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電子報第848期
2020-4-29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生導師

六和敬的意義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資源能共有、共享,相處自然和諧。

「六和敬」為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與戒和同修,是釋迦牟尼佛為出家弟子制定的僧團生活準則。聖嚴法師強調,若能將其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包括職場、家庭等,能讓團體的氣氛更加和諧。

■ 文/聖嚴法師

「六和敬」是佛教僧團的生活原則,也就是讓彼此能夠和樂相處的觀念,基本原則一共有六個項目,分別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戒和同修。

佛教僧團的生活準則

第一項是「身和同住」

就是與大眾能身心健康和諧地同住在一起,身體行為上不發生肢體衝突。

第二項是「口和無諍」

也就是彼此能夠溝通、協調、勉勵、互助,而不產生衝突。彼此不要用語言來互相交戰、刺激別人,因為言語的爭戰是很可怕的,言語暴力會帶給別人嚴重的創傷,一句話可能傷人一輩子。

第三項是「意和同悅」

由於志同道合,大家的心都是和樂的。「悅」指的是「喜悅」,不論是別人所看到、聽到的,或是我所看到、聽到的,心裡面產生的反應都是歡喜的,例如當我們同在觀賞一朵花時,別人看了覺得歡喜,我看了也覺得歡喜,任何一個人的心,都是同樣保持著和諧喜悅。

第四項是「見和同解」

「解」指的是見解的解,也就是看法、想法。看法可以大同,可以小異,小異之中又可以有大同,大同之中又不妨有小異,可以讓人發表自己的意見,自己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是到了最後,就是相互覺得彼此的意見都是合理的,別人的意見是對的,自己的意見也是對的,或是彼此協調,尋找一個折衷點、一個交集點,有共同點時就不需要再爭論了。見解既是相同的,便是見和同解。

第五項是「利和同均」

如果人人都不再只求自利,能夠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就是他人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利益便是互通、相同的。那麼對他人有利,其實也就等於對自己有利,當自己得利時,一定也對他人有利,彼此之間自然就不會發生利害衝突。如果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資源能共有、共享,相處自然和諧。

第六項是「戒和同修」

「戒」指的是規則、戒律的意思。戒律是生活的共同規範、規約與守則,既然大家生活在同一個團體裡,便要遵守共同的生活規範,彼此之間是和諧相處。我們通常在社會交際上,至少都會屬於某一個團體,包括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也是一個小團體,共修會也是一個團體,任何三個以上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一個團體。團體應該有共同生活的規範,並且共同遵守。

擴及人與團體和諧的原則

以上這六個項目就是「六和敬」,是釋迦牟尼佛為出家弟子制定的僧團生活準則,依據此「六和敬」,出家弟子很容易便能夠達成團體和諧相處、精進修行的目標。而這些項目如果運用在我們的日常團體生活中,包括職場、家庭等,相信一樣能達成相同的效果。

無論是在政府機構或是公司行號,都可以將「六和敬」的原則運用在生活裡,雖然說你有你的原則,他有他的原則;你有你的規範,他有他的規範,但是原則應該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把「六和敬」的觀念,推廣到一個團體裡面,或者推廣到職場裡面,大家的相處氣氛就會更加和諧。

摘自:《和樂無諍》第一單元〈氣和人和事事和〉,原文收錄於《工作好修行

聖嚴法師法語

在人的生命過程中,
如果多積一點口德,
少造一點口過,
實在是培福求福的大功德。
常使用柔軟語、關懷語、慈悲語,
以欣賞的、讚歎的、勸慰的、
勉勵的口吻對待人,
雙方皆得利益。

◎ 摘自:《智慧100

本 週 選 讀

解開生命的密碼:八識規矩頌講記

釋寬謙


從過去世、現在世到未來世,不停地造作業力,而透過這些業力紀錄,可以清楚整個生命的生死輪迴......

就是走路:一次一步,風景朝你迎面而來

厄凌.卡格


走路也是對抗忙碌的生活、匆忙的步調,以及求快求效率的現代社會的一帖良藥......

素超人報告

快樂父母,不打小孩

■ 文/素超人

#四月三十國際不打小孩日

從前以務農為主的家庭,大多會生養很多孩子,孩子一多難以管教,就容易用棍棒解決問題,所以大部份的人認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做錯事,就該受到嚴厲的體罰。

父母打孩子,孩子心裡氣憤、委屈、不服氣,就會回以失控的情緒。有些小朋友脾氣比較倔強,爸媽如果打他,寧願挨更多的打也不屈服,而且想讓他們看到他受傷而心疼、痛苦,以致父母打到後來都哭了。

當孩子情緒失控無理取鬧時,別只是比他更兇;也不要因為覺得孩子生氣可愛,故意惹他生氣,或是不把他當一回事。請適時的同理孩子情緒,協助他連結、發現生氣的真正原因,再一起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法,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

兒童美術教育家徐素霞在《暴跳牛的心情罐子》導讀中提到:「開導情緒激動的孩童,首先要用同理心,讓他認同你的善意與理解,然後再抒發他的氣憤與不滿。」一味的責備處罰,將導致你的規勸根本聽不進去,後續即使有更多的關懷,也發揮不了作用。「孩童最氣憤的不是被責罵,而是不被了解、被冤枉,心有委屈的不滿若迸發出來,有時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聖嚴法師在《和孩子做朋友》書中建議:「父母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變成有用的人,雖然動機是對的,可是一味打罵孩子的做法並不好,沒有尊重到孩子,也無法阻止事件重覆發生的可能性。如果父母和孩子雙方都體諒對方,情況就會改變,父母的好心、好意,也就不充滿 「戾氣」了。」

延伸閱讀:

和孩子做朋友

聖嚴法師


教孩子讓你頭痛嗎?當你的關心變成嘮叨,保護變成監視,何不試著和孩子做做朋友,讓你的世界和他的世界連在一起......

活 動 頭 條
「罩」護未來主人翁 法鼓山義工協助包裝兒童口罩

為減輕藥師工作負擔,攜手「罩」護下一代,從4/22起至6月底,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義工團隊,將每週一次協助新竹市政府分裝兒童口罩......


與陽光有約 法鼓山慈基會頒發獎助學金

從微風細雨中望見陽光閃耀,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於4/26上午10點,與文山區超過40位關懷家庭的成員,相約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透過義工們的用心帶領,在走訪古剎與藝術聚落的行旅中,感受充滿人文與生命活力的溫暖氛圍......

【手珠念珠】主題展
新書上市

如果我們念念活在現在,
念念都與佛的智慧及慈悲相應,
佛就念念與我們在一起。......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