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892期
2021-1-6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生導師

安定人心 ‧ 安定社會
宗教教育的精神,是不會對任何人失望,也不會對任何情況絕望。

人都需要安全感,希望環境或社會給我們「安全」與「安定」,所以當環境一有變動,心就跟著不安。然而,聖嚴法師告訴我們:「心安就有平安。」安全、安定不是來自外在,而是從己做起。

如何練習「安心工夫」?就是實踐心靈環保,即是禪修念佛、生起慚愧心、心存感恩心。用這三種方法落實心靈環保,就可安定自己的身心,成長自己的人格,也能為社會大眾,帶來安定的力量。

■ 文/聖嚴法師

一般人時常要求「安全」與「安定」的保障,總是希望環境給我們安全,給我們安定,如果環境沒有任何安全措施,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如果生活上沒有充裕的物質條件,同樣也會覺得不安定。

我們每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就像人與環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環境可以影響人,人也影響環境。可是究竟是誰來影響環境呢?答案是:每個人都能影響環境,甚至於一個念頭、一句話、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整個社會。

或許有人認為平民百姓的力量不夠,必須由大人物來登高一呼,才有力量。事實上,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力量,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影響力,大人物的力量也是根據一般人的需求,匯集成他們的聲音和他們的力量;而且,大人物所掌握的也只有他個人影響所及的範圍;可是大眾集體的力量,卻是一股巨大且足以影響整體社會的力量。因此,只要每個人心念一轉或是心理某種觀念一改變,社會便會受到不同的影響,如果再加上身體力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力就會更大了。

既然個人和社會是互動的,所以社會的態度或社會的風氣,也會使每一個人隨之轉變。但社會風氣又是從何而來?有時候是更大的環境所造成的,例如日本、美國、歐洲社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常常很快就被引進臺灣,甚至造成所向披靡的風潮,有些不好的風氣,也會透過這種模式被帶到臺灣來。

雖然說「社會影響我們,我們被社會影響」,但站在宗教教育的立場,人是可以不受環境影響而變壞,反而可以因為信仰的薰陶而變好,進而影響社會。一般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宗教教育的精神,是不會對任何人失望,也不會對任何情況絕望。

心淨則國土淨

《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大乘起信論》說:「心生則種種法生」,意思是說,當人的內心清淨時,他所看到的環境便是清淨的,心所嚮往的、心想要完成的,也一定會完成;例如「心靜自然涼」,當心安靜下來時,體溫就不會升高,會比較耐得住悶熱。

所以,如果內心能夠清淨,對環境、社會的感受,就會大不相同;如果心不清淨,充滿了不平、忿怒、仇恨、嫉妒與不滿,所看到的人,都覺得是壞人,碰到任何事都會覺得討厭,這全都是因為心不清淨,所以看到任何現象就會引起自身的煩惱。如果心能安定,那麼所看到的社會,也會讓人感到安心。

今天的社會風氣,處處顯示出人心的苦悶,以及得不到安定感的困境。多數人以為要謀求人心的安定,先要從改善生活做起,所以期望用政治、經濟、法律來改善社會環境,也就是希望人人有飯吃、有屋住、有衣服穿,進一步希望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措施以及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障人民;因此,歷來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企業家們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場,都紛紛提供他們的力量,貢獻不同的才能,期望建立安定的社會。

因此,過去的人,為了國家、民族、社會而努力奉獻,心中就找到安定的力量。但現代人對國家、民族、社會的意識已逐漸淡薄模糊,所以今天社會上很多人覺得自己茫茫然地一天過一天,不知道每天是為了什麼而忙,完全失去了生活的目標。其實,如果人心有所寄託,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心都能夠安定下來。所以說,救人必先救心。要使社會獲得真正的安定,仍要從人心的安定做起。

心不隨外境所轉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不受外在環境影響。如果心不受環境所左右,那就是智者,心中必定自在安定。若心為環境所轉,必生煩惱。例如過於強烈的欲望將因無法滿足而產生忿怒,隨之而來的挫折,又會帶來恐懼與猜疑;又例如人家謗你一句,就暴跳如雷;人家讚你一句,就洋洋得意;被人冤枉,就痛苦懊惱;被人恭維,就趾高氣揚。雖然這些反應都是人之常情,但這都是因為不能自我肯定,才會處處需要別人肯定自己。佛法教我們應該做到心不隨「境風」所動,也就是「八風吹不動」,所謂「八風」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當然,生活中難免出現逆境,我經常勸勉大家,處理棘手的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說,遇到任何困難、艱辛、不平的情況,都不逃避,因為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用智慧把責任擔負起來,才能真正從困擾的問題中獲得解脫。

為了達到內心的安定,我們應該要接受心靈環保的觀念,就是要少欲知足,知足常樂。雖然在實際生活上不容易立刻做到,更不容易時時刻刻都做到,但是不妨每天練習著,慢慢一點一滴做著安心的工夫。

實踐心靈環保的方法有三種:

