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900期
2021-3-10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生導師

安己安人,安樂世界
不論你是大人物或是小人物,安心,才能安身,安身才能安家、安業。

回顧這一年,國內外看似分外不平安,天災人禍不斷,不過,天災是大自然現象,無論古今都會發生。聖嚴法師提醒我們不必過於焦慮,應先從人心的安定著手,與自然相應,不造成行為失控;人心安定後,由人類製造的災禍會少一些。

至於人心的安定,要先從個人做起,由少數人的安定,變成多數人的安定。不論我們是大人物或是小人物,安心才能安身,安身才能安家、安業,才能安定社會國家,乃至安定整個世界。

■ 文/聖嚴法師

只要我們活在地球一天,就不可能避免天災人禍的危險。在原始時代的人類,雖然沒有現代科技所造成的災難,但在那個時候,也有洪水、毒蛇、猛獸等危險。

在這種環境之下,人與自然,是要彼此適應、改善,而不是鬥爭。

水災、火災、風災、旱災、蟲災、植物病蟲害,在古代有,現代也有,任何時代都會有。過去可怕的蝗蟲過境,現在沒有了,可是卻有新的蟲害。因此現在的人用很多農藥,結果農藥用得愈多,蟲的抗藥能力愈強。一種蟲被撲滅了,另外一類蟲又出現了。愈是被施用農藥,牠們愈有免疫力。而且農藥用太多,蟲雖然殺死了,但是人體也受到更大的傷害。

現在世界上人口愈來愈多,人類的疾病與災害也愈來愈多,很多人擔心這似乎是世界末日的景象。

在二十世紀初,也就是一百年前所記載人類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那個時代就沒有天災人禍嗎?當然還是有。

現在的科技愈發達,好像人類所得到的安全保障愈多。其實人類的安全,永遠不可能僅依賴科技的力量。是不是科技愈發達,人類所得到的保障愈多?這尚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人心安定,與自然相應

中國人所說「人定勝天」,意思是說人心若能安定,人的力量比天的力量大。因為人心安定時,是跟自然的和諧相應的。人心和自然相應時,就能順應環境而成功,若人心和自然不合時,就會產生衝突。

在世紀交替之時,很多人覺得危險好像特別多,因此很焦慮。不要這樣想,人要盡人事,才能順天命;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便是促成因緣,接受因果。

要由人心的安定來著手,人心安定、人心平安,在我們的環境中,至少由人類自己製造的災禍會少一些。人心不安定時,製造出來的罪行則會多一些,如搶劫、強暴、綁票、縱火、殺人,都是因為人心不平安,所造成行為的失控。

人心為何不平安?因素很多。我們不能夠說某些人天生就是喜歡叛逆,或說某一些人是受迫害而被逼犯罪的。從佛法來說,是各種因緣把它促成的。例如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兄弟,有可能一個做強盜,一個卻做宗教師。父母的家教固然重要,兒女的好壞也未必僅由父母影響。如果說各方面的因緣都能夠比較平衡,那我們的世界就會比較安定,天災人禍就會比較少些。

天災人禍多的原因:除了人心的問題外,還有非人類可以決定的因素。如果認為可以用人的智慧來控制這個世界,這種想法不是不好,只可惜是永遠達不成的目標。譬如,森林發生大火,至少並不是人類刻意縱火。如果火勢的規模小,可以人力搶救,規模太大,則只有等待下一場傾盆大雨將火澆熄。但如果天氣乾旱,久久不雨,便沒有辦法了。

安心,才能安定世界

天災可能是天然的,也有可能是人為的。尤其現代自然生態的改變造成的天災,例如由於熱帶雨林減少、太空中臭氧層遭受破壞,導致全球暖化等,這都會影響地球上生態的失衡。

天災人禍的因素很複雜,所以大家也不用太神經過敏,草木皆兵。面對天災人禍時,人能夠做得到的還是讓人心安定。自己要能夠心平氣和,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要和諧相處。樂天知命,而不是專門去和他人爭奪、和自然爭奪,這個世界便會減少很多天災人禍。

如果人心不平衡,天天在爭取、掠奪,貪得無厭,永不滿足。結果造成人與天爭,人與人爭,夫妻相爭,骨肉相殘。人要改造自然,從自然中取得利益,結果破壞了自然;人要改變他人,其實損害了他人。

人心的安定,必先從個人自己做起,然後才能安定他人的心;由少數人的安定,變成多數人的安定。這和宗教家有關,也和政治家、科學家有關,跟每一個人都有關。不論你是大人物或是小人物,安心,才能安身,安身才能安家、安業,才能安定社會國家,乃至安定整個世界。

摘自《和樂無諍》,原文收錄於《是非要溫柔

聖嚴法師法語

在生活之中多保持一份寧靜的心,
多保持一份向內看的心,
就會少一點被外境困擾的可能。

◎ 摘自:《智慧100

本 週 選 讀

人生451期:
調身調心,以法為藥


人生雜誌編輯部


一切不離心的覺照,當身、心、環境趨近同步和諧,生命將充滿轉化的驚喜,世間也能平安自在......

