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56期
2020-12-17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娑婆世界是修學佛法得力最快的淨土

人間淨土─理論與實踐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鼓勵大家要常隨佛學,
要修學佛法,
哪怕是學一點點,
人間淨土便會在我們的心中一點一點地展現……

發覺自心中本身的佛性

各位菩薩,在我們來到佛國淨土之前,一定要先把我們人間當成佛國淨土;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他內心看到的世界就是佛國淨土,看到的眾生是平等的,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都是佛。這並不是佛在說謊或是在自我陶醉,因為他的確已知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佛的本性,只是眾生自己尚未覺悟,乃是還沒有醒來的佛。釋迦牟尼佛說了四十多年的法,就是希望我們發覺自己本具的佛性。

《法華經》裡有篇〈常不輕菩薩品〉。常不輕菩薩看到每個人,都會向他們頂禮,口裡還說著:「我絕不敢輕視你們!你們都是未來的佛!」但是,我們為什麼不知道自己是佛呢?因為多生多劫累世的煩惱、執著,把我們的佛性蓋住了。以煩惱的心,來看世界萬象,是有好、有壞、有美、有醜的,它是有分別的;由於眾生分處於不同的年齡層次、文化層次、性別,以及貧富、貴賤、強弱等不同的立場,都會對各種事物有不同的體會和看法。

事實上,我們的本具的佛性,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沒有名字標籤,也沒有貧富貴賤,只因有累世積聚的業障,形成種種煩惱,纏繞著我們,產生分別心、執著心,才使我們清淨的智慧心無法顯現;既不見自心中的本具佛性,淨土的景象也就無法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

如果能把自我的立場放下,不去考慮自己的身分、性別、年齡、地位、知識、貧富、貴賤,你就會看到自己和其他人都是平等的。昨天我在上課時說:「若能放下自我中心,放下分別執著,就不會有煩惱困擾你了。那麼,你就是個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了!」有位學生問我,應該如何放下呢?我說:「只要你自己不要認為有那麼多放不下的東西時,那就是放下了!」

佛法的智慧不是姑息,而是在慈悲的原則下來處理事情。當自己與家人有矛盾衝突時,若不能用佛法感化對方,也不可以暫時妥協的態度來處理,此時,應當試著把自己抽出身來,不要想著對方是你的弟妹或是親人,不要把自己放進去,如此,處理事情就不會有偏差了。

(本文摘自:《人間淨土─理論與實踐

《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清晰且充滿慈悲與智慧的解說,令人信心歡喜,願發菩提心,修菩薩行……

精選書摘

開示無常

有智慧的人一定與大悲心相應,而大悲心又從哪裡表現出來呢?要從以佛法利益眾生中來實踐,即叮嚀弟子們有智慧之外,還要有慈悲,以此結束了佛陀最後的遺教。

■ 文/聖嚴法師

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憂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世尊為了使在場的弟子們都能得到堅固的道心,所以用大慈悲心再次向大眾開示:你們諸位比丘,不要再懷著憂愁苦惱,即使我住在世間一大劫,也會有要入滅的一天,如果只有聚會而不離別,終究是不可能的。而自利利人的法,我已經具足了,就是繼續久住下去,也沒什麼益處。應得度的人,不論是在天上或在人間都已經得度了;還沒得度的人,也已經種下了得度的因緣。從今以後,凡是我的弟子們,應該把我所說的法,輾轉實踐,那就等於如來的法身常在而永不消滅。

因此,你們要知道,世間都是無常的,有聚會必有離別,所以不要再憂戚悲苦,世間的現象就是這樣,你們應當勤奮地精進,早日求得解脫,以智慧的光明來滅除種種愚癡的闇鈍。世間實在是非常危脆,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牢固堅強的,我現在能夠入滅,就好像除去了一場大病,這個應該要捨棄的罪惡之物,名字叫作身,是被淹沒在生老病死的大苦海中,一位有智慧的人,當他能像殺怨賊一樣地把它滅掉時,還有什麼不歡喜的呢?

這段話是真實地顯現出佛的大慈悲心,因此說是大悲的佛、大悲的世尊以大悲心來說出他最後的遺教。他為我們點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佛所說的「三法印」:無常、無我和涅槃。三法印必須扣緊無常來講,知無常就能知無我,能實證無常、無我就能證得涅槃寂靜。所以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出三法印的名稱,但其內容就是要告訴我們,「三法印」的事實才是絕對真理,亦是佛法的準則。

佛以他自己來示現無常,又從無常捨去我執,執什麼?執世間法以及執肉身為我,如果透視世間無常的真相,透徹了知自己的身體一定會死,死就等於殺掉怨賊一樣;因為以佛的智慧,觀察、體驗到眾生的我見中,身見是最強烈的,所以,看到世間一切現象的無常,再實證自己必須要捨棄這無常的色身,那就是無我,如此而生大歡喜,為什麼呢?因為已入涅槃寂靜了。所以,這段話非常重要。

另一點是指出和顯示出佛是有大悲心的,所以成佛之後到涅槃之前,一直都在度化眾生,甚至在涅槃之前,還要交代弟子們,輾轉地修行佛法,使佛法永遠住世,等於是如來法身常在。

如來以法為身,如依肉體為身的話,佛涅槃後弟子們就無處可依止了;如依止如來所說的法,則永遠不會落空。這裡點出了佛的智慧和慈悲所以能常留世間,必須要靠佛弟子們的自行化他,才能使佛法永久住世。

整部《佛遺教經》都在教導比丘們要修持戒、定、慧,但最後則說明:有智慧的人一定與大悲心相應,而大悲心又從哪裡表現出來呢?要從以佛法利益眾生中來實踐,即叮嚀弟子們有智慧之外,還要有慈悲,以此結束了佛陀最後的遺教。

(本文摘自:《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講記》)

延伸閱讀:

佛陀遺教:
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講記

聖嚴法師


佛遺教三經,融合了原始佛教的實踐精神,與大乘菩薩的慈悲喜捨;以簡練的文字,傳達佛陀最後的法音,時時提醒我們深入觀照:禪是佛心,律是佛行。

當 月 選 書

人生448期:
將佛法的美好獻給您

人生雜誌編輯部


聖嚴法師在初版自序中,除了詳述出版緣起、過程周折,也寫出不變的弘法初心:「立志要把博大精深的佛法,用現代人都能看懂的文字,和各種層面都能接受的觀點,寫出來奉獻給我們的時代社會。」......

學習人生的雲淡風輕:弘一大師的七部人生禪

弘一大師, 舒硯


日常生活中原本就存在著許多美妙的東西,大師教導我們用心靈去聆聽、去學習,是希望我們不要太匆忙,太匆忙的人總不能學習得更深入,要知道浮於表面的學習遲早會讓你推翻重來。......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