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904期
2021-4-7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生導師

化「私我」為「無我」
圍繞著「利」來進行,從中增加自己的福德、功德,而且還能同時完成「自利」和「利他」。

一般人聽到「自私」,都會覺得是負面的評價,但聖嚴法師告訴我們,「自私」不能以對錯來評斷,因為萬物都是為了保護自己,以延續自己的生命,這是原始的動機。

法師再指出「自私自利」有四個層次,隨著層次提昇,「自我」會慢慢消融,從「有我」到「無我」,雖然不易做到,但可當作努力的大方向和目標,腳踏實地的實踐。

■ 文/聖嚴法師

我們常聽人說:「這個人太自私自利了。」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帶有負面評價的意味。其實,自私是正常的,自利也是正當的,因為人如果不自私、不自利,恐怕很難生存下去。

實際上所有的生物都是自私的。達爾文的「進化論」,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就是說萬物在自私的原則下,都有爭取自我生存下去的本能。所以換個角度來看,「自私」的用意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以求得立足的空間、生存的機會,延續自我的生命。既然人也是萬物之一,就會有自私這種原始的動機,所以應該也算是正常的,不能以對錯來評斷。

「自利」也是如此,因為對自己有利,才得以生存下來。否則,連自己都無法生存,都不存在了,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

「自私自利」的四個層次

但是,「自私自利」也有幾個階段和層次:

第一,自私、自利,但不會妨礙他人,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和道德標準。

第二,雖然自私、自利,但同時又能夠利益他人,這就是自利利他,也是菩薩修行的第一步,但這還是凡夫的境界。

第三,即使是對自己沒有利益,可是對眾生是有益的事,也要秉持「捨己」而「為人」的精神。這也是古往今來很多大宗教家、哲學家們所主張「大公無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

雖然說自私自利並不一定錯,但是,從佛教的立場來看,自私好嗎?自利對嗎?自私自利的結果,就會造成佛法所說的「我執」,衍生一切的煩惱。即使是到前面說的第三個層次,還有一個「大我」,還是有一個「我」,有「我」就有「煩惱」;因此在第三層之後,還有一個第四層,那就是「無我」的境界。

佛法中說的「無我」,是把個人一己的私利,分享給一切眾生,化個人的利益為大眾的利益;也就是說,凡事均先想到大眾,無私地奉獻給大眾。而在大眾得到自己的幫助和利益之後,既不邀功,也不會希望求得回報,心中更不會牽牽掛掛,計較自己幫了多少人的忙、救了多少眾生、做過多少好事,這也就是「菩薩道」的精神。

以「菩薩道」的「無我」為目標

「菩薩道精神」的涵義,第一要「上求佛道」,第二要「下化眾生」。「求佛道」是成長自己的智慧,增長慈悲心;「度眾生」則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不但都圍繞著「利」來進行,從中增加自己的福德、功德,而且還能同時完成「自利」和「利他」,將自私的「私」完全消融、化解。

一般人在聽到這個道理之後,多半都覺得這個道理很好,也很願意學,可是真正要去做,卻又很困難,不是那麼簡單達到。以這四個層次來說,我們至少要做到第一層,可以做為進步到第二個層次的基礎。但是要做到第三個層次,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更何況是第四個「無我」的層次,雖然不容易做到,但也不是不可能,至少可以把它當作是努力的大方向和目標,腳踏實地的實踐下去。

摘自《光明遠大》,原文收錄於《找回自己

聖嚴法師法語

煩惱是因習性而有,
對世間一切現象的感受,
也是因煩惱而有差別的判斷。

◎ 摘自:《動靜皆自在

本 週 選 讀

民眾佛教的扎根:日本III

編輯委員:末木文美士;
編輯協力:松尾剛次、佐藤弘夫、林淳、大久保良峻


和平的歲月中,江戶佛教取得長足的發展,又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日本近代化的進程中,佛教也扮演了積極的作用......

哲學家的學佛筆記:關於「離苦得樂」的思索與修行


冀劍制


印證佛學理論,說明化解貪、嗔、痴等帶來人世痛苦的方法,一窺佛學中「無我」、「去我執」的精神境界......

果然是大師

煩惱是妄念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還在懊悔、氣憤、留戀;未來的還沒來,我們就在幻想、期待、恐懼。

文 / 果然是大師

有時候早上起床,會有負面不好的情緒,該怎麼辦?

不只是早上,負面的念頭說不準什麼時候會來,讓人一下子陷入憂愁、焦躁、起煩惱⋯⋯怎麼辦?

果毅法師曾經在一場座談會上回應這個問題:「把它當妄念。」

這就是禪宗的精神。

溈山靈佑禪師門下有兩位極為傑出的弟子,一位是仰山慧寂,一位是香嚴智閑。

有一天,禪師夜寢,夢見回到數十年未歸的故里,景物依舊、人事已非,夢醒之後,正好弟子慧寂前來侍師,禪師便說道:「我做了個夢,你來幫我解解看——」豈料,慧寂卻是立刻去端來一盆水,說道:「師父,洗臉。」說著,便二話不說離開。

不久,另一位弟子智閑也來了,禪師也對智閑說道:「我做了個夢,你師兄寂子剛才幫我解過了,你也來幫我解一解——」一樣的,禪師話還沒來得及說完,智閑就轉身倒了杯茶遞給禪師,說聲:「師父,喝茶。」

連續遭受兩個弟子這麼無禮且不貼心的對待,禪師反而讚嘆:「這兩個弟子的見地,已經高過舍利弗了!」

夢,就是妄念,留戀夢境就是耽溺在妄念裡,自然違背了禪宗活在當下的修行原則,所以兩位弟子一位要師父洗臉,一位要師父喝茶,就是要師父清醒點,放下妄念,快快提起修行之意。不過,溈山靈佑禪師也不是當真如此「落漆」,他只是藉夢來測試弟子的程度,這也是禪宗祖師們一貫的風格。

人的念頭是不斷生起、不斷消失的,故有「一剎那間,九百生滅」之說,而這些念頭,總括地來說,便是《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未來心」,以及隨時間流逝不斷不斷在變成過去心的「現在心」——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們還在懊悔、氣憤、留戀;未來的還沒來,我們就在幻想、期待、恐懼。妄念經常伴隨著情緒,如果追逐、沈溺於妄念,便會無謂地消耗我們的心力、體力和腦力,因此,不但無益,也無意義。

起煩惱了?洗把臉、喝杯茶、動一動,清醒清醒吧,那是妄念。

延伸閱讀:

放下禪:解脫習慣束縛的十一種練習

瑪婷.巴契勒


以豐富的禪修經驗,
深入剖析根深柢固的心理與生理模式,
探究埋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根源,
歸納出十一個生活化的禪修練習……

最 新 消 息
方丈和尚抵花蓮 法鼓山全體援助災後四安

方丈和尚抵達花蓮後,隨即前往殯儀館周圍家屬等候區,關懷上百位焦急不安的罹難者親友。面對心情悲慟的民眾,方丈和尚逐一躬身慰問,表示「受苦受難,示現生命無常的都是大菩薩」......


空中相會幸福密碼 退居方丈分享同理關懷

本季邀請到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顧問、資深媒體人張麗君擔綱主持,於4/2起每週五早上10點,與社會各界賢達代表,在空中和聽眾一同找尋幸福,啟動心靈安定的正向力量......

《禪觀修學指引》新書上市78折!
新書上市

悠繼程法師詳解漢傳禪修的次第、思想內容與方法運作......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