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41期
2020-5-7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41期──【勇氣 心的修練】

【本期專題】勇者無懼 / 劉哲瑜——心的平衡感練習

【精選專欄】禪修正見 (1) / 正見,心運作的方式

【法鼓訊息】四種學習用功安居 串聯全球大悲心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41期目錄

本期專題

【勇者無懼】

劉哲瑜(藍白拖)——心的平衡感練習

「勇氣」對藍白拖而言,
像一種心裡的「內在機制」,
當內心失去平衡,
啟動它,把心的平衡找回來。

(藍白拖提供)

■ 何筱淇

作家「藍白拖」,曾是電梯銷售業務員,用光工作僅存的三十萬,一年走遍十三國。出發前,只留一張字條給父親:「原諒我的任性,我打算出國旅行一年,會和你們報平安。」

從業務員到作家

喜歡結交朋友的藍白拖,機械系畢業後,選擇做業務員,但電梯產品單價高,要做好業績並不容易,讓他漸漸失去自信。老闆告訴他:「當業務不是來交朋友,即使變朋友也要先成交!」只是除了跑業務,他想不到更適合的工作。

他想往更廣大的世界探索,因為他不認為在臺灣能找到人生的方向,但英文不好,積蓄又不多,加上未來前途未卜,心中就十分掙扎,不過他還是相信回國的人生,一定會截然不同,於是辭掉工作去旅行!

可是旅程卻沒有想像的那麼喜悅,很多人羨慕他有辭職當背包客的勇氣,事實上,他覺得自己跟上班族沒有不同。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準備移動到下個城市,像上班的例行工作,從自由的感覺,變成漫無目的,「我突然明白為何古代會用『放逐』來懲罰一個犯錯的人,我那時候有被放逐的感覺。」

他回想出國時,最大的目標是找人生方向,「結果我不但沒有找到答案,還變得更迷惘。」他原本還想繼續到澳洲打工渡假,但當時有位朋友問他,一直旅行下去有什麼意義?

「我回答不出旅行的意義,為什麼我在國外還是一樣迷惘?」一年後,他回國繼續跑業務,直到有機會出書。

他認為自己能出書並非文筆好,只是十年前的背包客不多,所以剛好有賣點。他第一本書並不是暢銷作品,由於在文字創作中找到熱忱,儘管景況未知,他決心投入文字創作,於是再度辭去工作,「當時我已經三十歲,雖然一事無成,但我還是想走自己想走的路。」

兩次離職,讓他從背包之旅,走到作家之路,他第一次離職,是要去找人生想做的事,第二次則要去做人生想做的事!

生活最大的挑戰

剛投入文字創作時,收入不穩定,婚姻也常與太太意見不合,加上孩子剛出生,各種壓力讓他心情低落,他也嘗試體驗各種宗教活動來獲得力量。

有天翻閱到聖嚴法師的自傳《雪中足跡》,他被這位僧人到西方國家弘法的經歷感動,身無分文、露宿街頭、從在被丟棄的蔬果堆中撿回可用的食材,他語氣堅定地說:「聖嚴法師有背包客的精神!」於是,他報名法鼓山安和分院的禪修課,禪修時他領悟到:「看起來是外在的問題,其實都是內在的問題。」

以前在臺灣過得不好,他就逃去國外,他終於明白當初為何仍找不到答案,「因為我沒有想過要改變自己,所以到哪裡都一樣。」在婚姻中也是,曾害怕與太太爭吵,就乾脆躲起來不溝通,如同當年只留一張字條就離家出走,但逃避並沒有真的解決問題,只是暫時不用面對自己的不舒服。

「當感覺心裡不舒服時,其實只是在跟自己過不去。」他體會到一件事的本身沒有好壞,全取決於用什麼心態對待,「所以生活最大的挑戰,原來是挑戰自己。」他現在遇到問題,會學習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找回心的平衡

過去選擇辭職、轉行、當背包客去冒險,雖然都是有接受挑戰的勇氣,但他現在認為改變自己是最大的挑戰,也最需要勇氣。

在他看來,所有的問題其實源自內心,是內心失去了平衡,於是產生很多不舒服的負面情緒,而「勇氣」就像心裡的「內在機制」,當我們感覺失衡的時候,啟動這個機制找回心的平衡。

