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67期:大家來持〈準提咒〉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67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35 (7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佛學新視界】線上皈依、雲端祈願

↑TOP
■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2020年初,全世界如火如荼進行「新型冠狀病毒」防疫工作,也開始討論所謂「後疫情時代」,特別是遠距線上之工作、學習、商業或社交生活的「新常態」(New Normal),加速個人、家庭、機構團體與國家之「數位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DX)。

宗教界的傳統活動形式也面臨此類的轉型挑戰,例如:佛教「皈依三寶」儀式是僧團讓信眾確定佛教信仰之重要的活動,若因疫情,改為「線上皈依」形式,親教師「實體」沒有現前,可能有些疑慮,因此,敝人常被問到這類問題,今於此提供相關資訊,敬請大家參考。

線上皈依

佛教為避免因為戰爭、疫情、偏遠等狀況而產生「生善導俗」障礙,不只是皈依,「五戒、八戒、菩薩戒」受戒儀式,都有「無師現前」而「自誓受」(=心念受)的開緣,例如:唐朝道宣律師述《釋門歸敬儀》卷2:「顯歸三寶,自誓不迴。其受法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心生口言,一心向佛,如上三說,名得歸法);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如此三說,自誓受訖)。」《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若無師從受處,爾時,受者若無師,應向佛像前自誓受。」《成實論》卷8:「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在家律要廣集》卷2:「爾時受者,若無師,應向佛像前,自誓受菩薩優婆塞威儀。」等。

何況現在的「線上皈依」可用「聲音、影像」增加受三皈依、受戒者的信願心,也是順應「減少群聚感染」或「節能減碳」等防疫、環保等社會需求,值得我們善用。

雲端祈福:慈悲觀

2014年,敝人曾提供的「法鼓山雲端祈福」之「慈悲觀的修行次第:無緣大慈(祈福消災);同體大悲(超薦蓮位)」念誦內容為「願我無有怨仇,願我無有瞋恚,願我無有苦難,願我內樂遍滿」之祝願,並將此祝願從「自己」,擴大「慈及親愛、慈及中人、慈及怨憎、法界眾生」之觀想。

這些是根據與「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或四「梵住」(清淨高貴的心態)相關的禪修經典,例如:《雜阿含經》卷27:「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充滿;四方、四維、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嫉,亦無瞋恚,廣大無量,善修習充滿,如是修習。悲、喜、捨心俱亦如是說。」 以及一些相關的詮釋論典,例如:《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卷26說明「慈愍所緣(慈心禪修對象)」是對親友、怨敵,或者無關係的人(中品),平等保持給予利益的意向(意樂),能引發下、中、上品快樂之禪定境界的殊勝確信(勝解)。

然後,再配合《大智度論》卷14所述「持戒能生布施」之「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布施的運用,成為「法鼓山雲端祈福」佛法的內容。

雲端祈願:祈福、超薦

2022年5月,敝人為西蓮淨苑撰寫如下「雲端祈願:祈福、超薦」牌位系統的設計文句:於資訊時代,善用網路「雲端」系統,讓信眾可以隨時隨地「祈願」(祈福或超薦),減少紙張牌位的時空限制,避免焚燒牌位之空汙問題;順應防疫、環保等社會需求,也合乎現代意義。

〈如何祈福〉
為增進自他的生活品質與公民素養,建設清淨安樂社會與國土,我隨緣量力發願:
□ 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般若心經》,學習「利人利己」之菩薩精神。
□ 為自他安樂,實踐「優質善法五戒:不害、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 為修福安康,實踐「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
□ 為修慧安心,實踐「終身學習五戒:閱讀、記錄、參究、發表、實行」。
□ 為圓滿佛道,實踐「菩薩悲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如何超薦〉
為慎終追遠,緬懷祖德,感恩報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光宗耀祖,蓮品增上。為累劫怨親,苦難眾生,仗三寶力,解脫生死。我隨緣量力發願:
□ 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經》,學習「自度度人」之菩薩精神。
□ 為急救互救,學習救生技能,以及各種急救法。
□ 為善終準備,善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
□ 為善後準備,養成累積善緣於各種人際關係、社區社群,以及減少多餘的擁有與避免囤積物品的生活習慣。
□ 學習「剎那無常」的生活態度,以及因應「長壽時代的生活和工作」的準備,實踐「身心健康五戒」以及「終身學習五戒」,維持基本「體能、智能」生活型態。

內心的影像或語言

從「唯識學」角度,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是「內心影像」的顯現,或是由「內心的語言」(意言)所建構的。 所以,我們「溝通交流」(不論是「現前當面」或「不現前(遠距線上)」)應該重視「內心的影像或語言」是否有傳播成功?不然,若「內心的影像或語言」沒有交流,縱使「現前當面」也無效或誤解,值得我們警惕。

註:本專欄連載完結出書,請見法鼓文化八月出版的《校長的博雅新視界》。