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51期
2020-7-16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將浩瀚的佛教思想文化,回應到當代議題與社會趨勢

學術論考

聖嚴法師


學佛入門的進階閱讀。

跟著聖嚴法師研習教理,精進佛學議題,
為修行提升視野!

禪的本質——迴避與消融

禪的立場,或佛教的立場,都不主張鬥爭,也不主張抵抗敵人,在心法的工夫上也是如此。如果你在修行的時候,常常想到有煩惱、有妄念、有種種壞習性,還有外面的嘈雜聲音,這一切攪亂你的事物都使你心裡討厭,都障礙你修行,那麼,告訴你,你不能參禪,你到哪裡都修不成,因為你的心始終在動亂,本來已經有個妄念了,你再加上「討厭」那個妄念,等於妄念上加妄念,兩個妄念相抵抗,正好把你的努力和工夫全部抵銷,而念頭上加念頭,可以使你愈修愈煩惱,愈修火氣愈大,所以大多數的老修行,都是火爆爆的,瞋恨心大得很,為什麼?因為他的煩惱和煩惱正在鬥爭,滿肚子沒好氣,你同他一碰,火氣馬上爆開來,活該你倒楣。

真正修禪的人不會這樣子,他對一切逆境、逆緣或不順遂的念頭,都要迴避它、消融它,不去抵抗它。什麼叫迴避?譬如你遇到個壞人,他對你很凶惡,但你不希望和他多囉嗦,你盡量用和平的方法避開他。如果他一拳揍過來,你絕不抵抗,你不只回敬一拳的心沒有,連希望他不再揍第二拳的心都沒有,因為這個希望本身也是妄心,挨揍就挨揍,不抵抗,不還手,對方不會繼續打你,這也就達到消融的目的,修禪也是如此,凡是虛妄的念頭,你不要去討厭它,凡是虛妄的事物,你也不以為它可愛或可憎,你的心自然會收攝起來,我們修禪的人,應該在平常生活中,處處有這種修養,也用這種態度來處理日常事物,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先去討厭這件困難的事情,因為你一討厭它,等於困難上再加一層困難,只會使你心煩意亂。你用和平的心迴避它、消融它,困難自然會化解。就像昨天我們禪七結束後,一位參加禪七的人跑來告訴我:

「我心裡很難過,才打完禪七,馬上我又生了一個煩惱心。」

「你生什麼煩惱心?」

「早上有人給我一份雜誌,我正打開看的時候,背後另外一個人把雜誌搶過去,他翻到另一頁,指著上面一篇他寫的文章要我看,當時我非常瞧不起他,因為這個人有驕傲心,好像故意在我面前賣弄才華,我心裡很難過。」

「你不必難過啊!你這是平常心,平常的人產生平常的心,有什麼好難過的?」

他聽了這句話,想一想,有道理。我再告訴他:「那個人也是平常心,平常的人有平常的心,做出平常的行為,你何必看不起他?他又沒有陷害你,你的反應也只是平常心而已,何必難過?他以凡夫心待你,你就以凡夫的心境來衡量他;平常的心產生平常的行為,平常的行為也以平常的心境來衡量他;聖人的心就以聖人的心境來衡量他,彼此能無心相忘是最好的了。」

他聽完話,很高興,心裡的疙瘩沒有了。

我們修禪的人,不但要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還要消融現實。我們一開始迴避它,不去抵抗它,然後達到消融的目的,以迴避和消融來代替鬥爭和抵抗。

(本文摘自:《學術論考》——禪的本質)

《校長的十八般武藝》新書上市
新書上市

打破慣性思惟,重新設定自己的心智導航系統,開發出無窮的心識潛力!

精選書摘

報怨行

云何報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怨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怨進道,是故說言報怨行。

■ 文/果谷

生活中充滿困難和挑戰,但是我們不必因此而感到悲觀,那正好是成長的機會。大部分的人早已經習慣於推拒不喜歡的,追求喜歡的,這幾乎變成人們的第二天性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從過去以來就迷失在分別心的大海中。我們要認清這其實導源於偏見,而對事情有了善惡、喜歡或不喜歡的看法,痛苦和問題都來自於這些分別執著。其實,困難和挑戰正能讓我們明白自己的問題在哪裡:我們習慣於如何看事情,如何隨著習性反應,如何才能不受自己的習性制約而得到自由。

長久以來隨著習性不斷地反覆操縱,我們已經失去了心鏡的明亮,放棄了那原本屬於我們的自由,這就是「棄本逐末」的意思,任何事都來自因緣聚合,我們必須從更寬廣的角度來了解生活的處境,才能夠正向地面對生活。

很多人因為面臨生活中某種程度的不如意或痛苦,而尋求心靈上的修行,這些人看到問題而且想要做些什麼來改變。另外,有些人則什麼也不做,他們不是漠視問題的存在,認為人有貪、瞋、癡都是正常的,就是把所有的問題和痛苦歸咎於他人或外在環境。還有一些人只是以無助或恐懼的態度消極地接受一切,甚至有一些哲學思想因此而發展出來,加以合理化這些處世的態度,但這些都不是究竟能解決問題根本的方法。

禪從因緣、因果的角度來看事情,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其原因,也都導致不同的結果。沒有一個現象是偶然地從虛空中冒出來,所有事件背後都有其因緣、因果,卻由於虛幻的假象讓我們看不清楚。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只看到結果而忽略了原因,上一段文字就是要我們認識到因果業力的作用,並且教我們如何用方法轉化困境。

假設我們莫名其妙因不曾做過的事而遭受他人指責,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是無辜的,不明白為什麼別人會這樣指責自己。但如果仔細觀察,別人這樣對待我們,可能導源於彼此之前的互動和人際關係;或者,他們的想法也可以追溯到其他看起來似乎不相關的事情;或許,那些人只是單純對我們抱著無稽的想法。不管原因是什麼,從更廣度的世間現象來看,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業因,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背後一定有其原因,我們必須相信事情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這些原因都牽涉到不同的元素。我們可以用因果的觀念來幫助自己度過生活的種種困境,並得到心的自在。

(本文摘自:《禪本自在:達摩禪法二入四行指要》)

延伸閱讀:

禪本自在:達摩禪法二入四行指要

果谷


菩提達摩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為人們開啟智慧曙光。達摩教法直指佛法必須實修,不執著語言文字,才能得見自性清淨心,因此奠定禪宗「不立文字」的教理。......

當 月 選 書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聖嚴法師


既有解門的基礎,又有行門的練習。閱讀此書,猶如親臨現場聆聽開示,接受法師的親自指導......

安靜力:每天10分鐘,揮別躁動與空虛,重新遇見美好的自己

坎吉育‧塔尼耶


讓自己能夠專注當下、聚焦聆聽、啟用「靜音模式」,練習感受身體的感知......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