他舉例,有家庭以後,他不再像過去可以說走就走,於是常在出國旅行與家庭責任間失衡。但自從有次在夜市,看見一位外國遊客對著攤販上的豬肝猛按快門,他正想著豬肝哪裡稀奇的同時,突然意識到:「我們就是覺得周圍的一切都理所當然,才會覺得非要出國不可。」

他現在很常把自己當成生活在臺灣的外國人,有次他扮演日本人在臺灣過一天,到過馬路時還說:「哇!臺灣人車開好快呀!」他笑說,若是日本人一定會覺得在臺灣過馬路很可怕!

又如自己的婚姻,從小父母離異的他,很嚮往組織家庭,但受原生家庭關係疏離的影響,卻又不善處理親密關係,導致在婚姻中常出現自我矛盾,與太太的相處也因此失衡。不太會表達內心情感的他,有次嘗試關心情緒消沉的太太,卻說:「妳是不是得了憂鬱症?」結果反而讓太太更不高興,於是他現在會說:「我『有一個朋友』很多愁善感,妳有什麼建議嗎?」他說:「那個朋友就是我太太!」但自從用「第三人稱法」後,對方就能客觀地與他討論,他也因此更了解太太的想法。

而面對親子關係,他說有很多父母對孩子,就像主管對下屬,一旦孩子不服從,父母就感到關係失衡,他問:「有多少人敢在孩子頂嘴時擁抱他?」他有次提醒兒子別再玩電動,兒子卻大聲反駁:「你還不是在玩手機!」當與孩子起爭執時,他先給孩子一個擁抱,孩子的情緒很快就被安撫,也對父母的要求比較聽得進去,「用斥責來壓抑孩子的情緒固然很快,但最有效的是跟他表達愛。」但他認為這並不簡單,因為爭執的當下,要鼓起很大的勇氣才能擁抱對方。

然而,勇氣這個內在機制,平時就需培養,如同讀書若有預習,學習的效果會更好,不過,藍白拖認為應該很少人會為明天準備好勇氣,除非知道明天有考試或開會,但人不會因為一兩次的勇敢,就一輩子都是有勇氣的人,因為生活有太多未知的阻礙,下一刻可能又掉入沮喪,於是需要不停的準備與行動。「我的方法有點老派,就是閱讀。」他吸收書裡經驗,積聚成自己的養分,就像多運動可以提昇免疫系統功能,當免疫力愈好,能抵抗的病源就愈多。

藍白拖今年初完成一本童書,想與孩子分享如何成為有勇氣的人,書中主角「火哥」,是用他兒子的綽號命名。有天,火哥走失愛犬,因而展開周遊列國遍尋愛犬的旅程,過程中有失望,也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他想告訴孩子,不是每件事情,努力追求都會有好結果,如同他當年出國還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但最重要的收穫,可能是在過程裡,所以無論如何,還是要有出發的勇氣。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禪修正見 (1)】

正見,心運作的方式

2019年12月7~14日,由聖嚴法師西方法子吉伯.古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來臺帶領默照禪七,他以臨濟禪師語錄闡釋正見對修行的重要,提醒世間一切都是如夢幻泡影,因為都是心的變現,而世人的苦起源對「自我」的執著,以此來參究心,才是擁有禪修的正見,才不會誤入歧途。

■ 文/吉伯.古帝亞茲(Gilbert Gutierrez).翻譯╱吳俊宏

今天是禪七的第一天晚上,有些人可能很興奮,甚至有點擔心、焦慮,不太確定自己的腿能不能捱過這些天。心裡沒有這個念頭的人,肯定沒有打過禪七(笑)。但是不用擔心,我們不會用腿功來替你打分數。

臨濟禪師是我最欣賞的禪師之一,我想要以臨濟禪師針對禪修的開示,為這次禪七揭開序幕。他是這樣開始的:「學習佛法的人,應該要從真實而且適當的理解來學,這就是所謂的正見。」(註1)

許多經、論都提到正見,聖嚴師父認可法子的條件之一,也要求對所謂「正見」具備真實而適切的理解。

心不向外求

何謂「正見」?「正見」就是心運作的方式。那麼,「心」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不僅僅是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而已。我們必須要理解,我們所身處的世界其實是一場夢,在這個世界裡,沒有任何東西是恆常不變的。

接下來臨濟禪師所說的就相當有趣了!「你們想認識諸佛和祖師大德嗎?」假如我有神奇的力量,能把諸佛祖師們都帶到各位面前的話,你們一定很有興趣想認識他們,對吧?