所有境遇都有福報:通往豐足喜樂的大智慧,這世上沒有真正的地獄!

詹姆斯.艾倫


接受磨練的準備、若能抱持學習的心,就能從中學到自己的生命功課並得到智慧......

果然是大師

日用而不知
在日常生活中,從清楚分明自己在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開始,進而知其所以然,更進而體解、證知一切的現象。

文 / 果然是大師

有一天,一位韋監軍前去拜訪玄沙師備禪師。兩人一塊吃著果子,韋監軍突然問道:「什麼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禪師沒回答,只是拿了個果子遞給他,說:「吃吧。」韋監軍不明所以地接過吃著,滿腦子卻還是想著一樣的問題,以致食不知味,吃完果子後,忍不住又問了一次:「什麼叫做『日用而不知』啊?」玄沙禪師回他:「你這個樣子不就是了嗎?」

「日用而不知」,語出註解《易經》的《繫辭上傳》,是指萬物之道就在生活日用之中,然而大家卻都不知不解。禪宗祖師們也常以這句話接眾,如馬祖道一禪師就說:「平常心是道」、「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韋監軍一邊吃果子、一邊想問題的樣子,為後世做了一個生動的示現,相信我們對於這樣的景象再熟悉不過了——因為那正是我們的常態。正如大慧珠海禪師所說的:「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以致食不知味、睡不安寢,日子過得不知不覺。

佛陀在入涅槃之前,侍者阿難問了佛陀四件事。其中一事,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這些弟子都依佛而住,一日您入滅了,我們要依何而住?」佛陀這麼回答:「依四念處而住。」

佛陀要弟子們的心念時時刻刻不離觀身、觀受、觀心、觀法——觀這個身體就是一具臭皮囊,沒什麼好愛戀貪著的;觀我們的覺受會隨著外境的生住異滅而變化,因此快樂也只是短暫的;觀察到我們的心念是生滅無常的;觀察到既然我們的身、受、心都是隨著因緣而變化無常,因此,沒有一個真實的、不變的「我」。

禪宗的修行同樣不離四念處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從清楚分明自己在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開始,進而知其所以然,更進而體解、證知一切的現象——包括自己——都是緣起性空。

然而,學習過禪修,乃至於持續精進於禪修的人就知道,這「清楚分明」四個字的難度,直比長距離的障礙賽跑。外在種種的境界、內在紛飛的妄念,構成了一個個讓我們難以「清楚分明」的障礙。總是有好的境界讓我們一再重溫、沈醉,也總是會有不好的境界讓我們反覆思量、揪心,更多的是不好不壞的境界,如網路上多不勝數的,與我們無關痛癢的訊息,不停地在我們的眼前滑過……這些種種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日常,就這麼消耗掉我們的時光、心念,以及能量。

所以聖嚴師父說:「踏實地體驗生活,就是禪修。」不是日日走過同一條街,某日才突然發現熟悉的風景有了改變;不是天天對著同樣的家人,重覆相同的對話,卻感受不到彼此的思想和溫度;不是日復一日,轉眼白頭,發現日子就這麼過掉了……

時時回到當下,時時提醒自己: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我們將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原來這麼豐富美好;我們更會發現,即使是微小的日常,也無一不是佛法。

延伸閱讀:

當下禪:上班族40則活在當下指引

聖嚴法師/著;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


精選聖嚴法師40則活在當下指引,
透過不同面向的專注禪,
體驗身心合一、活在當下的安定力,
立即轉危為安……

活 動 頭 條
入佛門平安自在 法鼓山4月份將辦3場祈福皈依

法鼓山將在臺北農禪寺(4/10)、臺南分院(4/17)、高雄紫雲寺(4/25),舉辦「2021年祈福皈依大典」,迎請方丈和尚果暉法師為大眾開示、正授三皈五戒,圓滿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的願心......


CBETA2021線上交流 見證電子佛典雲端呈現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於2/26下午2點,舉行「2021電子佛典線上交流會」,與視訊系統上近50位關注電子佛典發展的學術界、宗教界人士,以及透過YT直播收看的近60位民眾,共同見證「CBETA 線上閱讀系統」的升級與成長......

《法緣.書緣》新書上市78折!
新書上市

悠遊書海,乘願法海;以禪心體會法味,條條道路皆佛道......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