毅力不夠,對前途茫茫或意志消沈時。《觀音妙智: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告訴我們:

只要見到觀世音菩薩現不同的身,為你說無上的佛法,你就一定能得解脫,能證無上的佛道。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工夫不夠、信心不足、力量很差,就求觀世音菩薩以最適合你的身分,在你面前出現吧!

延伸閱讀:

菩薩行願:觀音、地藏、普賢菩薩法門講記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為三位菩薩的大行與大願,提供了清楚、扼要的概觀。法師講經一向顧及現代人的需求,總是以一般大眾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讀者獲得最大的利益……

最 新 消 息
為城中城罹難亡靈祝禱 法鼓山佛事超薦

10月17日上午9點,法鼓山由寺院管理副都監果器法師擔任主法,率同高雄、臺南僧團代表,以及2百多位高屏地區義工、法青,於「城中城火災法會靈堂」舉辦超薦祈福佛事,陪同往生者的親眷,以至誠懇切的心誦念《阿彌陀經》,盼藉由共修的心力,幫助亡靈放下牽掛,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善處,傷者都能早日康復......


工作坊首度上線 「終身學習菩薩行」月底舉辦

首度改採線上交流,法鼓文理學院「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將於10月31日上午舉行,本次開放120位民眾參與,透過對談及Q&A,深入瞭解各科系辦學理念及方式......

《是非要溫柔》大字版,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讓我們的心不再對立,人生可以多情亦講理,溫柔看是非~……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