臨濟禪師接著說:「現在坐在我面前,聽我說話的人就是。諸佛、祖師和你們是完全相同的。是因為學法的人對於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才會到處向外去找答案。就算最終得到了些什麼,也不過是些語言文字,或是一些看起來漂亮的假象而已。他們永遠沒有辦法理解祖師們那些靈活的想法。」(註2)

臨濟禪師說這些話時非常嚴肅,他可是用盡了一切方法,只為讓他的學生了解這一點。他接著說:「諸位禪德,千萬別弄錯了,如果這一世沒有辦法理解什麼是心的話,在接下來的千劫中,都會一直不斷輪迴。你會被看起來很誘人的因緣給吸引走,從而轉世在驢子或牛的肚子裡!」(註3)

真可怕!身為人,我們有很多機會修行,更不用說現在就在禪堂裡,有更多機會好好修。請務必把握機會,不要浪費一分一秒。

鍊心不是鍊識

一開始,就應該很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是在練習參究「心」,而不是參究「意識」。

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或許你也記得:「聖者轉識成智(心),愚夫轉智(心)成識。」

我們是在鍊心,不是在鍊識,意識是不斷變化的,心卻是無為的。一切的一切都呈現在心之中,如果沒有心的話,沒有任何一物能夠呈現。因此,我們必須去參心究竟是什麼,默照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禪是不落言語的,在閻羅王面前,這些語言文字是完全幫不了你的。

然而,如果真的能夠好好精進用功,那麼生死不會是一個問題,你會發現,生死就是一場夢而已。一切都是在心中生起,如《心經》所說:「無苦集滅道。」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都是心。

在臨濟禪師這篇警眾的語錄中,雖然是要提醒大眾,不要因為懈怠而投身驢腹或牛腹中,但是他也同樣說了:「過去十二年來,我花費了很多的心力來找尋所謂的業,卻找不到如芥子一般大小的業。」(註4)

一切唯心所現

為什麼呢?因為一切都是心。

假設我們眼前有一些泡泡,如果把這些泡泡給戳破了,那我們會說有什麼東西消失了嗎?假設我們正在作夢,我們在夢裡覺得很苦,一旦醒來,我們會繼續受苦嗎?這個夢其實是我們在心裡變現創造出來的。

這是永嘉玄覺大師的《證道歌》,開頭是這麼說的:

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

這裡的「道」有兩重涵義,第一重就是所謂的修行;第二重就是指「心」。聖嚴師父的末後偈說「無事忙中老」,不管什麼時候,我們其實都應該這樣,雖然忙,可是又沒有真的做什麼。

我現在還是一位職業律師,所以有人會好奇問我:「時間這麼有限,你怎麼有辦法去那麼多地方?還要學習、還要照顧家庭,你是怎麼辦到的?」我說:「我也不知道!忙著忙著,也好像沒做什麼一樣。」

不除妄想不求真

我們不需要透過強力的方式來降伏我們的心。有時候我們打七時會非常非常地挫敗,像是不斷要求自己:「吉伯,不要再想了,不要再動任何念頭了。」過一陣子你可能會想:「很好!我已經十五分鐘沒有起任何一個念頭了。」欸,等等!這不就是一個念頭嗎?

我們不需要把這些念頭從心裡排除掉,我們只需要清楚地覺照這些念頭就可以了。這裡所謂的覺照,指的是用心去了解、去看清楚,心是怎麼運作的。接下來這一句非常有趣!

