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40期
2020-4-2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40期──【禪居 打造心靈空間】

【本期專題】京都美學 / 禪味京都!居家美學底蘊探微

【精選專欄】人生戲中戲 / 瘟疫

【法鼓訊息】線上持誦 心安就有平安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40期目錄

本期專題

【京都美學】

禪味京都!居家美學底蘊探微

一提到京都,儼然是日本文化的代名詞,
京都人生活中的禪意安居,
從民宅到建築,從器皿到植栽,
可見蘊含禪精神的美學元素,
就是那不均齊、簡素、枯高、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讓人體會眼下的不足與無常,珍惜眼前當下。

(許朝益攝)

■ 郭珮君(日本京都府立京都學.歷彩館京都學研究員)

京都,不僅是外國人眼中最富有日本文化意象的古都,也是日本人的心靈故鄉。京都究竟有什麼魅力,讓眾多不同文化背景的旅客,在此找到心靈的安適與歸屬?

千年古都的寂靜之美

曾經走訪京都的旅客,必然難以忘懷京都之美。作為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保存了日本的文化與歷史,幾乎所有對日本傳統心懷嚮往的旅人,都能在京都找到符合自己憧憬的一個角落,也許是寺院、神社中的一景,更多時候可能是城市中俯拾即是的些微感動。許多人視京都為自己的心靈故鄉,覺得在京都就能褪去繁雜的外務干擾,讓心靈接受美的洗滌。

京都之美,不在於其建築的雄偉,不在於其景色之遼闊,更不在於其裝飾之繁複。京都的美感,在於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的寂靜與安適,這也說明了為何多數觀光客皆表示自己對於京都最大的印象在於「文化」。文化,是極難說明的一種概念,卻又是這樣具有多重意涵的複雜詞彙,才能充分表現出旅客在京都所感受到多重美感,那是一種在時間長河中孕育而生的美學,融合了自然和人文景色,協調、溝通了人的心靈與自然。

京都美學的基本元素

關於京都美學的基本元素,藝術家、哲學家都提出了見解。一般公認京都的美學深受日本中世時期禪宗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室町幕府時期,以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西元1436~1490年)在京都修建的東山山莊為名,此一時期盛行的能劇、茶文化、花道、庭園等藝術,被視為日後所謂「日本文化」的起源,稱作東山文化,也是京都美學的基礎。

具體來說,銀閣寺的書院建築,以及龍安寺、大德寺的枯山水庭園等,所謂「和風」的建築表現,都是東山文化的代表例。幽玄、侘(わび)、寂(さび),正是其美學意識的核心。日本之美,不再只有華麗的金閣寺作為代表,深遠的、無常的感受,從此成為了日本文化、美學的中心思想,同時也作為京都美學的基本元素,延續至現代。

日本學者者久松真一(1889~1980年)舉出,中日禪美學的七項共通性:不均齊、簡素、枯高、自然、幽玄、脫俗、靜寂。這七項特質正可以說明京都美學的基調。久松真一在京都大學求學期間,受西田幾多郎(1870~1945年)、鈴木大拙(1870~1966年)影響,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思想家,亦被視為禪者、茶人。久松真一歸納出的禪美學,在當代的京都仍然處處可見。

精神性的內在美學

為何十五世紀以來的美學概念,得以延續至現代?其中一項關鍵在於,如此的美學概念已經內化為日本文化的精神內涵,因此不易隨著潮流而改變。當然,這種美學概念的內化,與禪宗文化密不可分。

前述的幽玄、侘、寂,是東山文化的美學意識核心。幽玄本是漢語詞彙,在中國經常與老莊思想或佛教結合;在日本,早期用於文學性的評價,日後則用於形容事物高雅難測、優雅高尚。侘、寂原本就是日語(和文),侘原本是一種近似安貧樂道的身心狀態,用於美學意識上,則是一種不完全、不足的美感。另一方面,寂本意為因時間流逝而逐漸劣化的樣貌,隨著寂之概念在文學上得到積極性的評價,這種感受時間變化的意識,也結合了美感的表現。

如此的美學意識,在十五世紀已流行於上層社會,包括掌握權力的天皇、將軍、朝廷與地方大名,而寺院的僧侶作為文化性的貴族,更是推動此美感的重要推手。此後,幽玄、侘、寂等美感表現,為一般人民的嚮往。隨著江戶時代以後的商業活動盛行,京都的商人階級也崇尚過去貴族們的品味,以往流行於上層階級的美學意識迅速地擴及一般社會。

幽玄、侘、寂與佛教所說的無常與開悟結合,不只具體表現在寺院建築與裝置中,更滲入京都人的日常,成為京都人居家生活中的美學意識。舉例來說,京都家居裝飾的色調偏向自然、低調,如原木色、灰色或彩度較低的色彩,往往是京都人裝飾配色的首選。在京都,比起華麗的藝術品,質樸的茶器、花器往往更受居家的歡迎,也更融入京都的人文景觀。

京都住宅中的禪元素

具體而言,京都一般民眾住宅中,可能有哪些禪的元素呢?首先,我們可以分從兩個不同方向來思考:一是京都市景中可見的大量古民居;一是現代建築中體現的禪意。

曾經前往京都旅遊,都會對京都市區中隨處可見的古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帶有濃厚日本風情的古老木製建築,往往被稱作「京町家」。嚴格來說,京町家並非一般民居,專指附有店鋪的住商混合式建築。

京町家具有幾項特色,外部的格子(木製格子形窗門)非常容易吸引觀光客的視線,簡約自然的設計感,可說是京都建築的代表性元素。另外,無論是町家內部的中庭,還是外部玄關處的玄關庭,都吸引著人們目光想要往內部一探究竟。