(一)佛教的禪修念佛,能夠讓人心自然安定。
(二)時時生起慚愧心,反省與悔過,就像儒家所說「吾日三省吾身」。其實一天反省三次還是不夠的,應該要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麼。
(三)經常以感恩心,面對生活環境中的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全心奉獻服務,目的是為了報恩。

用這三種方法落實心靈環保,就可以隨時隨地安定自己的身心,成長自己的人格,也能為社會大眾,帶來安定的力量。

人間需要溫暖,社會需要關懷,人人若能自安己心,必然也能安定他人,所以大家必須攜手合作,共同建立一個安定的社會。

摘自《和樂無諍》,原文收錄於《平安的人間

聖嚴法師法語

人因為非常在乎自己喜愛的東西,
所以只要能夠順自己的意就很歡喜,
可是偏偏世間上的事,
不如意的十常八九,
於是心中常有怨恨、憤怒的情緒,
而這些都是瞋。

◎ 摘自:《大法鼓

本 週 選 讀

心經集註

靈源老和尚


靈源老和尚深入經藏,收集中觀、唯識、天台、華嚴等思想中,對於「空性」的探討,讓《心經》集註能集諸佛菩薩心法於一書......

蔬菜白熊

柴田啟子


認識健康美味的蔬菜,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喜歡的蔬菜,以及蔬菜可以被做成什麼樣的料理,讓認識蔬菜和吃蔬菜變得有趣又好玩......

果然是大師

知道了?
所謂的「增上慢」,由於慢心作祟,因而自以為是、得少為足。

文 / 果然是大師

一位法師分享了一則笑話。

一個媽媽要兒子打手機叫爸爸回家吃晚飯,不久後,兒子回媽媽:「爸爸沒接電話,是個阿姨接的!」那位媽媽心裡立刻有了盤算。到了晚上,終於等到爸爸回家,媽媽二話不說,就要爸爸罰跪。兩個小時之後,媽媽才要兒子覆述事情的始末。兒子老實地說:「今天我打電話給爸爸,是個阿姨接的。」爸爸訝然反問:「什麼?那個阿姨說了什麼?」

兒子回答:「阿姨說:『您撥的電話,通話中⋯⋯』」

有時候,我們可能就像笑話中的這位媽媽,連問都沒有多問,便根據自己的經驗與認知,認定事情如自己判斷、所臆測,而排除其他的可能。

就像《法華經》中,舍利弗央請佛陀說此第一希有難解之法,佛陀最初不肯說,以免與會大眾不信,最後,他還是慈悲首肯了舍利弗的再三請求。然而,佛陀甚至還沒開口,便有五千人起身退席,連聽都不願意聽。

為什麼呢?他們自以為已經超凡入聖,得到了聖智、聖果,不覺得還有什麼法比自己知道的更殊勝、更微妙,因此不需要多聽——此即所謂的「增上慢」,由於慢心作祟,因而自以為是、得少為足。

另外有一位法師分享,有一次,聖嚴師父請他做一件事,師父交辦完之後,原本要進一步教他,然而,這位法師當下卻是回師父:「我知道。」意思是他知道該怎麼做了,不用師父教他。師父當下只是點點頭、笑一笑,沒說什麼,就讓那位法師著手進行。後來這位法師再回憶起這一段,卻是充滿遺憾——他永遠不會知道當時師父本來打算教他什麼。

因此,自以為是、得少為足,我們可能會像笑話裡的那位媽媽,在生活中鬧出誤會與笑話;可能會如那位法師一樣,錯過了一次向大善知識學習的珍貴機會;可能如《法華經》中退席的五千增上慢人,侷限、甚至阻斷了自己法身慧命的增長。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脫口而出「我知道」三個字?當我們以為自己知道時,或許可以想一想,我們是不是真的都已經知道了?還是,我們只是不想聽更多,因而做出拒絕學習、拒絕成長的姿態?

延伸閱讀:

是非要溫柔:聖嚴法師的禪式管理學

聖嚴法師


只要環境因緣一改變,相同的題目,可能就有了截然不同的答案。是與非沒有絕對,但看是不是盡了全力,負起了責任;人與人之間不只是講道理、論公平,但用包容的心接納不同的意見......

活 動 頭 條
在佛法的祝福中 迎向2021平安自在

迎向平安自在的2021年,法鼓山安和分院邀請大眾參與連線共修,祈願以經典的智慧,為心靈除舊布新;藉著大家共修的力量為世界、為眾生祈福,共同累積成就佛道的資糧......


線上持咒跨年 東初禪寺領全球祈福迎新

邀請全球信眾仰仗佛菩薩的慈悲願力,安撫流逝的生命、安定浮動的人心;共同學觀音、做觀音,在專注、放鬆、清楚持咒的過程中,時時身心安定,發願知福、惜福、多培福,願大眾離苦得樂、平安自在......

《人生》雜誌449期1月號
新書上市

鍛鍊心念修為,以同情、慷慨和感恩之心幫助自己與社會安定下來......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