無明實性即佛性

你可能會覺得很錯愕,他到底在說什麼?佛性怎麼可能是無明呢?完全沒道理。

其實,對於所謂的「閑道人」,這是非常美妙的。他很清楚地展現,這就是心完美運作的方式。在巴利文就是paṭiccasamuppāda naya,中文就是緣起法,因緣法是永不滅失的。

為什麼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因為一切都是心中所生起,不可能在其他的地方生起,所以才會說緣起。如果你坐在蒲團上,腦袋一直想:「我不要想、我不要想,我真的不要想那些不好的念頭了……」

問題是,「我不要再想那些不好的念頭了」,其中的「我」,也是無明,根本沒有所謂的「我」,師父末後偈也說:「本來沒有我」,所以當我們用意識去這麼想的話,我們就耍笨了。為什麼會說連一個芥子大小的業都沒有,那是因為根本就沒有我。

我現在跟大家說明的,其實就是如何修行默照的方法。如果各位不具備正見的話,那光是坐在蒲團上面那是沒有幫助的,只是把屁股坐扁而已。

幻化空身即法身

如來藏系經典中,有一句很有趣的話,說:「諸佛是利用眾生的煩惱在修行。」這句話出自《寶性論》。各位都已經具足佛性,所以當你在修行的時候,看到這些煩惱生起,但是這些你都無需執取,只需要去看見那些煩惱都是虛妄的、虛幻的。

所以「幻化空身即法身」這句話非常好,因為各位都已經具備法身了。此外,好好地觀一下這句話:「諸佛是利用眾生的煩惱在修行。」別急著說:我知道,我知道……

以前我父親要跟我說什麼的時候,我的反應總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父親很有智慧,每當我說「我知道我知道」的時候,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其實你只是不斷重複這句話而已,你什麼都不知道。」

然後他會這麼對他自己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我一無所知。」當時對我來說,我父親說的這句話再愚蠢不過了。

經過多年之後,我很佩服我父親,原來他學到了那麼多。我也學到了!

法身覺了無一物 本源自性天真佛

有趣的是,有些古德在提到心的時候,有時候他們並不會說是「心」,而是說「如來」(梵語:Tathāgata),Tathāgata指的是「如」。嚴格來說,它不能算是心的一個定義,因為心不是一個所謂什麼樣的東西。

五蘊浮雲空去來 三毒水泡虛出沒

接下來他所提到的就是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浮雲一樣,來來去去都是空的;三毒則如水上泡沫一樣,生起、消失,也都是空的。當你體驗到真實的時候,沒有人、也沒有所謂的法,這裡的「法」是指現象。

永嘉大師在這裡鼓勵各位直接來參究你的心,如果你參究的對象是「自我」,那基本上是有問題的。我之後會繼續介紹永嘉大師的這首〈證道歌〉,在此只是想讓各位在一開始能夠大概體會一下什麼是禪,以及禪與默照法的關聯。

註1:原文:「今時學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見解。若得真正見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勝,殊勝自至。」
註2:原文:「爾欲得識祖佛麼?祇爾面前聽法底是。學人信不及,便向外馳求,設求得者,皆是文字勝相,終不得他活祖意。」
註3:原文:「莫錯!諸禪德,此時不遇,萬劫千生輪回三界,徇好境掇去,驢牛肚裡生。」
註4:原文:「我於十二年中求一箇業性,如芥子許不可得。」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41期

法 鼓 訊 息
四種學習用功安居 串聯全球大悲心

從2月初迄今,法鼓山將例行課程與共修活動,轉型成為線上直播,並於網路定期舉辦「心安平安祈福法會」,陪伴社會大眾在防疫期間安己安人。方丈和尚果暉法師於近期訪談中,則是在在提醒「學習」;而法鼓山推出的手機線上「大悲咒Line起來 」祈福平台......


千處祈求千處應 法鼓講堂推《普門品》修行法門

當眾生經歷災難、苦惱,就會向觀世音菩薩祈求,當追求智慧、功名,也會向觀世音菩薩祈願。法鼓山僧團常法法師於4/8晚間7點,透過法鼓講堂網路,帶領大眾認識《普門品》的修行法門,講授觀世音菩薩如何普門示現、隨類應機說法,幫助眾生走出生命困境......

解 開 生 命 的 密 碼:八 識 規 矩 頌 講 記
新書上市

寬謙法師以建築理工的背景,繪出豐富的圖像與圖表,並以親切慈悲的文字說明,破解「唯識:佛教心理學」的迷霧,讓您從此看懂《八識規矩頌》。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