特別是,這些格子或庭院通常都是極低調的配色,木製、石質的建材搭配著各種植栽,石燈籠也是常見的裝飾,即使是現代建築,也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同的特色。低調的配色與大量的植物作為門前、庭院中的主角,未必是奼紫嫣紅的盛況。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40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人生戲中戲】

瘟疫

新冠肺炎儼然是現代的瘟疫,
不安、恐懼、懷疑……在心中蔓延,
七十多年前,法國文人卡謬寫了小說《瘟疫》,
會發現人類在面對瘟疫至今仍毫無進步,
希望多一些正確的理解,
在防堵疫情蔓延的同時,不安也能止息。

■ 陳忻(實踐大學兼任講師)

二月,因為演出的緣故,在東京待了兩個星期。準備回臺灣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緊張時刻,仍在日本的我,便接到母親的電話,她向我簡單扼要地說明咱家的防疫措施:沒有自我隔離十四天,休想進家門一步。於是,一下飛機就拎著行李,入住離家不遠的民宿,開始被隔離的日子。

一個人待在隔離小屋裡,也挺清閒自在的,就是有點孤單。孤單到開始胡思亂想:要是自己發病了怎麼辦?會不會哪天醒來發現整個街區只剩自己一個人?所有曾經看過的末日電影情節,在腦中不斷閃現。這種搞笑的恐懼感,也不過當作一種消遣。

但是,在許多社會現象裡,恐懼往往是伴隨疾病而來的併發症,於是產生非理性的搶購、人云亦云的偏方,或是因為防疫而對他人產生偏見和指責。疾病破壞了生理健康,恐懼則讓人心發生病變。

當瘟疫蔓延時

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介紹一部劇作《卡里古拉》,由法國文人阿爾貝.卡謬(Albert Carmus,西元1913~1960年)所著,他在1947年出版小說《瘟疫》(或譯為《鼠疫》)。整部小說顧名思義是關於瘟疫,以一種類似紀實文學的方式書寫,客觀、如實地描述阿爾及利亞沿海某座城市瘟疫爆發的經過。在這個全球疫情爆發的時節,重讀《瘟疫》令人震撼,尤其當發現人類在面對瘟疫時是毫無進步,至少目前如此。

故事從公寓樓梯口發現一隻死老鼠揭開序幕。在一個以經商貿易為主的城市裡,與我們所能聯想到的任何城市一樣,過著平凡、忙碌,甚至有點枯燥生活的人們,在面對一、兩隻老鼠屍體時,他們完全不將這件事放在心上,頂多覺得有點困惑。直到老鼠的屍體接二連三地出現在大街小巷,以倍數成長時,才想到需要政府出面滅鼠。只是老鼠死亡的現象,並沒有因為政府的介入而消停,每天依然有幾千隻的老鼠死去,一車車被載到焚化廠焚燒,兩星期後第一例的「鼠疫病患」出現了。

接下來的故事內容也無須詳述,大致上跟前面提到的老鼠事件相同,只是把名稱改成「死者」和「死亡人數」罷了。所不同之處是,政府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群眾恐慌和經濟停擺,拒絕承認疫情,並且抱持著盲目的希望;封城之後,居民依然大量聚集在咖啡廳、酒館、電影院,抱怨行政命令所帶來的不便;因為災禍的降臨,讓居民從覺得應活得更熱情、更像個人,到逐漸變成眼神空洞的機器。

荒謬的諷刺

卡謬筆下的世界是因這場瘟疫而受苦的人們,但是隨著劇情的開展,讀者會發現這些形色不一的角色,他們所受到的煎熬和追求的安寧,絕不只是與一場肉眼可見的「瘟疫」有關而已。在許多評論文章裡,都提及卡謬的諷刺:極權政治、宗教、人性與世界的荒謬,可是在我眼裡,這部小說真正令人著迷的是,將「人」和「生命」描寫地既清晰又深刻。

書中的主角是一名醫生,他以記錄、敘述者的角度,帶我們見識了瘟疫的殘酷、神父的信仰執拗、人的恐懼與愚昧,也讓我們看見有些人在無常裡誓死對抗這些荒謬,過程中有勇氣、希望,也有麻木和絕望。但是最重要的,整部小說從頭到尾沒有任何對錯的評斷,只是讓讀者看見這個困局裡,不同人所出現的反應,誠如書裡的一段對話:

「您說說看,塔魯,什麼東西驅使您想做這件事的?」
「我不清楚,也許是我的道德觀念。」
「什麼道德觀念?」
「理解。」

不可否認地,瘟疫確實令人恐懼。套一句電影《星際大戰》的名言:「恐懼是通往黑暗的道路。恐懼帶來憤怒,憤怒帶來仇恨,仇恨帶來苦難。」在全球防疫的當下,唯有多一些正確的理解,對疫情也好,對人也好,在防堵疫情蔓延的同時,才能停止恐懼在心中蔓延。

法 鼓 訊 息
線上持誦 心安就有平安

願我們大家,平安地度過的疫情。願我們共同來努力,勇敢地做好「心靈環保」;為自己、為家人、為親友,為使我們大家,安全地走過疫疾的災難,最好的辦法是:關懷他人,造福自己;面對事實,妥善處理。心安就有平安!......


線上祈福也有「孝」 3/23起法鼓山辦清明報恩網路法會

法鼓山臺北安和分院將於3/23~4/5以網路共修方式,舉辦「清明報恩祈福法會」,每天上午10點至12點,由僧團法師線上帶領,邀請民眾透過電腦、手機與現場連線,誦經並實現雲端超薦、祈福的心願......

人 生 雜 誌 回 顧 特 展
新書上市

【遇見善知識】人生雜誌回顧特展,特惠30元起,任選5本95元!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